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烈
摘 要:有效预设小学数学课堂要做到确定目标,有的放矢;要认真细究学生,因材施教;要懂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关键词:有效预设;课堂;策略
“有效预设小学数学课堂的策略”这个话题,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思考:首先,看到一些“精心预设”不见期待的精彩;其次,教研中,不少老师把课堂生成等同于可遇而不可求的非预设生成;再次,在深入小学数学课堂观课中,一些典型案例引发的思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深入基层了解一些学校在培养新教师中的做法:教材、学生、上课对新教师来说都是新的,对他们的课前预设——教案,便放松了要求,心想,写出来并不重要,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钻研教材与研读学生,能上好课就行。然而,进入课堂实施后发现行不通,只要是课前教案预设不到的,课堂上面对活生生的学生就招架不住。所以,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所以,对于有效预设小学数学课堂,我想谈谈以下三个方面的看法。
一、确定目标,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反映教师对学生学习取得的进步与发展的期望与追求,是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行为指南。曾经与一位一线教学的老师一起备過一堂公开课,我们两班预设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一课的教学目标,虽然同样清楚地意识到本节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起始课,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推进的开始,是后续学习中继续向三维推进的关键。但我们对第一版目标的设定是: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在操作活动中体验创新的愉悦,领略数学的魅力。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其他老师上这节课的情况,我们认为让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基本不成问题,而比较大小接近的图形的面积成败在于操作活动。为了直抵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我们创设了情境,设计了让学生在操作情境中感悟和理解概念,体验比较面积策略的多样与优化。在新知建构上设计了两大板块:一是创设情境,认识面积的含义;二是实践操作,比较面积的大小。当时自我感觉良好的预设,放到课堂上一检验,不用说精心的预设不见期待的精彩,就是目标的落实都成问题。再度预设《什么是面积》一节,终于发现,问题就出在预设目标的偏差上,其实面积概念的建立才是本节的重点,至于比较策略的多样,那只是形式,要服从于目标。北师大版把面积的认识独立出来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真正感受理解建立面积的概念。学生的反馈让我们发现,在有关数量方面的掌握特别薄弱,细究起来,根源就在概念建立得不深刻。对本节,其实面积的真正理解应包括渗透“全等形等积”和“面积的可加性”两个公理,为直接计量法打好基础。这就是我们的第二版预设。
所以,一节课究竟要干什么?这是在预设时就得搞清楚的问题。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是教学效益的底线,同时也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以知识技能目标为依托,注重过程性目标的合理、可行,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提高目标预设的有效性,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标设定得是否清晰可行,直接关系到课堂的展开是否可以有效推进。
然而,在预设课堂教学时,有些新老师往往会在还没搞清楚一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就急着搜集各种素材,就开始忙着设计课堂中的细节,表面看起来很用心,但实际上常常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这话怎么说呢?——当与确定的目标一对照,会发现本来认为很精美的素材,考虑得很周密的细节,并不能很好突显教学目标,并非达到教学目标的最好素材。就是一些有经验的老师也常犯这样的错误,常常是在还没理清头绪就急着找材料,特别是如今有网络,教案也好,课件也罢,到头来还得花费大量的时间筛选,而且还可能筛选不到想要的,过后常会感叹,要是自己静下心来做,效率可能更高,效果可能更好。
总之,教学目标的定位应当实现三个回归:回归原点——课堂价值,回归本体——数学学习,回归落脚点——学生发展。
二、细究学生,因材施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主探究、自我建构的过程。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数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学生,预测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做到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面对学生,在预设时,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2)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掌握的人数、内容、程度怎样?(3)哪些内容自己能学会?哪些问题需要交流讨论?哪些节骨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4)预设的问题,对于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想法?(5)预设的情境、活动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又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去思考、去操作?……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估计,从而预设配套的调整策略,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在《什么是面积》一课,“面积”混同于“周长”是学生学习的强势干扰,是小心翼翼绕开它,到最后才出现对比练习,还是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困扰暴露。两班的预设我们采用了两种不同的预设。结果是大胆暴露、聚焦学生的学习盲点,并做好充分的应对及辅助准备,学生更容易在争辩中很好地与周长区别,正确地建构面积的概念。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学生。因此,细细研究学生就成了有效预设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的策略。除了依据心理学来更好地分析了解学生的心智特征、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外,很重要的是预设前事先调查小部分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从而更好地“窥全豹”,特别是在事关重难点的处理,或是自己觉得棘手的问题,以便事先做足充分的应对准备。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凭借个人的付出与努力,我们是可以不断地进步与收获的。但是,要是能多学习名师的经典设计、多看他们的授课视频,有条件的话实际观摩他们的课堂,经常揣摩名师的预设理念,我们的成长将会是加速度的。毕竟,这里凝聚的是名师的成长结晶,或是团队研磨的精华,一节课,总是经过反复的打磨,并在多个不同地区施行,他们会在不同的课堂实施中更好地解读学生,做出更切实可行的调整。走近名师的预设与课堂,总会让你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这里堂堂都有精妙绝伦的金点子,这样的金点子,即使我们能想到,可能也要费九牛二虎之力,还不一定如此精彩,其实,有不少是我们怎么想都想不到的,这里,不少是他们日积月累、长期思考后的一种顿悟。再说,站在名师的肩膀上,不少金点子可以直接拿来用,马上受惠我们的学生。不否认有些做法我们无法炮制,但是我们一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让我们尽快抢占制高点,成长得更快更好!就像学生学习知识一样,吸收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精华,更多的还是采用接受学习的方式,不可能总是靠自主探究来获取,这样的效率是非常低效的。其实名师的课堂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我们承认我们一时半会儿没办法像他们上得那么生动洒脱,但是,起码其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总是能从中收获简约而有效的办法。名师的预设与课堂,以其风趣幽默的语言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招数,是特有感染力的,融入其中,我们自会情不自禁去效仿。
模仿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走近名师,你会催己奋进。当你自觉走近名师,你将会享受到借他山之石,获取更有效预设的策略以攻小学数学课堂之玉!
莎士比亚说过:“简洁出自智慧。”教学亦是生活,上课如过日子,简单有效才是真。有效的课堂可以不新奇,但一定飘散理念的芬芳;可以不花俏,但一定演绎智慧的激情;可以不时尚,但一定洋溢成长的喜悦。有效的学习应建立在教师保证学生参与、尊重学生差异、关注学生生成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构建学习的世界和满足自己的兴趣与学习需要,完全投入到处理教材与学习任务的活动中去,真正学有所得。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