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大众时代对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发展的思考

2017-02-25 09:59胡黎明
中国文化遗产 2016年6期
关键词:白鹤梁

胡黎明

摘要:当今社会,大众旅游时代已悄然而至,我国旅游业持续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实现由三峡文物保护工程到对外开放转型后的重庆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需要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把握时代特征,转变思路,与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结合,完善功能,挖掘潜能,提升社会参与和公众认可度,带来自身活力,促进其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关键词: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文物旅游;博物馆发展

据统计,2014年全国拥有各类博物馆4510家,比2013年度增加345家,2015年达4692家,较2014度年增加182家。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博物馆事业突飞猛进,但另一方面,在博物馆快速发展的背后也令人忧心忡忡,一些中小型博物馆在轰轰烈烈开放后,面临着观众群体流失、门可罗雀的危机,即使在免费开放实施以后也难摆脱公众认可度不高、社会参与度低、生存堪忧的困境。

作为代表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最高成就之一,在基于原址保护、原状态展示的全面保护理念基础上孕育而成的世界首座水下文物博物馆——重庆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自2010年建成开放以来,坚持“加强保护、科技创优,观众为本,永续利用”工作方针,通过5年的艰辛创业,突破开放之初的运行困局,截至2015年,累计接待游客90余万人次,收入1500余万元。

上表数据反映了白鹤梁保护工程作为三峡文物保护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折射出越来越多的人们对新型的水下博物馆的探知和渴求,初步呈现了白鹤梁题刻文化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数据显示的观众人次和经营收入却也让人忧虑和深思。对比长江三峡库区中其他文物景点,2015年白帝城年接待46万人次,创收2300余万元;张飞庙33万人次,创收800余万元;石宝寨36万人次,创收1000余万元。由此可见观众对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认可度相比上述景点还有不小差距,这里面固然有因白鹤梁数次闭馆维护整改造成的因素,但观众年增长率几乎停滞不前却是客观存在,年均15万人次的观众拥有量与其独特的水下文化遗产资源和独有的长江水下观光览胜并不相称。博物馆要积极为社会发展服务,现代博物馆的职能逐渐倚重于服务公众,对目前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观众量不温不火的状况必须予以重视。

实现由工程保护到对外开放转型后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在基本解决了过去制约正常开放的瓶颈问题后,如何科学、辩证的妥善处理好白鹤梁题刻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跟上社会发展的变化转变观念,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吸引更多公众走进水下博物馆,满足公众对水下文化遗产的知识需求,促进其自身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是新的时代特征所提出的新要求、新课题。

一、适应新常态,以旅游促进文物保护利用

2015年3月,国务院施行《博物馆条例》,第二条将博物馆定义为“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的……非营利组织”,明确了博物馆不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公益属性,但也强调了博物馆文化资源共享的唯一对象是公众,换言之,没有或少了公众的关注和参与,博物馆也就失去了作为文化殿堂存在的价值和必要,博物馆最终是通过参观人次体现其社会效益,通过促进文创和经营收入,增加自身造血功能夯筑发展后劲。如何增强观众对博物馆的认知度,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促进文博事业的发展,针对当前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博物馆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思路应有所变革。

在休假制度和交通条件日益完善的今天,大众旅游时代已悄然而至,旅游业呈现出消费常态化趋势,旅游成为老百姓的新需求。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国内旅游市场持续高速增长,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40亿人次,同比增长10.5%,国内旅游收入3.42万亿,同比增长13.1%,“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将继续处于黄金发展期。2016年3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发挥文物资源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壮大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打造文物旅游品牌”,作为文化旅游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无疑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由于成功实施了国内外尚无先例的水下文物保护方式,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文物旅游资源。基于白鹤梁长江水下原址参观的特殊性,根据中宣发[2008]2号文件中“文物建筑类、遗址类博物馆暂不实行全免费开放”精神,重庆市政府对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实行财政定额核算、管理运行经费不足部分由门票收入补差的预算管理体制。目前管理和经营状况维系日常运转尚可,但难以长远适应社会发展进程中公众对其文化展示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需要。这就迫使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必须认真思考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增加活力之路。

旅游业是促进文化交流融合、传承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产业,而文化旅游是一项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博物馆也应该成为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状况下,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应在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文物方针基础上,以服务公众为目的,以彰显千年水下题刻文化历史价值为导向,主动适应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新常态,否则观众流失和文化产业的不断缩水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丧失自身造血功能,光靠财政输血解决生存问题,毫无生机和活力,前面的路将会越走越窄。三峡库区文物景点多年来游客稳定,硬件不断提升,充满发展活力,这与长江三峡旅游业提供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分不开。并且,长江三峡旅游业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典藏的人文遗产具有不亚于三峡其他景区发展旅游的文物资源和观光、科普要素,立足特色资源优势和公众日益增长的对保留人类历史记忆文化遗产的需求,走出一條适合自身实际的促进文物保护与旅游事业融合发展道路是切实可行的。一方面在坚持对老人、学生等实行门票减免或优惠公益性前提下,争取政府加大对博物馆的扶持和支助。另一方面博物馆更多的要合理运用国家政策,以旅游为抓手,将营销理念引入博物馆管理,拓展观众渠道,增加自身造血功能,增强题刻保护后劲,进一步完善陈列展示的基本功能,利用资源提升自身价值,让更多的公众乐享文化保护成果。

二、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在以旅游促发展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机遇

(一)一些明显制约旅游发展的主客观因素

一是所处区域旅游发展环境尚未形成。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居民旅游消费预期下降,过去很大程度上带动旅游的公费旅游热下降,虽然旅游业发展动力依然强劲,但其增速会减缓。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所在的涪陵作为经济发展强区在旅游业方面却相对滞后于周边区县。在当前形势下,涪陵通过发展旅游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虽有一定起色,但旅游业还处于初创阶段,旅游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不够,旅游产品缺乏整体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打造还有一段筚路蓝缕的艰辛历程,客源聚集涪陵热度效应尚未形成,对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辐射还不明显。

二是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除长江三峡、武隆仙女山等重庆传统知名景点外,长寿古镇、南川金佛山、丰都南天湖、云阳龙岗、酉阳桃花源等周边景点异军突起。重庆市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对白鹤梁的关注度降低,涪陵区围绕武陵山大裂谷、江北古城的打造实行从白鹤梁到大武陵山的旅游发展战略重心转移,给予的支持力度减少。大木花谷和“八一六”核军工洞等涪陵旅游“五朵金花”的崛起,使白鹤梁“一花独放”成为历史,观众在涪陵及周边可选择的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方式与日俱增。另外由于财政管理体制原因,上述景区在宣传营销机制和手段上更加灵活,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则显得较为僵化。

三是博物馆自身观念认识的缺陷。其一自身对于白鹤梁题刻价值认识不足,对白鹤梁文化可持续发展对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以为然。其二由于一些旅游业过度开发对文物资源掠夺式的破坏,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在不同层面上存在认识上的差距,依托文物资源发展旅游尚未形成共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还存在各种桎梏,尤其是节假日观众人满为患在水下参观环境承载方面给博物馆带来的压力凸显,导致管理层在旅游发展思路上的摇摆不定,缺乏自身发展的准确定位。其三没有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当周边一些景区异军突起并通过旅游取得长足发展时,自身还处在国家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半眠状态,在博物馆日常运营中,侧重按计划经济传统模式管理,忽视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公众对旅游消费、传统文化和社会教育需求不断提升的必然性和多样性。面对新时期观众这种需求的变化,缺少按照旅游发展的需要对观众群体结构进行研究分析,缺少对旅游市场营销的研究,不能完善适合观众需求的旅游要素。

四是白鹤梁自身先天不足。博物馆建筑面积8433平方米,游览展示区4580平方米,规模过小,环境容量有限,满足不了当今人们陶醉自然山水情趣和休闲旅游的需要。受空间和水下作业条件限制,历史文物价值和“无压力容器”原理保护工程价值没有充分挖掘,“石鱼出水”等文化内涵和意境表现不足,从观光、探秘和科普旅游角度,“水下”文章做得不好,科技应用不够,互动体验感不强,兴奋点不多,观众赞誉度有限,难以争取回头客。核心参观区水下廊道空间狭小,与地面落差达40米,不适宜接待过多观众。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有限,满足不了游客对旅游品质和旅游服务新的需求。馆外几无拓展的空间,门前交通主干道车祸事故时有发生,危及旅游安全,旅游停车场不到1000平方米,仅50余个车位,节假日满足不了游客停车、换乘需求。

五是抗旅游风险能力弱。内部空调、通风、廊道电梯等开放运行基础设备设施老化,节假日故障频发,影响到正常参观秩序。水下建筑外围防撞系统、航运监测警示系统不完善,存在危及水下博物馆安全的隐患。对保存在水环境下的题刻文物抗风化性能及水环境状况基础研究不够,对水下建筑钢构件锈蚀、保护体与基地岩石接触处密封状况等缺乏专业性、系统性防范研究。这些问题所面临的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物保护,而是涉及水下建筑安全、环境承载、遗产展示、博物馆日常开放等影响到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素,基础研究任重道远。

六是旅游宣传营销工作滞后。专业人才缺乏,宣传营销机制不健全,手段单一、创新不足,忽略“互联网+旅游”网络推广宣传运用,尚未培育出自身的旅游文化品牌竞争优势地位,借助政府宣传有限,白鹤梁旅游观光认可度远不如其文物保护工程声名远播,基本局限在重庆及少数周边省市内,直至2015年,来馆游客重庆地区仍占总人次75%以上。传统保守观念导致旅游营销滞后,难以开发培育博物馆旅游市场。涪陵区旅游营销奖励机制尚不健全,旅行社难以产生推介白鹤梁旅游产品的积极性,旅游组团人次逐年下降。2013年旅行社组团参观白鹤梁8214人次,2015年组团2023人次,减除闭馆月数,同比下降68.33%,仅占来馆总人次的1.32%,缺乏市场引导散客的驱动效应。而同为库区文物景点,2015年旅行社组团人数到白帝城27万,占总人次58%;张飞庙18.15万,占总人次55%;石宝寨30.6万,占总人次85%。这些差距虽有其客观因素,实质还是观念落后导致工作未到位。

(二)当前迎来了旅游发展的良好机遇

一是中央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同年10月1日又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首次纳入国家重点专项规划,旅游业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实施“一带一路”推进文化先行,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重要,内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纳入“十三五”国家文物保护规划编制。近年来公务消费虽有所下降,但随着人们物质拥有程度的提高,未来的需求将上升为以文化和精神等非物质产品为主,观光、度假、休闲的大众消费持续增加,旅游大众时代以不可逆转之势兴起。白鹤梁通过发展旅游增强自身活力恰逢其时。

二是区域旅游前景广阔。2016年3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旅游板块将明显受益。国家旅游局正在推动打造长江旅游带,重庆是长江龙头,涪陵地处长江三峡黄金干道,具有发展旅游的区位优势。涪陵区委、区政府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将涪陵建设为长江上游重要旅游目的地目标,全力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加大了涪陵旅游宣传营销工作力度,加快了白鶴梁申遗工作步伐,白鹤梁作为涪陵三大特色旅游资源纳入了涪陵五大核心景区项目建设。围绕“交通引领、服务沿江、带动区域”的发展要求,涪陵建设“三高三铁”促进了重庆主城到涪陵铁路、高速路等交通条件的改善,拉进了涪陵和重庆及周边省市的距离,可以让更多的市民通过自驾到白鹤梁。“十三五”期间涪陵还将着力打造长江和乌江两江航运枢纽,白鹤梁地处涪陵港最佳地理位置,为争取三峡游轮停靠提供了先机,白鹤梁必将有更多的发展机遇。

三是白鹤梁文物旅游资源的不可复制性。白鹤梁题刻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水下文化遗产,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和2012年两次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今人创造的奇迹,题刻的保护和展示利用具有世界意义,产生了极大的国内外影响。当今世界各类博物馆众多,但能够让人们通过非潜水方式进入水深40米以下参观文化原址的水下博物馆仅此一座,由此带给公众的震撼力和深远的社会教育作用,不是其他景区能够简单复制的。在周边高山峡谷型、庙宇型景区趋同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的状况下,白鹤梁作为世界唯一水下博物馆,不受季节制约,不受同质化的旅游审美疲劳影响,常年向人们展示千年水下历史记忆,在长江三峡乃至重庆文化旅游景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形成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是过去一些困扰开放的难题基本解决,开放功能设施更加完善。开馆以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相继与重庆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等合作,以完善水下参观和服务功能设施为重点,以提升水下题刻展示效果为突破,进行系列的科学研究和不断的改进,保障了正常开馆,丰富了旅游功能,提升了参观价值,增强了博物馆对观众的吸引力。

针对白鹤梁题刻保存状态,加强对题刻防风化、沙化监测和分析研究并定期清洗维护,题刻本体得到真实、完整的保护,价值得以延续;针对题刻水环境周期性不稳定现象,开展对保护体内水质及控藻的专题研究,提升了水体透明度;针对保护体内光影对比效果弱,题刻辨识度欠佳问题,进行了水下灯光升级改造的课题实验;针对循环水耗成本较高的问题,开展白鹤梁無压覆室水循环过滤利用的研究,降低了水耗成本和管理难度。2011年和2015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先后两次组织实施白鹤梁地面陈列展览工程和水下廊道展陈工程,受环境限制,虽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但通过常规的艺术表现手法与声、光、电等科技手段相结合,题刻展示内容更加充实,观众水下体验震撼感更强,配套功能设施更加完善。2015年,经过10个月的攻克难关,在长江水下成功实施白鹤梁题刻观察窗玻璃更换,水中题刻视觉效果大为提升,消除了白鹤梁一次性保护工程的疑虑,突破了可持续开放的制约瓶颈。

五是积累了保护管理经验,接待能力和参观质量明显提升。通过五年的开放管理,建立了一支有事业心、责任感强、朝气蓬勃的窗口服务队伍,相继获得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重庆首届文明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有良好的服务声誉,有优于周边景区的城市旅游环境,聚敛了一定的周边客源市场和旅游人气,积累了旅游业发展经验,组织游客参观越来越成熟。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和空间容量核算,结合水下廊道二氧化碳、空气湿度、温度监测数据等,制定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最大承载量标准试行导则》,对馆内地面展厅和水下参观区瞬时最大承载、日最大承载、电梯运行最大承载等核定了容量标准,从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划区控制参观人流,保障有序参观,规避水下安全风险,接待能力和参观质量明显提升。在防止设备设施超负荷运行基础上,馆内日最大接待承载量由过去的1000人次提升到2700人次,年接待能力达到35万人次。

三、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以旅游促发展的思考

以保护为前提,以历史传承、价值延续为目的,以题刻水文化挖掘和保护工程展示为基础,以水下文化观光览胜和科普体验旅游为主体,融个性化、专题化、大众化、趣味性为一体,努力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创建成具有国内外影响力、可持续发展的一流水下博物馆、重庆精品文化旅游景区,是现在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发展定位。以申遗为抓手,规划为先导,项目为推进,科技为支撑,水下为特色,人才为保障,强化题刻保护,全面提升软硬件设施建设,创新保护管理理念,着力打造水下文化品牌,立足三峡、依托重庆、面向全国开拓旅游市场,使之成为长江三峡区域以水下石刻文化和文物保护工程为代表的最主要的精品旅游目的地之一,是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工作的基本思路。

(一)坚持开放合作,强化题刻保护基础性研究。文物资源是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生存之基、发展之本,题刻保护工程集文物、水文、水利、建筑、航道、潜水、特种设备等多专业、多学科技术,要防止资源的过度利用,竭泽而渔。保护首先立足于综合性基础研究,研究的层面既涉及石质题刻也涉及题刻保护工程。坚持加强与相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乃至跨国度的通力合作获取科技支撑,持续开展六大基础课题研究:“保护体内水环境监测分析与治理;白鹤梁本体及保护体内生物膜藻类控制生长;水下保护体内钢构腐蚀控制;水下廊道空气质量改善与游客承载量;水下题刻智能化保护清洗;水下光场能量分布”,并通过运行实践提高水下题刻及保护工程安全保障和游客参观需求保障,夯实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日益重要的机遇,尽快融入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大家庭,拓展交流合作平台,争取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支持,从文物预防性保护专业角度开展白鹤梁题刻本体防风化、防损坏现状调查研究,做出科学评估,完善题刻的文物信息数据库档案建设,制定题刻长远保护措施。

(二)抓机遇,抓重点,推进项目建设。积极争取每年有项目落地和国家资金支持,更新和提升水下硬件设备设施,提升景区管理、监测、设备运行科技含量,实现水下文物保护与展示的新突破。“十三五”期间,力争完成四大重点工程项目:实施白鹤梁水下保护体灯光升级改造,提升水下题刻展示效果;升级改造白鹤梁上下游交通廊道自动扶梯,进一步完善和更新水下通风、中央空调等设施设备系统,保障白鹤梁正常开放和提升馆内观众接待能力;加快完成白鹤梁保护体外防撞设施工程,增强抗风险能力,确保水下保护体、交通廊道安全万无一失;建立健全白鹤梁题刻监测预警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综合监测分析影响题刻保存状况、水环境运行、水下建筑安全及游客环境承载动态状况,掌握其发展态势,从而更好地进行科学保护管理。

(三)强化规划,借力旅游,寻求差异突破。新常态下必须要有新思想来引领博物馆新发展。旅游不仅是经济活动,也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的桥梁,与文物保护相得益彰。围绕精品景区主题建设,突出优势,抓好规划落实,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编制高起点规划,谋划发展。在《白鹤梁题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规划》基础上,参照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标准,编制一个完善的上升到市、区层面的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景区质量等级标准实行长达16年,标准涵盖了文物资源保护、公众服务、导览标识、交通、旅游安全等多方面,不管是旅游研究还是具体实施已经很成熟。通过两个规划的结合,推进馆内外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推进文物保护与旅游的协调发展,推进白鹤梁和周边旅游景区的协调发展。客观说白鹤梁不具备旅游目的地和休闲旅游条件,但是三峡旅游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特色鲜明和统一不可分割的品牌形象,因此白鹤梁要根据水下文化资源的唯一性和地域性,积极助推涪陵“赶超周边、全国有名”的旅游发展目标,主动融入长江三峡、乌江画廊“黄金旅游带”,依托区域性整体优势,辐射周边,面向全国,谋划发展。

二是坚持外围拓展,争取发展空间。旅游大众时代催生了文化休闲需求,博物馆的休闲性、文化性尤显重要,观看展览已不是观众来博物馆的唯一目的。鉴于目前白鹤梁狭小的空间困境和客容量,不管有多大的困难,要坚持水下向陆上延伸、馆内向馆外拓展目标不动摇,将旅游功能和文化休闲项目延伸到博物馆外。在当前涪陵旅游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以白鹤梁题刻申遗为契机,争取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支持,规划改建馆前交通主干道为地下分流车道,消除游客横穿马路的安全隱患,建设白鹤梁文化景观广场,完善馆外售票、寄存、安检、停车、购物、咖啡吧、休闲等旅游服务配套功能,满足游客集散和休闲需求,拓展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功能空间,提升环境承载力,达到年45万人次接待能力。

三是依靠“文物+科技+旅游”,寻求差异突破。旅游不能摆脱资源的制约,但旅游产品差异较小会大大降低游客对区域内相同或相近产品的兴趣,目前重庆及周边区域旅游同质化风险不断增加。长江水下参观是白鹤梁和其他景区的差异,是特色也是先机。资源有限,创意无穷,要进一步通过强化科技创新建设智慧博物馆、虚拟博物馆。挖掘题刻科学价值,提升其品味和内涵,增强观众对千年题刻的敬畏之心。挖掘保护工程现代科技含量,增强水下陈展互动体验感受,突出观众通过非潜水方式在长江水下参观的唯一性,为观众提供在其他地方享受不到的观光体验。将文物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让游客在互动体验中传承千年题刻文化和现代科技在文物保护上的运用成果。

四是建立一个完善的旅游宣传营销机制,拓展客源。规模的扩大、景观的拓展需要有一个时间过程,难以一蹴而就,但提高品牌知名度的强力宣传营销工作不能停滞。靠公费旅游拉动市场的日子、靠传统的旅行社经营模式组团为景区主要客源已成为过去(但绝不能忽视旅游组团引导散客的市场驱动效应),当今旅游市场转变的最大特征就是“散客大众时代”的来临,因此,需要不断适应形势变化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不断在宣传上创新。成立宣传营销机构,专职旅游市场调研、策划、推介活动,积极融入涪陵旅游整体宣传,加入渝东北景区旅游联盟开展宣传互动、门票互惠等,优势互补。突出现代网络技术优势,通过网站升级、微博、微信、广告投放、节庆活动、馆校共建、巡展、旅游交易会等多方面增加覆盖面,用较少的投入获取更大的宣传效应。争取区上组团奖励政策,通过旅行社带动周边游客到白鹤梁。加强与港口、游轮公司等合作,适时调整激励政策,降低门槛,突破水上游轮不到白鹤梁的观光瓶颈,实现水陆并进,成为长江三峡主要游轮必游旅游景点。

五是加大文博创意旅游纪念品研发力度,促进文博创意产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着重强调要大力发展文博创意产业,国外一些博物馆创意产品收入占总收入的70%,反观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旅游纪念品仅10余种,每年文创收入不到总收入的5%,差距之大显而易见。因此必须转变经营理念,拓展经营渠道,加强精神文化产品的策划设计。要运用市场手段,形成专业团队,加强以白鹤梁题刻文化元素和价值内涵为特色的原创文化产品开发,延伸文博衍生产品链条,丰富游客旅游商品需求,利用“互联网+”模式,开拓线上销售平台,达到游客远程互动。以文化创意产品提升旅游的内涵质量,以旅游扩大文化创意产品的传播消费。

六是打造一流的窗口服务队伍。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和员工教育培训机制,坚持“观众为本,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是通过服务观众来实现的,所以,必须按照国家旅游质量等级标准完善参观服务,坚持深度推行窗口服务质量提升工程,推进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建设成重庆首善旅游文明景区,与游客实现良好的沟通。

七是创建品牌影响力,建立符合自身实际富有影响力的品牌定位和形象。白鹤梁是重庆市目前2个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单位之一,不管难度多大要坚定申遗目标不变,保持申遗热度,争取市、区政府对白鹤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借助申遗推进一系列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力争创建国家内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科研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努力提升白鹤梁的美誉度和观众的认可度。

总之,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既是旅游大众时代又是大众文化时代时期,随着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需要更多高品质的文化旅游享受。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作为重庆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涪陵城市文化窗口,同时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应该顺应时代转变观念融入现代旅游服务业,积极思考和创新博物馆运营模式,更好的发挥服务功能,为游客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文化展示,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让更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艺术殿堂共享文化成果,充分发挥优质文化资源在当地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增强自身的发展活力。

猜你喜欢
白鹤梁
白鹤梁题刻水下保护与展示提升概述
白鹤梁题刻元素在手工钩编服饰中的设计应用
藏在水下的千年文字和绘画
藏在水下的千年文字和绘画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发展对策研究
白鹤梁题刻收录、整理、考古、研究综览
白鹤梁景观文化成因探源
沉浮·白鹤梁那些镌刻已久的风雅与历史
国内白鹤梁题刻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国内白鹤梁题刻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