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文霞
摘 要:“生為教与学之本”,我认为这是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教师的“教”为主导的活动。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就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导来说,它不仅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还要善于挖掘低年级学生的共同特点,利用其特点进行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并运用各种手段使学生通过“产生学习兴奋点→提升学习兴趣→形成数学的反射圈”这一过程逐步培养其对数学学习的喜爱,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 学习兴奋点 直观教具 思维抽象化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实际工作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为本”。其实,这一教育理念应当是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教师的“教”为主导的活动。虽然我们的学生不是千篇一律的,但在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其实在他们中有一些他们共同拥有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来利用他们共同点促使他们合作学习,共同成长。
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时,最关键的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灌输一定的数学素养。但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知识识记的能力差,且再现不完整等。要让低年级学好数学,个人认为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出发,即尽可能的挖掘和利用低年级学生现有的一些长处和优点,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一、“投其所好”——产生学习兴奋点。
低年级学生的感知速度较缓慢,且范围狭窄。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从其内部出发,慢慢拓展出学生的感知,也就是运用学生现有的感知范围进行教学,我把这一步称为“投其所好”。
如在《10以内的加法》教学中,以这样的引言导入:“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喜羊羊。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学习加法计算!”此时低年级学生们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兴奋点:和喜羊羊一起学加法计算。这样对于课堂的下一个环节就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而教师也可以第三者的身份切入主题。学生会由此开始,保持学习的兴奋度,即使这部分内容是很多学生在入学前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表象知识,孩子们也会因为这一卡通形象而保持一种学习的新鲜感。
但前面说到低年级学生的感知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如果经常运用这一种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误区,从而产生起到反作用:部分学生只关心喜洋洋而忽视了学习任务,如何在体验和学习中获得真正的数学素养。“投其所好”,的确会使低年级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兴奋点,但这个兴奋点心是不是有利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呢?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能自如的控制好教学流程、设计好每一环节的提问和预设。
二、“动静结合”——在操作中体会数学
教具在数学学习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巧用教具,能使学生在循序中学到真知识。知识是人类共有的,只有当知识变为自己所有的时候,那时你才能获得真知识。
低年级学生最典型的思维特点就是直观形象具体。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直观教具来进行教学。直观教具相对于那样书本上的图片来讲,有很多优点:展示方便,运用灵活,形象性强,能直接感知等等。在学习表内加法计算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都要依赖教具,从直观中让学生将教具与数字联系起来。
在教学《9加几》一课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9的加法计算,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感和理解“满十进一”这个算理。可让学生用计数器,先独立的体会“满十”的过程,再让学生合作思考 “满十”后的处理方法,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满十”和“进一”的过程表述出来,这个时候教师适时的帮孩子整理小结数学语言,在这种操作与思考的循环交替中,让学生逐步真正理解这个算理。因此我把这个称之为“动静结合”。
三、思维转换——形成数学反射圈
对于低年段的孩子来说,比较麻烦的是如何将直观的知识转换成抽象的逻辑思维。对于部分学困生来说就是要学会摆脱教具的帮助,加强他们对数学反射能力。而低年级学生,做数学题不能永远依靠教具或直观形象的帮助。所以,低年级学生数学教学关键就是让他们的脑海中有数的概念,在逐步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对数的一种条件反射能力。
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用过渡法。一种为记忆过渡,上面提到我们让低年级学生在音乐背景下背诵口诀表,当直观教具被撤离后,学生看到的只是数字与数学符号,这时不能让他们产生害怕数字的感觉。可以放一段音乐唤起学生对音乐的记忆,让学生跟唱。在唱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计算结果,这时不能急于让学生写下答案,而是让学生们看着题目反复地唱,使他们再一次的加深影响。
另一种为形象过渡法,在学习之初,教师可能会使用一些较大的、易观察的教具进行演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有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具,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一些类似的物品或图形进行替代。例如在帮助学生梳理数量关系时,就可以用画简易图的方式,慢慢地就可以呈现简单的线段图,这样一步一步将直观教具抽象化,与此同时数的出现率慢慢提高。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是让低年级学生慢慢习惯于看数字和数学符号,对数学产生条件反射。
在实践中发现,第一种方法对于学困生来说比较有效,因为本身低年级学生对口诀说唱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这一步中我们一方面可以唤起他们对口诀的记忆,一方面又能使他们对数字概念作进一步的理解,逐渐使他们的思维抽象化。而第二种方法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初步感受梳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为中高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
这四种方式既可以同时运用,也可以择优在所需要的教学环节中出现,但最终必须围绕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可以说,此时学生的“学”就在教学活动中的突显了其主体地位,而教师的“教”在这一活动中起体现出了其主导作用。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发挥主导作用。通俗地说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含义,因为教育的本身就是为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数学保有长期的新鲜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不至于降低。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共同创建有效课堂[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1.
[2]王丽杰.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1
[3]刘庆华.感受好玩的数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1日.
[4]姜曙光.教师掌控课的技巧[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