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血液流变学的应用价值评价

2017-02-28 03:44金玉盛商军安
河北中医 2017年7期
关键词:全血椎动脉颈椎病

金玉盛 王 琦 商军安 赵 彬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中医医院内儿科,甘肃 礼县 742200)

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血液流变学的应用价值评价

金玉盛 王 琦 商军安 赵 彬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中医医院内儿科,甘肃 礼县 742200)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临床常见病,本文分析了CSA与血液流变学之间的关系,观察CSA治疗中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以及针灸推拿对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影响,综合评价血液流变学在CSA临床诊疗中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以期为CSA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脊柱骨赘病;颈椎;血液流变学;综述文献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CSA)是由于各种机械性或动力性因素致使颈椎关节失稳、增生退变等直接压迫、刺激椎动脉使血管扭曲、狭窄,或者由于颈交感神经受到激惹产生兴奋作用于椎动脉使之受累痉挛引起头晕头痛、耳鸣、视力模糊以及神经衰弱等一系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的综合症状[1]。甚至严重时患者在保持某一体位转动头颈时,突然感到头痛、头晕、视物不清、四肢发软无力,随即猝倒。CSA一般在中老年人群中好发,男性多于女性,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且倾向于年轻化趋势,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2]。相关研究发现,CSA患者血液呈凝聚、浓黏状态,并且随着黏稠度的增高病情会加重,因此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是引起CSA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3]。本文回顾了有关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作为CSA疗效评价的重要指标的相关文献报道,分析血液流变学与CSA的内在关系,不同的治疗方法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为CSA的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基础研究。

1 CAS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由于椎动脉周围有大量的交感神经节从星状神经节发出分布在椎动脉表面,当颈椎骨质增生退变、韧带钙化等因素刺激交感神经时,除了CAS特有的临床表现外还会出现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律失常和胃肠功能减退等自主神经症状[4]。临床体格检查CAS患者时发现颈椎棘突旁有压痛,头部叩击试验及旋颈试验阳性等典型体征。通过影像检查发现颈椎退行性改变、椎间关节不稳等,椎动脉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时可发现椎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迂曲甚至不通等,由此可作为诊断依据。相关研究发现通过血液流变学检查提示CSA患者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指标升高,颈部彩超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可进一步提示颈部血管血流速度减慢、血液黏稠等指标异常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5]。当血流速度减慢时又会加重血液黏稠度增高,两者之间存在正反馈现象,使血液处于黏、聚、稠、浓、凝状态[6]。刘婷婷等[7]研究发现当颈椎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等因素压迫椎动脉使之狭窄时,病变血管相应的阻力会增高,病变血管远端的血流速度明显降低,流速曲线显示为低速的圆钝波型,收缩期的上升及下降速度均减慢;当椎动脉严重狭窄时,舒张期会出现部分或完全的断流,血流量明显减少引起VBI。基于以上由血液流变学异常引起VBI症状的原因,血液流变学可作为CSA的重要诊断依据。

2 从血液流变学变化观察CSA的疗效

2.1 临床研究 刘元梅[8]应用葛根汤加味治疗CSA 65例,药物组成:葛根30 g,白芍、赤芍各20 g,麻黄、生姜、桂枝各6 g,大枣12枚。日1剂,水煎取汁200 mL,分早、晚2次服。对照组65例予尼莫地平4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2组均治疗2周。结果:2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基底动脉和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洪英杰等[9]应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CSA 31例,参芎葡萄糖注射液100 mL,日1次静脉滴注。对照组30例予血塞通注射液8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日1次静脉滴注。2组均治疗2周。结果:2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均改善明显(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宋敏等[10]应用院内制剂活血定眩丸治疗CSA 60例,药物组成:葛根、丹参、炙黄芪、桑寄生、地龙、天麻、钩藤、蒺藜等,每次4粒(1 g),每日2次,连服2周。结果:患者治疗后全血黏度(高、中、低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王莉等[11]应用天麻素联合倍他司汀治疗颈源性眩晕45例。对照组45例予常规治疗(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维生素B6、维生素C)加用天麻素注射液0.6 g,日1次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倍他司汀注射液500 mL,日1次静脉滴注。2组均治疗2周。结果:2组治疗后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黏度均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罗春蕾[12]应用眩晕宁治疗CSA 84例,每次2片,日3次口服。对照组84例予丹参注射液20 mL,日1次静脉滴注。2组均治疗8周。结果:2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均明显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梁粤等[13]将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电致孔给药联合氟桂利嗪口服治疗CSA 34例,对照组34例予口服氟桂利嗪联合0.9%氯化钠注射液电致孔透皮给药。2组疗程均为10 d。结果:2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ESCV)、内皮素(ET)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1,P<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简绍锋等[14]将93例CSA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31例,治疗组应用息晕方治疗,药物组成:丹参、黄芪各20 g,葛根15 g,天麻、红花、五味子、白芍、川芎、白芷、白术、酸枣仁、柏子仁、党参、延胡索各10 g,炙甘草5 g,日1剂,水煎取汁400 mL,分早、晚饭后30 min服。对照1组予倍他司汀片6 mg,日3次饭后服。对照2组予天麻素片100 mg,日3次服。3组均治疗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8%,对照1组总有效率93.5%,对照2组总有效率74.2%,治疗组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息晕方能够疏风散寒,舒经活血通络,补益气血,从而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和颅内缺血缺氧状态。刘玉兰等[15]应用平眩汤配合通络醒脑针刺方法治疗CSA 30例,平眩汤药物组成:黄芪30 g,葛根30 g,川芎30 g,茯苓15 g,僵蚕15 g,天麻10 g,半夏15 g,白术10 g,白芍20 g,莪术15 g,甘草10 g。日1剂,水煎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服。配合通络醒脑针刺方法(风府、双侧风池、双侧天柱、大椎、双侧肩井),每日针刺1次。对照组30例予平眩汤治疗。2组均治疗20 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症状(眩晕、耳鸣、胸闷、呕吐)积分改善情况相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陈媛[16]应用益气化瘀通脉汤治疗CSA 40例,药物组成:丹参15 g,穿山甲10 g,乳香10 g,桂枝15 g,王不留行15 g,桑枝30 g,桃仁10 g,红花10 g,没药15 g,生地黄15 g,甘草10 g。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40例予盐酸氟桂利嗪5 mg,每日1次服。2组均治疗10 d。结果:2组治疗后红细胞比容、红细胞电泳时间、全血黏度(高、低切)、红细胞沉降率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有效率90.00%,对照组有效率7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范伟锋等[17]用院内制剂玉龙散(由干姜、肉桂、赤芍、白芷、天南星、草乌等组成)外敷患者颈椎后方正中第2~7棘突之间治疗CSA 60例,日1次,每周5次。对照组60例采用温感型好及施外敷患者颈椎后方正中第2~7棘突之间,配合针刺(取穴:颈夹脊穴、风池、肩井)进行治疗,针灸每日1次,每次20 min。2组均治疗2周。结果:2组治疗后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刁虹[18]将12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用中药(药物组成:葛根19 g,丹参19 g,红参、川芎、天麻、威灵仙各8 g,法半夏、全蝎各6 g,蜈蚣1条)研蜜为丸,每丸10 g,共21丸,每次1丸,日3次口服。联合小针刀治疗,患者俯卧位下确定头上斜肌与头后大直肌处压痛点,采用0.5%利多卡因局麻后以小针刀纵向进针并到骨面,在骨面上做切割剥离4~5下。对照组60例采用推拿加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2周。结果:2组治疗后椎动脉血流参数收缩期最高流速(Vs)、均速(Vm)、舒张末期流速(Vd)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王丽平等[19]将12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40例。药物组予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3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日2次静脉滴注。牵引组予颈椎牵引疗法,使颈部前屈向上呈30°用四头布带固定其下颌及枕部,做离心性垂直牵引,坐位时以体质量作为反牵引,牵引力5~10 kg,30 min,日1次。联合组采用以上2组方法治疗。3组均治疗2周。结果:3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左、右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联合组高于药物组及牵引组(P<0.05);血液黏稠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组更低于药物组及牵引组(P<0.05)。赵冀伟等[20]将15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50例。痹祺胶囊组予自制痹祺胶囊(药物组成:川芎、白术、党参、丹参、马钱子、三七、茯苓等),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手法组予推拿手法治疗,患者取坐位,在颈椎棘突两侧、双侧肩背部行按揉法,拔伸颈部,点揉印堂、攒竹、太阳、百会、四神聪等穴位。痹祺胶囊配合手法组予痹祺胶囊口服联合推拿手法治疗。3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痹祺胶囊配合手法组治疗后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变形能力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痹祺胶囊通过改善CSA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异常,降低血液黏滞性,加快血流速度,增加有效血流量,从而改善患者大脑缺血缺氧状态,缓解头痛头晕等症状。

2.2 实验研究 缪艳燕等[21]采用组织硬化剂注射法将日本大耳家兔造成CSA模型,造模成功后于第8周开始随机分为丹天舒颈胶囊(由丹参、天麻、川芎、杜仲、钩藤、栀子等组成)高(1.44 g/kg)、中(0.72 g/kg)、低(0.36 g/kg)剂量组,颈复康颗粒阳性药物组1.0 g/kg,西比灵组0.001 g/kg。采用775组织硬化剂注射家兔左侧颈椎横突切迹周围肌肉制作CSA模型,造模后普通饮水饮食,均于第8周开始灌胃,每日1次。正常组及模型组不作任何治疗处理。连续灌胃2周后测定家兔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变形指数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刚性指数、全血还原黏度的变化均呈显著性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天颈舒胶囊高、中、低剂量组能明显降低CSA家兔的血液黏度(P<0.01),明显降低CSA家兔血液中红细胞聚集指数(P<0.05),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而降低血液黏度(P<0.01)。宋敏等[22]将85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空白组15只,造模组70只。造模过程中由于麻醉因素,死亡10只。造模成功后再将其随机分为4组,即模型组、活血定眩丸低剂量组、活血定眩丸高剂量组、颈复康对照组,每组15只。活血定眩丸药物组成:炙黄芪、桑寄生、葛根、天麻、钩藤、丹参、地龙、蒺藜等。空白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模型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活血定眩丸低剂量组予活血定眩丸2.43 g/kg,活血定眩丸高剂量组予活血定眩丸7.29 g/kg,颈复康对照组予颈复康颗粒2.43 g/kg,稀释成10 mL/kg混悬液灌胃,每日1次,连续给药14 d。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全血黏度增高(P<0.05),Bax染色阳性细胞表达增加(P<0.05),Bcl-2未见明显表达(P>0.05);对照组、活血定眩丸低剂量组、活血定眩丸高剂量组比模型组全血黏度降低(P<0.05)、Bax表达减少(P<0.05),Bcl-2有少量阳性表达(P>0.05)。王军山等[23]将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心肌缺血模型组,舒心胶囊(由当归、桂枝、黄芪等组成)大、中、小剂量组,复方丹参片组,每组20只。各组大鼠常规饲养1周。1周后,模型组、对照组及治疗组灌服脂肪乳(5 mL/kg),正常对照组每日灌服等容积0.9%氯化钠注射液。2周后停灌24 h(禁食12 h),戊巴比妥钠溶液麻醉,目内眦取血,检测血清指标,证明造模成功。空白对照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每只2 mL),舒心胶囊各组按大(2.4 g/kg)、中(1.2 g/kg)、低(0.4 g/kg)剂量给药;阳性对照组予复方丹参片剂量90 mg/kg,应用前以0.9%氯化钠注射液配制。连续灌胃7 d,末次给药前1 d,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大鼠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0.8 mg/kg 2次,间隔6 h。首次注射3 h后,将大鼠置于0~2 ℃冰水中刺激5 min。禁食不禁水18 h后,末次给药1次,药后1 h,以戊巴比妥钠麻醉,腹主动脉取血,肝素抗凝,YDA-IV血液黏度计测血细胞比容、全血黏度(高切变率120/s、低切变率30/s)、血浆黏度。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舒心胶囊中剂量组、大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P<0.05,P<0.01)。胡兆斌等[24]将40只健康普通家兔通过注射硬化剂的方法建立CSA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颈复康治疗组及通络定眩方治疗组,每组10只,对通络定眩方治疗组模型兔给予通络定眩方灌胃,颈复康治疗组模型兔给予颈复康颗粒混悬液灌胃,另2组以等容积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实验前后检测模型兔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痰(NO),实验后检测血液流变学并以此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统计分析各组在上述指标方面的差异,并分析比较。结果:模型组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明显高于空白组、颈复康组、通络定眩方组(P<0.05),而颈复康组、通络定眩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通络定眩方改善家兔实验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与颈复康颗粒相当。给药后模型组血浆ET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颈复康组、通络定眩方组,而颈复康组与通络定眩方组比较,前者ET减少量小于后者(P<0.05);给药后模型组血清NO明显低于空白组、颈复康组、通络定眩方组(P<0.05),通络定眩方组与颈复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针灸推拿 石海斌[25]将82例患者采用单盲的方法随机分为2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普通针刺治疗,针刺方法:选取风池、风府、太阳穴,常规消毒,用1.5寸毫针针刺风池,针尖方向微向下,向鼻尖斜刺0.5~1.2寸,1寸毫针平刺双侧太阳穴,1.5寸毫针直刺风府穴,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 min后出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手法治疗。2组均7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低切)、红细胞比容较本组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全血黏度(高切、低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王睿[26]应用经筋针刺配合正骨推拿治疗CSA 36例,患者取俯卧位,选择双侧颈夹脊及颈部阿是穴,皮肤常规消毒,取1.5寸毫针,均采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再施加正骨手法。嘱患者双手垂直放置于身体两侧,保持颈椎前屈角度,术者一手轻拿后颈,拇指按于错位横突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手托其面颊将头轻轻摇动,当摇至最大角度时,托面颊之手用有限度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同时加力按压,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的压力而复位。针推配合治疗连续7 d为1个疗程,正骨手法隔日1次,共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36例予氟桂利嗪10 mg,日1次口服,连续服用7 d。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叶常青[27]将18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60例。对照组予药物治疗,中药方剂:威灵仙、白术、姜黄、川芎各10 g,丹参、骨碎补各15 g,泽泻30 g。日1剂,水煎服。灯盏细心注射液40 mL加入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日1次静脉滴注。常规组予针刺、推拿治疗,针刺以患者第2~7颈椎夹脊穴、风池、大椎、落枕穴、百会为主,行平补平泻法,留针15~20 min,中间行针1~2次,每日针刺1次;推拿治疗时,患者先以坐位为主,在患者颈项部涂敷上颈康膏(自制药物,成分主要为狗脊、补骨脂),利用手掌根部对颈椎皮肤进行揉搓后,再分别用揉、扌衮、搓、拿等手法进行患者颈背部斜方肌、项韧带、上肢肌肉及胸锁乳突肌等的放松,之后用弹拨、理筋及点拨等手法沿着患者的肌肉走向行重点治疗,并将患者偏歪的颈椎棘突拨正,将椎体小关节的错位纠正,最后分别按揉患者风池、百会及夹脊穴。综合组予药物联合针刺、推拿治疗。结果:3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改善(P<0.05),且综合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常规组(P<0.05)。宋大龙等[28]将144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2例予常规推拿方法(拇指按法、大鱼际揉法、一指禅推法等)治疗。治疗组7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点振法(重点刺激按压颈夹脊、风池、风府、大椎、肩井、局部压痛点)。2组均治疗4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22%,对照组有效率84.7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大椎穴、肩井穴温度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的温度,说明振法有利于局部血液循环,解除痉挛,能够松解粘连,产生高频运动,加快局部肌肉的运动促进新陈代谢,产生明显的热效应。丁勇[29]采用推拿手法治疗CSA 60例,推拿手法:患者取坐位,医者由颈后至肩胛区对患者自上而下先做表面按摩,然后再用双手搓揉颈部及肩胛部并且叩击,拇指点按百会、风池、肩井、翳风、天宗等穴位后双手向上牵引数次。治疗手法应柔和,并且给予适度的力度和强度。每次推拿20 min左右,3 d 1次,4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的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展 望

近年来,随着工作压力的逐步加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CSA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CSA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部分病理机制尚未明确。以往认为退行性变为主,引起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但随着后循环缺血概念的提出,证明颈椎骨质增生退变不是引起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因为在中老年人群中存在后循环缺血与否,而颈椎骨质增生退变并无差别[30]。本文回顾文献报道各种临床药物研究、基础实验研究以及针灸推拿治疗CSA患者的疗效观察,提示CSA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并且经过治疗后得到明显改善。因此,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与CSA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作为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的客观理论依据,具有应用价值与研究意义。在今后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提供科学可靠的实验成果用以指导临床实践,为防治CSA提供理论依据。

[1] 林益良,莫深,卢家灵.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2015,22(8):842-843.

[2] 潘晓华,孙莹,赵彤,等.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声像图与血流动力学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4):7076-7077.

[3] 包芸.丹红注射液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5):1866.

[4] 孙希化.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应用解剖学特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7):3661-3663.

[5] 宋敏,李泽佳,刘彦宏,等.血液流变学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评价[J].颈腰痛杂志,2013,34(2):164-165.

[6] 刘志勇,郝阳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4):88-90.

[7] 刘婷婷,黄涛,钟子辉,等.21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颅外椎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5,33(4):425-427.

[8] 刘元梅.葛根汤加味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9):1031-1033.

[9] 洪英杰,杨雪芹,张二力,等.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4(35):2106-2107.

[10] 宋敏,温孝明,郭成龙,等.活血定眩丸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9):2167-2168.

[11] 王莉,汤燕,巨安丽.天麻素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的疗效及对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6):3-4.

[12] 罗春蕾.眩晕宁对颈性眩晕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刊,2013,48(12):100-101.

[13] 梁粤,皮敏,侯冯彬,等.颈夹脊穴正清风痛宁透皮给药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清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的影响[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4):26-28.

[14] 简绍锋,苏培基,梁必如.息晕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5,47(08):116-117.

[15] 刘玉兰,暴宏伶,李莉等.平眩汤配合通络醒脑针刺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2):80-81.

[16] 陈媛.益气化瘀通脉汤治疗椎动脉供血不足型颈椎病40例[J].河南中医,2015,35(1):84-85.

[17] 范伟锋,陈衍尧,朱秋贤,等.玉龙散外敷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5(8):47-49.

[18] 刁虹.中药与小针刀联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5,7(7):91-92.

[19] 王丽平,廖彬,徐沙丽.法舒地尔注射联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2015,30(2):126-127.

[20] 赵冀伟,孙秋燕.痹祺胶囊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50例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4):1358-1360.

[21] 缪艳燕,张永萍,杨翔宇,等.丹天颈舒胶囊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家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16):143-146.

[22] 宋敏,董万涛.活血定眩丸对CSA大鼠血液流变学及小脑Bcl-2、Bax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20(8):6-9.

[23] 王军山,刘桂荣,闫滨,等.舒心胶囊对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2):157-159.

[24] 胡兆斌,傅强.通络定眩方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兔血液流变学、ET、NO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5):1-4.

[25] 石海斌.普通针刺联合手法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急性眩晕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9):1658-1659.

[26] 王睿,温伯平,罗华送.经筋针刺配合正骨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报道[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5,23(8):49-51.

[27] 叶常青.中西药并针灸、推拿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症状和血液流变学及脑血流参数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11):188-189.

[28] 宋大龙,周晓柯,焦凡.点振法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72例[J].河南中医,2015,35(4):893-895.

[29] 丁勇.推拿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7):114-115,119.

[30] 史达,孙银娣,张平安,等.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11,32(1):60-61.

(本文编辑:董军杰)

10.3969/j.issn.1002-2619.2017.07.038

金玉盛(1961—),男,副主任医师。从事慢性病、多发病的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

R681.550.5

A

1002-2619(2017)07-1111-06

2016-12-26)

猜你喜欢
全血椎动脉颈椎病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游泳 赶走颈椎病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颈椎病的简便贴敷疗法
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诊断儿科感染性疾病临床意义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