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 闫当岩 王自强
摘 要:本文从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角度出发,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探索符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特点、人才培养定位及企业需求的校企合作模式,同时考虑企业利益需求,搭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平台运行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为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高校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校企合作
以当今而言,高校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办学的计划根本,校企合作在最近几年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也是出显成果。建设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信息平台,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校企合作的渠道、领域、层次,探索如何充分发挥高校知识、科研、技术优势,同时考虑企业利益需求,用平衡发展观的理论研究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新模式,旨在推动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为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提供理论指导。同时,本研究对推动当地社会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拉动当地体育经济,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河北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为了寻求本研究的合理思路,阅读了有关学校体育学的文章,以及有关的新方法、新理念的作品,作为此次研究的基石,还查阅了有关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文献资料,从而更深层的了解其现状和发展动态。
(2)访谈法
对学校体育教师和主管体育工作的领导及知识渊博专家进行了访谈。整理了他们对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的观点和建议。
(3)逻辑分析法
通过逻辑学的方式对资料进行分门别类,整理与演绎,思考与融合,并对有关理论进行逻辑演绎。通过运用逻辑分析法分析目前河北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二、河北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利益分析
1.校企合作对学校的好处
校企合作不但能够解决学校的财力和师资力量的不足等问题,还能使学校以最短时间了解高科技体育器材的功能,使学校专业发展与企业发展相吻合,解决学生实习基地建设不足问题,同时对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改革意义重大。此外教师能在实际中,丰富教学经验,改变教学思路,还能增多自己与了解企业的机会,这些都是校企合作对学校的好处。
2.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好处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企业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的发展更加需要人才的涌入,尤其是对劳动者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能促进企业人才的不断更新,解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问题,学生在企业中实习过程中,对企业的工作流程已有初步的了解,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能速的融入企业工作当中,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当然企业还可以到学校做毕业生招聘会,宣传自己企业文化特点,吸引优秀的毕业生来企业工作。这都是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好处。
3.校企合作对学生、社会的好处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实习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前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工作生产流程,在实际生活中还能得到锻炼,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在走进社会前做好心理准备,而毕业后还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校企合作能给社会减轻大学生毕业就业困难所带来的压力,为和谐社会发展的实现带来正能量。
三、河北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平台存在的问题
1.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足
当前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沿用体育教育专业大部分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与体育教育专业也类似。在课程的设置缺乏与社会企业信息的交流,不能满足社会企业发展的要求,针对性不高,学生在毕业踏入工作岗位时往往不能很快地融入企业中。
2.企业发展不稳定性导致校企合作不能持续发展
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在合作初期往往成果较为突出,在合作形式上、内容上都能严格按照校企合作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在这段时期校企双方管理监督比较完善,校企合作能夠稳定发展。但在校企合作的后期校企双方往往缺乏持续的管理监督,造成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合作内容,部分企业由于管理不善、市场供需等原因,出现企业被收购或倒闭等现象,造成校企合作关系的终止。
3.高校之间、校企之间缺乏信息交流
目前,通过调查校企合作双方学校与企业缺乏及时的交流,学校作为传授知识的领地,着重强调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管理的规范,对企业的管理、用人需求了解较少,学生对企业文化了解少之甚少。同时,高校之间缺乏校企合作方面经验交流,部分高校在推行校企合作时,往往走的弯路较多,有的甚至无法进行,导致校企合作半途而废。
四、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平台模式构建
校企合作是实现高校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与企业市场需求接轨、有针对性地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合作双方基于双赢,努力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共享化,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人才需求意义重大。
1.明确课程体系开发的目标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各课程体系开发的目标必须按照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目标进来制定,而课程体系开发的目标必须从人才培养方面出发,邀请企业培训师与高校专业教师共同完成,制定符合专业发展和企业市场需求的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明确课程体系培养目标。
2.梳理课程体系开发的思路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确定应建立在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研讨,按照企业对人才岗位的基本要求同时结合高校师资状况,首先要明确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确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教材,具体流程图(图1)如下:
3.增加健身行业岗位技能类的课程设置
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在于如何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依据课程树状模式理论,既要确定主干课程,又不能忽视拓展课程饿设置,只有将主干课程与拓展课程的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课程体系中主干与拓展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需具备一定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学科专业基础和理论水平,具备熟练的专业技术技能和工作领域的迁移能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的开发应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按照健身行业的岗位要求,强化学生健身指导能力的锻炼,最终由专家、高校教师、企业培训师共同参与讨论,以此为根据确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与拓展课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包括职业岗位技能类课程还应有企业管理、营销策划类课程;不仅要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有健身文化类拓展课程,更要有实习实践类课程。
4.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培养高级健身指导人才的重要条件是先进的设备、器材和实训场地,硬件设施建设不足一直是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阻碍其发展的客观因素,校企合作为高校学生实习提供了实践场所,为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校企合作努力实现双方资源共享、互利互赢,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知识技能和与企业交流的重要性。而高校学生在企业中实习,既可以锻炼学生,也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同时也给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满足企业人才的需求,推动企业走向更健康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孟宏琳.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平台下校企合作的实践与反思——以口腔修复工艺专业为例[J].衛生职业教育,2013,16(23):30-32.
[2]吴慧萍.紧密型深层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研究[J].职教通讯,2011,36(08):47-50
[3]朱越超.独立学院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J].科技视界,2014,29(13):17+33.
[4]张艳超.面向企业教育的开放大学课程建设探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05(03):93-98.
[5]王淑萍.校企文化融合构建职业院校隐性课程[J].当代职业教育,2013,22(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