交叉学科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试点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7-03-04 20:29何剑锋叶志翔何月顺陆玲徐玮
职教论坛 2016年33期
关键词:交叉学科应用型本科高校嵌入式系统

何剑锋+叶志翔+何月顺+陆玲+徐玮

摘 要:从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试点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结合自身嵌入式系统课程实践教学经验,立足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针对“基础、核心、重点”这三大问题深入探讨,提出了在交叉学科视角下以“目标”“应用”“能力”三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给出了高校转型试点中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交叉学科;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嵌入式系统

作者简介:何剑锋(1977-),男,江西婺源人,博士,东华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嵌入系统应用方向教学与科研;叶志翔(1977-),男,江西南康人,东华理工大学软件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Web技术方向教学与科研;何月顺(1971-),男,湖南永州人,博士,东华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无线传感网络与物联网技术方向教学与科研;陆玲(1962-),女,湖南衡阳人,东华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与数字图像处理方向教学与科研;徐玮(1983-),女,江西抚州人,东华理工大学软件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数据库系统方向教学与科研。

基金项目: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学科交叉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XYJG-2013-075),主持人:何剑锋;东华理工大学“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编号:〔2014〕46号),主持人:陆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3-0042-03

学科发展史表明,学科交叉既带了来新的科学生长点,是重大科学问题得以解决的突破口[1]。在现代学科的整合发展历程中,被誉为交叉学科代表的嵌入式系统涉及智能信息家电、工业控制、网络通信、智能仪器仪表、军事国防、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等众多领域而异军突起,尤为引人注目。甚至可以说,信息学科整合的显著标志和重要成果是嵌入式系统交叉学科时代的到来,并使其在不同应用领域中具备了特色和优势。因此,本文在多学科交叉视角下,以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改革为例,结合我校地学和核科学特色优势,从实践教学体系、人培养模式、学科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大胆的改革尝试与探索,实现从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向多元化、层次化、个性化的工程应用型软件开发与服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重点改变传统的过于追求学科理论知识结构系统性、专业体系完整性,进而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2]。探讨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转型过程中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构建合理的学科方向,提出在学科交叉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问题提出

笔者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引下,依据《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赣发[2014]15号)和江西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普通本科高校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赣教规划字[2014]49号)的意见和要求为切入点,以嵌入式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为例,结合我校地学和核科学特色优势,针对交叉学科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预期理性思考,具体归纳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基础问题。受传统学科教育体系的系统性和传统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影响[3-4],进而导致了人才培养目标受限于某一学科框架体系,有的学时制度和学分制度不利于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有的专业或方向设置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步,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就业方向不一致甚至脱节,有的忽视了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完整性。因此,新型学科体制下,重塑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成为交叉学科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试点中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问题。

2.核心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能力上参差不齐。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的培養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结合相关行业、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等运用于教学,又要能指导学生实验与实训、科技开发创新等实践过程。这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实践教学的实施能力,产学研结合的科研能力等均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提高教师综合实践能力成为交叉学科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试点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5]。

3.重点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创新能力源于实践的反复探索,然而对实践探索依赖于教学科研平台和工程实践平台。由此,应重点突出构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平台化结构和“专业方向—行业自选课程”的模块化体系,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驱动能力,成为交叉学科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试点中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问题。

二、嵌入式系统教学实践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由于嵌入式系统应用是典型的交叉学科领域,已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内涵实践中探索多年,但在多学科视角下,受指导的各个学科理论还在不断完善中,对嵌入式系统中教育模式、教学模式与培养模式容易混淆[6-7]。下面针对上述归纳的3个问题,结合软件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的特点,依次提出以下3种人才培养模式伴生融合的科学思考。其3种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3种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每一种培模式又互相独立,分别突出重点或特色,其内部元素之间是逻辑“与”的关系。

图1 3种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关系图

1.以“目标”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内部元素之间关系。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要得到社会认可,就必须找准定位,选准方向,突出特色,确定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与其他高校行列中占据一定的位置。我院的嵌入式系统系列课程教学(实践)大纲中明确规定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例如:嵌入式系统中知识目标应包括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工程技术知识、专业知识等,知识是教学目标的核心要素,是现实自己目标的基础;技能目标包括外语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计算机软件编程相关技能,嵌入式软硬件协同设计技能等,技能属于应用范畴,是培养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嵌入式系统中能力目标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等,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任务所体现出来,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素质目标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文化修养、专业素养、心身素质等,素质目标树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思想,是人才培养的本质性要求。

2.以“应用”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内部元素之间关系。应用导向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职业技能岗位为目标制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并在交叉学科中强化技术理论、注重技术应用、突出实践教学。我院在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技能,项目实训的要求。例如:嵌入式系统中的通识教育包括人文、自然、语言、文体、计算机等,其实通识没有严格专业方向上的硬性划分,其重在“育”而非“教”,学生们可通过多样化选择,得到自由、顺其自然的成长;专业基础包括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算法设计等,主要根据专业需求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专业技能包括嵌入式软硬件设计,移动设备应用设计、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数据库,嵌入式技术在核仪器中的应用等,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日渐形成的操作技巧和思维活动能力;项目实训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企业项目实训等,校内教师也必须参与企业的实训项目,其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塑造必须由项目实训来体现,校内与校外结合,实习、实训与产学研结合是项目实训的本质要求。

3.以“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内部元素之间关系。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化教育,将重点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产品和生产力”的能力[8],为此各应用型本科高校都在紧紧围绕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为中心的课程建设与改革,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生命力所在。现代教育观应当结合学科发展实际,在课程结构、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变革,既是现实的要求也是理性抉择,更新陈旧观念;结合学校传统和优势专业,服务地方企业或行业,拓展嵌入式方向自身发展空间,学科交叉融合是本科高校获得特色发展的条件和机遇所在;立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直接融入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强调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注重内涵建设;嵌入式方向能力培养注重加强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加强与相关企业和行业合作,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建立“创新能力培养训练”项目,培养学生在嵌入式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发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素质教育为前提,以培养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考虑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等综合专业素养要求[9]。同时,学院嵌入式方向在深圳、厦门、北京、南昌等地的大型企业设立的创新实践基地为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从事工程能力训练与创新能力。

三、转型试点中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建议

1.无缝对接校企培养方案的落实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嵌入式方向学生的培养中通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及校内实训基地、建立定期的教师培训机制等多种方式,突出“重视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实训、激励创新、突出个性”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区域性、应用性、职业性”的办学定位,探索“项目驱动,工程师进课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要从过去主张唯理论基础知识传授向工程应用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转型;要主张从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向高层次技术和技能人才培养转型。

2.构建学科交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动力。由于嵌入式系统的对象学科囊括了所有的科技领域,需要构建嵌入式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得到培养。通过结合学校在地球科学和核科学等传统优势学科,结合服务区域的相关产业和行业,以不同企业的生产实践和实习或直接参与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科研项目,形成按创新质量和研究能力来分配资源的激励机制,即使学生在嵌入式专用平台上实现最广泛的应用,也提升了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科研能力、水平及技术贡献率。强调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研讨与解决实际问题并重,向着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转型。

3.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改革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根据前述的人才培养导向,着力构建“目标明确,应用明朗,能力明显”的“三明”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教师或企业的项目库、行业的案例库,组织实施项目引导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实践环节,强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社会和工程环境,进一步改革考核机制与标准。提升学生的个人职业技能和素养,有助于学生理解社会环境与工程应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提升学生在企业多学科项目实施和团队协作中的工作能力。项目驱动有利于教学理念转变和教学方式方法变革,进而向着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转型。

四、结束语

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牛鼻子”,也是促進高校内涵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10]。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要在教育理念上体现理论指导实践,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创新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等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通过制定转型发展规划,调整与优化专业体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服务地方与行业、产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走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发展之路。以交叉学科典型代表——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改革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探讨,积极向特色化、应用性方向拓展,结合我院自身实际情况,着重突出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科学研究、管理方式、资源配置等9个方面的转型,不断创新改革教学体系,注重顶层设计形成自己的特色。提出的“目标”“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结合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和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剑锋,叶志翔,何月顺,等.交叉应用型嵌入式创新人才培养中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489-493.

[2]Case Studies o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sia and the Pacific-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in Australia[M]. Copyright UNESCO 1994, Published by RMIT for UNESCO, 1994.

[3]潘懋元,董立平.合理分类、正确定位、科学发展、办出特色[N].中国教育报,2009-02-16.

[4]丛军,李海波.俄罗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借鉴意义[J].西伯利亚研究,2013(8):64-68.

[5]周文富,周斐芳.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13-15.

[6]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5-28.

[7]徐慧,金敏.“三点一线”教学方法在“嵌入式系统”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9(10):39-41.

[8]何致远,郑玉珍.卓越“现场电气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3):23-25.

[9]李秀滢,彭静,王建新.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实践技术与管理,2010(3):209-211+221.

[10]朱虹.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3-7.

责任编辑 蔡久评

猜你喜欢
交叉学科应用型本科高校嵌入式系统
给交叉学科 多一些支撑
哈佛大学《Harvard gazette》
应用型本科高校《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交叉学科下高中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创新研究
基于物联网项目驱动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
面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
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