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炳庭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要想指导学生写好作文,首先教师要在当好“教练员”的同时,学会“游泳”。教师只要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因为教师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会体会写作的甘苦,获得感性认识,才能发现问题,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
[关键词]写作;下水文;示范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8-0051-04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曾有人这样问我:“你当语文教师最怕的是什么?”说句心里话,每当作文课时,学生不约而同的一句话是:“又写作文了,怎么写呀!写什么呀……”这已成了我的一个心病。我理解学生作文时的无奈和困惑,但同时被这种写作境况深深地刺伤。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教师本身。
当下,不少语文教师是很少下水的“游泳教练”,只会“讲”,不会“写”。他们认为自己的天职是“教”,学生的职责是“写”。殊不知写作是一项个人体验很强的实践活动,一个经常写作的教师才有可能熟悉学生的写作过程。怎样审题立意,怎样选择材料,怎样构思,怎样写得有些波澜,怎样分解论点,怎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怎样才能让别人喜欢自己的文章。教师自己缺乏写作体验,却去批改学生的作文,甚至敢于“指导”,实在有点不可思议。
教师只有具备个人的切身体验,亲自“下水”,其指导才会令学生信服,才有效果。
一
我写“下水”文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一天中午,我走进教室,看到几个学生挤在一起看书。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们在看您写的文章呢!”原来是我发表在《兰州晚报》上的一篇“豆腐块”文章,想不到这篇“豆腐块”短文,竟引起了学生这么大的兴趣。
于是,我开始了“下水导游”的写作教改实验,一改过去“动口不动手”的习惯……
作文怎样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怎样围绕中心选材,怎样详略得当,怎样开头、结尾等一系列问题,光靠教师讲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在作文指导课中,教师亲自“下水”,与学生一同写作,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策略。特别是当学生学习运用一种新的写作知识时,当他们写作遇到困难而愁眉紧锁时,当他们面对题目一筹莫展时,恐怕没有什么比老师“下水”示范一下更有启发性、鼓舞性、指导性的了。
每当教完一个单元。我就和学生一起写同题作文,并选择时机指导学生写作。
一次,适逢一年一度的火石寨山花节,我带领高一班的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同学们对这个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的火石寨景观赞叹不已。他们大多在旅游宣传资料中看到过对其奇特的“丹霞”地貌、碧绿茂盛的天然次生林以及美丽传说的介绍。借这次活动的机会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以“火石寨”为描写对象,要求:①认真观察,多方体验,准确把握景物特征;②运用恰当的方法,把景物特征表现出来;③把写景与写情有机结合。
作文讲评时,我印发了部分学生的作文和自己的“下水”文。这次作文从写景的要求来看,只有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并采用恰当的表现手法,才有可能将景物写得有形有色,真实形象,才有可能让读者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的感觉,从而有效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习作片段:
“若不是潮润中透出的青草味,谁还会驻足,睁一双慧眼。这是曾经香火缭绕,鼓乐清脆,百尊佛像林立的禅地吗?在火红的石帐下,青苔斑驳,经历千年的鬼斧神工的大手笔如铁如铸仍遮盖不住今日的孱弱和苍白,佛龛上空荡荡已不见了当年的灵光,石窟无力地张着大嘴呻吟着,诉说着往昔的繁华和今日的衰落:‘何年的浩劫洗刷了千古的璀璨?是谁在举着锄镐盘剥着我们的灵魂,让倍受膜拜的偶像至今不能归来?
鼓乐远去了,缭绕的香火远去了,往来如云的香客远去了……
只留下二十多座石窟,二十多个远古的伤痕累累的传说。”
(徐倩《火石寨畅想》)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用穿越时空的笔触,叙写了凿建于北魏、兴盛于唐的云台山石窟,却在“文革”时期毁于一旦。文章将现实中的落寞与昔日的辉煌、眼前的惨淡与想象中的繁华进行对比,表现出作者看到文物被毁的惨象后所触发的惋惜之情。的确,我们有能力去守护文化,却毁坏在当时的无知和愚昧中。
通过写作,同学们终于认识到: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感动人心的东西可寻,它们是散落在生活中的珍珠,慧眼人把它们一粒粒采撷起来、连缀成串,遂成最具个性的项链。
二
“老师,同是写景,所写的景自然有一些相同的元素,但不同的人表达出的感情色调各不相同,甚至迥然相异,这是为什么?”有学生这样问我。我这样回答:“因为作者的情感体验不同,写景时自然而然地将情感融入景物的描绘之中,笔下的景带上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其实,同一景,可以因看景人不同而情异。如面對落花之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与当年名满京城的音乐家在江南落花时节黯然相逢的场面,暗示着对于繁华盛世一去不返的深沉慨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暮春花落,佳人落泪。醉翁抒发的是迟暮伤感之情……”
写景的文字,只有融入了主观情感才有意义,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作文课堂上,我将自己写的“下水”文《感受月》(发表于《语文导报》)读给他们听。没想到一石激起了学生“练笔”的千层浪,我的写作风格及写作特点成了学生评论和仿效的热门。
感受月
晚饭后,漫步于故乡昔日走过的杏子林。仰望中天,没有一丝云,就像一泓碧水灌注苍穹,形成了一个漫无边际的“天湖”。高悬于我瞻仰中的,并非一轮丰盈的满月,但这于我,已经是极大的满足,也许是从来就以为不尽圆满中的更具妙不可言的动人与深刻罢。
霎时,月儿由遥远的“湖畔”跃入“湖水”中,激起层层光的波纹,波纹一圈圈地向四周扩散,使整个“湖面”都笼罩在淡淡的、柔和的光晕中。
不一会儿,“湖面”上笼起了疏密不均的云雾,有的是薄薄的一层,有的是长长的一缕,有的是浓浓的一团,月儿就在纱帐似的雾气中飘浮、游荡。
云雾渐渐散去,而此刻的月儿在绝无一丝云霞遮蔽的晴空中,委实是太圣洁了。那是一张巧巧地翘着嘴角和不曾被吻过的唇儿,那是一只于旷世的缄默中蕴藏着万语千言而从未照过影子的明眸,那是一条从安徒生的童话里蹑足遛出的美人鱼,那是一首只有用心灵才能读懂和悟出其中三味的禅诗。
这会儿了无纤尘,亦了无人语,只有我踽踽独行在林子里幽曲的羊肠小道上。环顾四周。远山、树木轻轻地笼上了一层银色的月华,而参差的山崖下背光处,又烘出几个浓重的暗影,一如山水画中的皴点。近处葱葱郁郁的树在月光的朗照下,筛下了斑驳的倩影。
夜是伟大的艺术家。对白天人们熟悉的景物,进行了认真的再创作,使之更富于哲学性和美学性。具象,因明朗而单纯,因朦胧而复杂。夜给了我一个貌似有限却是无限的空间。
此时,无须花香,无须鸟语,只求以杳无声息的沉静,把一腔心曲诉与月儿。
久久生活在火柴盒似的楼房中,确实很难摆脱心灵的“围城”了。每当晚来风疾。耳畔响起的是卡拉oK的喧嚣,汽车鸣笛的尖利,而不是别枝惊鹊,蛙声蝉鸣。今晚却很好,置身于这恬静的山野中,与清风为伍,有明月作伴,该是一种享受、一种奢侈吧。
于是想起不知是唐代哪位诗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句子来,想起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乃至和衣躺下,默望着深邃的天空,不知不觉产生一种飘浮的感觉,似乎进入了羽化成仙的境界。
于是,那朗然如璧的月光过滤着我的思绪:宇宙无限,生命有限。我们活在这个星球上,生命,无论对于谁都只有行使一次的权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生命的进程原来就是时光流动;对生命的占有亦即是对时光的占有。一个人要紧的不在于他在尘世安逸、平庸地逗留多久,而在于他用有限的岁月去成就什么。时间不仅仅只是一页页飘动的日历,而是用充满内涵与创造去计算。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一个人生的春季,然而当人生的春季过后,就步入白发霜叶的森林。此时,蓦然回首,你会生出多多少少的感慨和遗憾。在那些明媚的春光里,我们忽略了几多美好的感受,挥霍了几多美好的思绪,我们过于满足时光的富有而疏懒于耕耘,以至今天难以补种那些荒芜的土地。
看高远深邃的苍穹,是对人生的参悟,寄情山野,沐浴月光,它使人浮躁的心境趋于沉静。白居易有“五欲已销诸念息。世间无境可勾牵”句,我不能说我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但至少和这样的境界有些相通了。
三
议论文写作教学是作文教学中的难点。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学生现在“一怕古文,二怕作文,三怕周树人”。而在作文中,最怕的是议论文。
议论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立论。在复杂、丰富的感性现象面前,拿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老生常谈。而我们的学生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普遍存在着这种弊病,要么就是观点落入俗套,缺乏新意;要么就是堆砌论据,缺少机变;要么就是“避重就轻”以事例代分析。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学生急功近利,一味追随应试作文潮流:高考中有“故事新编”的作文得了满分,于是,写屈原、文天祥、王昭君之类的故事开始满天飞:看到散文化的议论文容易得高分,就一窝蜂地将作文散文化,满篇皆是华丽而空洞的排比句,处处都是矫揉造作的抒情……
扭转这种倾向就必须扎扎实实地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洞察能力、说理分析能力等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水平。
作为长期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深知中学生写作能力有限,也知道要提高学生写议论文的水平绝非易事。因此,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其中,最有效的是从抓最基本的分析思维训练人手——训练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譬如:
《失街亭》(人教版高二必修)让学生课前阅读课文与《语文读本》“名著导读”《三国演义》,课上进行多向的对话与交流,感悟思考与讨论交流结合,整合资源,为我所用。
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街亭失守,谁之过?
讨论课上,大家各执己见,辩论气氛空前热烈。
观点A: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谡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观点B: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己也承认“深恨己之不明”,可見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观点C:关键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蜀汉势弱,曹魏势强,诸葛亮战略上处于劣势,非用奇谋不能取胜。如从魏延之议,以奇兵经子午谷突袭长安,以主力由褒中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将夏侯、曹真绝非诸葛亮对手,则长安指日可下。司马懿的评论可证这一观点:“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二出祁山的失败也证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诸葛一生惟谨慎”,不使险招坐失良机,也只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观点D:街亭失守,并非人为,实为天意。蜀汉智穷力竭之际,诸葛亮即便有回天之力也难以挽回失败的命运。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罗贯中先凭借诸葛亮的天赋提升蜀汉国力,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又秉承“天不灭曹”的意旨,使蜀汉衰弱以致消亡。
学生能有这种认识,也正是不囿于陈见,作了认真探索的结果。
最后,让大家以《失街亭》作为写作素材,尽可能深入地发掘蕴涵在其中的丰富事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习作片段一:
《失街亭》中,人们往往会为马谡的大意而叹息不已,为孔明的赏罚分明而叫好。但反过来一想,马谡言过其实,刘备早已对孔明言明,街亭乃战略要地,子龙、姜维不用,何以偏偏要派刚愎自用的马谡镇守街亭?倘若街亭不失,此次北伐或许可以成功,那样就完全是另外一种局面了。诸葛亮也不至于最终落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了。况且,孔明在关键时刻误用将领也非首次,早在赤壁之战时,派关羽镇守华容道,结果放走曹操,留下后患。由此看来,这位卧龙先生的过失实不在马谡之下矣。(王悦《孔明“不明”》)
习作片段二:
三国时的马谡。是蜀军一员文将。诸葛亮派他驻守街亭,他倚仗南山的险要,不到山下据守城寨。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自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被依军法处置。
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盂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轻敌自恃,违令拒谏,死守教条。文中写到马谡三次“笑曰”:(笑孔明“多心”;笑王平“真女子之见”;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其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可见一斑。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的教训值得吸取。我们在决策、办事时绝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牛瑞《自信,但不能盲目》)
在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中,让学生学会立论,并能够多角度分析问题,善于发掘蕴含在事物中丰富的事理,活用辩证进行入木三分的分析,有了这样的基本功,写出的作文才有可能是内容充实、析理透彻,且层次分明的好作文。这样,写出的作文就不会是只有一个干巴巴的总论点和几个事例的简单构架。
四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下水作文”,就是言传身教,是最有说服力的作文指导,可以起到更直接的示范作用。它在教师写作和学生写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在共同的写作中进行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对话、思想的碰撞。有了这种心灵的碰撞和契合,就有可能实现教和学之间的零距离。
“下水”作文构筑了本人作文指导、讲评的整个基本框架。每年高考,作文题都会成为师生议论的焦点、热点,作为语文教师应以最为自然的姿态俯下身去,临场写作,一来体验一下考场写作的艰辛,同时也为下一届学生评讲高考卷积累点第一手资料。这种现身说法恰好给学生最直观最鲜活的感受和教育。
下面是2013年高考后根据“课标全国卷Ⅱ(滇,甘,黑,吉/蒙/宁/黔/青/琼/新/藏)”作文题目写的“下水”文。
写给女儿的一封信
女儿:
听你妈说近一段时间你一直闹情绪,饭吃不香,觉也睡不好,究其原因是你和同学闹了矛盾。说实在的,你老爸老妈为你感到担忧。担忧的绝不是世俗的所谓成绩与名次,而是你能否做一个诚信、友善的孩子,能否稳稳当当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从小学到中学,你一直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曾经在小学三年级就自己做了贺年卡送给老师,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你用感恩的心回报一个普通老师的心血和生命。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我和你妈都为有你这样一个懂事的女儿而骄傲。
终有一天,我才发现,原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在处理来自各种各样的矛盾纠葛中,你却显得那样的无助和无奈。女儿,这也难怪,岂止是你,老爸也是如此啊!
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们常常赞赏“人人为我”,希望得到别人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而我们自己却缺乏“我为人人”的内驱力,在实际生活中很少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实际上等于尊重自己。而我们在与他人交往中却往往忽略了这些。人们常说“人情留一线。日后好见面”。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有些人一生都没给过别人掌声,不懂得鼓掌的人生太狭隘。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不给人以平等、不给人以尊重的事情太多太多,你的父母一生所见所闻,亲身遭遇的屈辱和不平也太多太多。但我相信:要走进别人的心灵,得心里先装着别人。希望自己得到别人言而由衷的尊重,就应把别人的自尊放在第一位,这才是一种健康、健全的人格。
你还记得中学课本里“将相和”的故事吗?即便是同学关系紧张,你应该学会宽容。宽容为怀,赢取人心;容不下别人,是因为自己太狭隘。今后遇到不称心的事,或同学之间的争执和吵闹,何不来个“换位思维”,把你放在别人的位置想想,或许能化干戈為玉帛。如果没有宽容,你将被逼到死胡同,你将觉得世界的新鲜空气属于别人;如果多些忍耐。你将进退自如,你将感到这个世界阳光绝对非常公平!
古人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当你认识片面,情绪偏激,心里揣着对别人、社会的牢骚时,不妨每天把牢骚拿出来晒晒太阳,心情就不会缺钙。看人应该看主流、看本质,正如月有阴晴圆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会看人的人往往看到别人的长处,并不放大别人的缺点。
面对同学,你要以诚相待,人常说:“无信不立,狡诈者必无朋友。”失去诚信,百事不可为。只要你了解了父母的一片苦心,懂得去体谅别人。原本紧张的同学关系,就会变得和谐融洽。你要记住:有多少信任,就有多少成功的机会;生性多疑的人不可能有真正的朋友。
孩子,再过一年你们的高中学习生活将要划上句号。也许父母都不是懂你的人,那么,孩子,你就要自己学会作自己的知已。多年来,我们对你的一切培养其实都是为了你能够做一个独立思考、具有真知灼见的人:能够做一个道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无论面对什么挫折,永不委顿,永远生活得超迈而乐观。是为至要。
好啦,以上所言,能使你从中得到启迪,有所思考,老爸就感到足矣!
老爸
2013年6月7日
五
回顾这全心投入而又示范性很强的作文教学过程,没有夸夸其谈的煽情,没有写作理论的喋喋不休,更没有纠缠于分数等级的无奈,一切自然流露,水到渠成。真是“无招胜有招”。究其可圈可点之缘由,实在不是任何写作教学技巧可以总结的。
叶圣陶先生打过一个绝妙的比方,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可以一个模子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而教育虽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说,但那种出的瓜、豆与种子比,总会有遗传和变异。是的,教师是种园人,首先他要下种,然后学生借鉴、模仿、创新,这不恰好可以说明老师写与学生写之间的关系吗?
写作甘苦“试水”知。30多年过去了,回顾自己作文教学所走过的路程,有苦趣,但更多的是乐趣。没有任何功利和压力的写作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不仅自己经历了从应该写到不写不快的过程,而且作文课也成了学生最渴望最动情的课。我常在想:教师写之于学生写的意义,它是一种长远的、潜移默化的关系,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关系。任何空谈写作理论,懒得“下水”的做法都是乏味的。如果动手试试,现身说法,以作文教作文,以实践演理论,或许能事半功倍。
(编辑:胡璐)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