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遍法国》看非言语交际在法语教材中的体现

2017-03-04 22:52曾静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

曾静

摘 要:近年来,非言语交际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们的关注,成为一门跨学科的新兴科学。其实,非言语交际无所不在。本文试以《走遍法国》为例,研究包括了副语言、身势学和近体学的非言语交际是如何在这一法语教材中被体现出来的。因为《走遍法国》是一本法语原版书,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中法在对待非言语交际与外语教学的关系问题上有何差异。以此呼吁国内的外语教学更多地引进非言语交际的内容,以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非言语交际的同时,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更好地掌握法语并与法国人进行交际。

关键词:走遍法国 非言语交际 外语教学

一、引言

近年来,非言语交际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们的关注,成为一门跨学科的新兴科学。其实,非言语交际无所不在,本文试以《走遍法国》(第一册/下)来研究包括了副语言、身势学和近体学的非言语交际是如何在这一教材中被体现出来的。

二、非言语交际与外语教学

非言语交际处于社会科学工作的中心,后者将身体活动作为社会互动的基础。这一概念由美国人类学家雷·博威斯特(Ray Birdwhistell)提出他通过逐个分析人物之间的互动影片,指出,在言语行为中,那些通过眼睛、脸、四肢和身体躯干所传递出来的不引人注意的姿势及手势,可以传递出一些信息。这些非言语手势和言语一起,共同协调着人们的交际行为。非言语交际主要包括副语言、身势学和近体学。

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不应只将注意力集中在言语交际上,我们应同时注意非言语交际,将后者引入到外语教学中。选定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出能真正跨文化交际的外语人才。

作为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之一,法语教材在促进法语教学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法语教材的编者们对非言语交际的重视程度如何呢?非言语交际在法语教材中有多少体现呢?本文选取了《走遍法国》,它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从法国阿歇特图书出版集团(Hachette Livre)引进的一套以视听内容为基础的法语原版教材。因为其配备了视听光盘,片中的语言生动,再加上生动的对话场景,有利于增加学生对所接触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因此,它也成为一本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较好素材。通过演员们的表演,我们不仅可以很容易地将教材与视频内容联系起来,亦可以从这本教材来看非言语交际在其中的体现。

三、《走遍法国》中的非言语交际

(一)副语言

副语言包括声音的高低、言语的频率、声调的起伏、音调的位置等。

在13单元中,Pascal秉承着顾客是上帝的原则,对客人有求必应,客人一说菜做得不好就去换,而后当老板Fernand得知了Pascal的这种做法时,非常气愤,一口气将“Le client est roi! Le client est roi! Et moi, quest-ce que je suis? Un pigeon? Ou le roi des pigeons?”[1]3(顾客是上帝!顾客是上帝!那我呢,我是什么啊?上当者吗?最笨的上当者吗?)说完,并且他的声非常大、音非常高,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Fernand对Pascal的这种做法是气愤至极。再例如,在17单元中,Julie和Violaine一起逛街,当Julie在逛了三个小时后仍没有找到一件令自己心仪的衣服时,她脱口而出:“Je ne pensais pas trouver la boutique de mes rêves aujourdhui!”[1]43(看来我今天是找不到让我心仪的店了!)伴随着这句言语所传达出来的感情,Julie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带着一种非常无奈的情绪,也正是通过这一副语言的情绪更加加深了Julie在逛了三个小时而无果的那种绝望的心情。

(二)身势学

身势学研究的是交际中姿势动作所表示的意義的一门学科。它主要包括手势、体态和面部表情。

不同的手势表达的是不同的涵义。例如在18单元中,Julie和父母吃完饭后,她说太晚了得回家了,并且要从椅子上站起来,而Julie的母亲这时一把拉住她的手臂,说:“Non, tu es fatiguée. Couche plut?t ici. Il y a longtemps que tu nas pas dormi dans ta chambre.”[1]53(不,你已经很累了。还是在这睡吧。你已经很久没在你的房间里睡了。)从这里可以看出Julie母亲这一拉手的动作其实传达出的非言语信息是挽留,她希望Julie能留下来过夜,而结果也表明Julie母亲这一非言语加言语交际是成功的,因为最后Julie在父母家住了一夜。

人的体态同样也能够作为非言语的沟通方式,用来表达种种不同的信息和内心的情绪状态。还是上面的例子,Pascal的老板在得知其根据客人的要求而浪费了很多盘菜时,用犀利的言语教训Pascal,而此时Pascal的体态则是斜靠在案板上,两只手交叉放在胸前,不发一语,头时而抬起望着说话的人时而低下,这一系列的举止其实反映了Pascal在接受教训时的心态,两手叉胸也表明了其不置可否的态度,也许在他心里还是坚持着顾客是上帝的想法。

人的面部表情其实是非常丰富的,它可以记录各种各样的情绪。例如,在第20单元中,Pascal负责照看éric,他们玩了轮滑、篮球和象棋,而Pascal竟然全都败给了小男孩éric,可想而知Pascal面子上是有多挂不住。最后,在玩游戏时,Pascal以6比0击败了éric,这时Pascal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从这一笑容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所传达的言语信息:看吧,终于发挥出我应有的水平了,这才是我的真正实力。而一旁的éric则露出了一个颓废的表情,这表明了其不服输的心态。

(三)近体学

近体学研究的是人们在交谈时的身体姿势、相互间身体的距离、交谈过程中有无身体接触等问题。这些问题与交谈者的性别、年龄、社会文化背景、相互间的态度以及各自的心境有关。

我们从交谈者之间的空间距离就可以看出交谈者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相互之间的距离越近表明其关系越密切。人们一般将这种距离分为四种:第一种是亲人或情人之间的亲密距离,如本教材中的Julie在见到她的父母时,与他们进行贴面礼,此时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非常小;第二种则是私人距离,也就是一般朋友或家人在聊天时所保持的距离,如在第25单元中,Julie、Benot和Pascal在一起细数他们的美好回忆时,三个人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此时他们的距离就是私人距离;第三种是社会距离,即谈判或职业关系中的距离,这一距离在本教材中的体现不是很多,因为这一教材中出现的大多是私人距离,虽然有出现过职业关系,但是因为是一起前行的原因,所以他们之间的距离保持得不是特别远;第四种是公众距离,也就是正式场合需保持的距离。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四分法并不是绝对的,有些特殊情况,如在春运时坐火车,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就没所谓亲密、私人、社会或公众之分了。

由以上可以看出,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非言语交际在这本教材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学习法语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更好地与法国人进行跨文化交际,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阻碍人们用非言语行为表达真正意图的阻碍来源于人们对本文化的非言语行为往往习焉不察,而对异种文化的非言语行为却过分敏锐和戒心。”[2]《走遍法国》这本教材正是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困扰,而采用了视频的模式来让学生在学习法语的同时,能通过各个演员的表演更好地理解法国文化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使学生能够在基础阶段就对法国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便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四、国内法语教材应更多地引进非言语交际的内容

《走遍法国》非常好地反映了非言语交际内容在教材中的渗透,其编者是法国人,他们比我们更先了解且接受了非言语交际,他们也有意要将非言语交际的内容融入到外语教学及教材中。而在中国,纵观一系列由国内学者所编辑的法语教材,我们几乎很难发现非言语交际的内容,它们大多体现了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并且,国内的法语教材更多的是将重点放在语法讲解及翻译练习上,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系统掌握语法的能力以及翻译能力。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学习任何一种语言,只了解它的语法或只能翻译粗浅的句子,这对于学习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这会使学习者在真正的战场上毫无用武之地。

中国与世界溝通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外语学习者只掌握语言是不够的,也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法语教材中添加非言语交际的内容,可以使学习者从一开始接触法语时就能受到非言语交际内容的影响,这种作用其实是潜移默化的,它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习者的非言语交际能力。再配合上教材本身就具备的言语交际内容,可以使学习者拥有更好的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语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非言语交际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时代在发展,法语教材的编排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潮流。国内法语教材应多多引进非言语交际的内容,这不仅会增加法语教材的趣味性,同时也能更好地提高学习者的能力,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交际言语所传递出的内容”[3],更好地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Guy Capelle,No?lle Gidon,著.《走遍法国》第一册/下[M].吴云凤,胡瑜,编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8.

[2] 张海波.论非言语交际功能及其作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

[3] 马益平.从现代法语教材《走遍法国Ⅰ》看非言语行为的交际功能[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
A study on the curr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
“The Other”:the Conflict in Culture 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 of‘Never Forget English’in English Teaching
A Conclusion Report Based on TBLT Appli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Speaking Classes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 Preliminary Study on How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Classroom
The Application of Activity—Based Approach in PrimarySchool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Analysis of Study in Lixical Word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