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雅梅
摘 要: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统一评价,而不是把教和学分开来进行的。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更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及专业技能,使体育课堂更加有效。
关键词:体育健康教学评价 学习评价 教学效率
一、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的意义及目的
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是依据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对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中,一方面要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展开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对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进行评价,即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学习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一方面是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了解学生情况,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不断提高学习兴趣,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还存在一些问题,评价的内容过于单一,注重运动技能的掌握,忽视身心健康、运动参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个体的独特性;其次,在评价上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结果的反馈,对学生的学习发展起不到促进作用。第三,在评价形式和方法上有待进一步提高,存在着上什么考什么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量化”指标的评价,过分追求学习结果,忽视过程性及“质性”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第四,评价的主题不明确,在评价过程中大部分都是自上而下的评价,忽视自评、学生互评、家长参评等评价的多远化。因此导致学生不能全面发展,甚至有些学生喜欢体育而不愿上体育课的现象。新课程要全面实施学生的成绩评价问题,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体质健康目标、心理情感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等多个学习目标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成绩,教会学生掌握1- 2项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运动兴趣,是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关注学生学习评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了解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情况;还要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分析其原因,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在体能、技能、行为、态度、人际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不足进行认真的分析,努力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個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发展。通过学习评价,让学生在充分展示自己体育特长的过程中,体验体育活动成功的乐趣与喜悦,增强体育学习的自信心,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并能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评价,学生对自己的体能、技能、学习态度、行为、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情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以便发扬长处,弥补不足。
四、关注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师与学生在一节课中进行教与学的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并不是将教师分为称职与不称职,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帮助教师分析在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更好地改进体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体育课堂教学的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的课程,在教学中要体现体育教学的特点。首先明确教学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主题,注重个体差异,重视技术、技能的传授,要让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其次,优化教学内容。在内容的选择上使学生有选择的空间,在传授技术、技能的过程中,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计出新颖、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确保每个学生受益,从而提高学生运动的能力;第三,在教学中要重视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增强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第四,还要注重教学组织的复杂性。体育教学大多都是在室外进行的,学生处于不断的多种形式的运动中,又受气候和周围环境的干扰,还有安全因素的影响,教学组织管理相当复杂。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还要关注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只有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有效实施中学体育教学评价中,除了关注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同时还要注重教师自身的评价,如教师的职业道德,课堂教学、教育教研活动能力等。教师的教学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既有教师评价意识的因素,也有教师能力的原因,还有教学方法的差异。不管如何,教师评价本身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教师都要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认真对待,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智慧,使教学评价真正有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体育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
[2]王福义,张玉民.《 中学体育校本研修问题体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