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白鹤梁那些镌刻已久的风雅与历史

2015-03-15 04:01昆熙猫小喵部分图片由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提供
中国西部 2015年20期
关键词:题刻涪陵博物馆

文/昆熙 图/猫小喵 部分图片由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提供

沉浮·白鹤梁那些镌刻已久的风雅与历史

文/昆熙 图/猫小喵 部分图片由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提供

出涪陵城向北,滔滔长江之中有一段长约1600米、宽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每到枯水季节则露出水面。相传唐代朱真人在此修炼,后得道,乘鹤仙去,“白鹤梁”由此得名。

千年的浮浮沉沉积淀了白鹤梁的历史。“白鹤绕梁留胜景,石鱼出水兆丰年”成就了白鹤梁“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的美誉。与石鱼图一起在江千年水中沉浮留传下来的,则是一段段被称作“国宝”的石刻题记,历代名家真迹熠熠生辉。

随着三峡工程蓄水,白鹤梁的传奇沉入江水之下,但水下碑林“绝处逢生”——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这是一场“水下之旅”,令人有穿越之感,银勾铁画、琼章玉句隐没在江波之中,历时千载而不磨灭,也让白鹤梁的千年传奇透过水晶宫廊道内的观察窗继续与世人对话。

游·水下穿越之旅

①白鹤梁旧貌(供图/白鹤梁博物馆)

江底幽蓝秘境 穿越千年而来

在博物馆的岸上展厅,一幅幅续写传奇的仿刻向我们展示着白鹤梁昔日的风姿,一张张弥足珍贵的图片向我们讲述着白鹤梁保护工作的历史,而一探白鹤梁博物馆的精华——水下水晶宫才最令我们期待。

经过严格的安检,在解说员的引领下来到那条通往水下博物馆的扶梯入口,伸长了脖子向扶梯深处张望,想到马上就能进入到神奇的江底世界,每个人都有些小激动。

162.80、152.24……扶梯缓缓下降,一旁随之变更的水位线提示牌时刻提醒着我们“水下之旅”已经开启。幽蓝的灯光映照着深不见底的扶梯,越往下蓝色越深灯光越暗,仿佛一条通往千年之前的时空隧道,带领我们穿越。

终于到达了扶梯的底端,一个蓝色的标尺明确地指示出我们所处的水位高度——137.2米。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则是一段同样幽深的水平廊道,同样是一排幽蓝色的宣传板。缓步廊道中,白鹤梁的“前世今生”历历在目,一边有说有笑地摆谈着,一边饶有兴致地品阅着,并没有谁因为身处40米深的江底而感到压力和不适。140米的距离是漫长的,但这段距离又好像短暂得超过了光速,因为它即将把千年前的瑰宝如数带到我们的眼前。

接下来便是一段长约60米的环形廊道,廊道内侧间隔排列着的舷窗里都透露出一抹神秘的幽绿色,彷佛有股催眠般的魔力,吸引着人不自觉地靠近它,去聆听白鹤梁讲述自己沉睡在此地千百年的故事。

靠近舷窗,试探性地伸出手触碰玻璃,试图与“水晶宫”中白鹤梁亲密接触。环形廊道里的23个舷窗按照每两个一组进行排列,走近每组舷窗便有语调温柔的解说词仿佛透过江水缓缓而来,为你解说面前的题刻。每组舷窗中间还夹着一个触摸式的液晶屏,能够通过液晶屏了解白鹤梁的相关资料。设置在题刻上方的摄像头,可以亲手遥控,放大、拉伸,透过江水近距离品读。

靠在舷窗上,静静地打量着同样静静地躺在江水中的白鹤梁,大家的心仿佛都被牢牢地吸住了,不想说话,只想这样默默地沉浸在这种奇妙的安静中。

②深入江底的幽蓝通道(摄影/猫小喵)

③在水下观赏白鹤梁,梁上的题刻依旧清晰可见(摄影/猫小喵)

④白鹤梁题刻分布模型(摄影/猫小喵)

⑤透过舷窗可以看到水晶宫里的幽蓝世界,白鹤梁就静卧于此(摄影/猫小喵)

忆·唐鲤出水传奇

以鱼为尺 因其祥瑞美丽

安静地欣赏着眼前水中密集的题刻。或许你会觉得,题刻见得多了,去名山大川,亭台楼阁,石壁上、木柱上、砖墙上,古人的、今人的,随处可见。山水人文,自然容易激发文人墨客内心的文学冲动,雁过留声,人过留名,题刻也就随着比人长寿的木质、石质、砖质材料留给了后人。

的确,白鹤梁的题刻基本也属于这一类,但它仍然与众不同。因为那一片密密麻麻的题刻中,只有一幅是核心,其他的图文,基本都是围绕着这一幅蔓延开来的大树上的枝叶罢了。

那是一幅唐代的石鱼。

并非唐朝的某位画匠为了显摆自己的画功,非要在滚滚江水中刻个石头鱼,吸引江里的鱼儿们前来膜拜,而是古人们在当时做的水文标记。长江水每年起起落落,洪水枯水,在千年前,是可以决定沿岸地区的GDP的。人们为了掌握水位变化,知道低位应该如何,高位又该如何,就养成了观测的习惯。而在此后多少年的观测结果中,取了个中位数,就成了水位标尺上的零点位置。古人们比现代人较少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开放如唐朝也不例外。他们不喜欢弄个有刻度的尺子立在那儿,即使一目了然也不行,因为它不美。于是想到了鱼,本来就是祥瑞之物,放到长江里,又与环境浑然一体。

古石鱼始刻的年代我们不得而知,但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中记载了唐广德元年见到古石鱼的情景:

开宝四年(公元971年),黔南上言大江中石梁上有古刻,云: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二月江水退,石鱼见,部民相传丰稔之兆。

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杨嘉言等题记:

宋元祐六年辛(下缺)望口,闻江水即下:……至是观唐广德鱼刻,并大和题记。

①岸上陈列馆内处处都展示着白鹤梁的昔日江上风情(摄影/猫小喵)

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刘师文等题记:

涪陵江水石梁刻二鱼,古今相传,水大落,鱼出现……自唐广德间,刺史郑令硅已载其事,而鱼之镌刻莫详何代……淳熙五年正月三日。

根据以上史料分析,最早的两尾古石鱼,于广德元年露出了水面。而在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春天,这对唐鲤再次出水。当时的涪州牧萧星拱带领同僚去观鱼,看到由于年岁已久,这对唐鲤已经变得模糊不清,“遂命石工刻而新之”。

据现场考察,萧星拱命重刻的两尾线雕石鱼在《重镌双鱼记》题刻的上方。它们一前一后,呈溯流而上的游动态,一叼莲花,一衔灵芝,长1米和1.05米,均36鳞,高0.28米和0.27米。在它们头尾相接的下部,隐见一条小而模糊的线雕石鱼轮廓,长约0.5米,高约0.21米。在小石鱼的上部约0.25米处,也就是萧星拱所镌二尾石鱼的前一尾石鱼的尾部上方,镌有清晰可辨的隶书“石鱼”二字。根据《重镌双鱼记》的记载分析,这尾小的线雕石鱼应该就是最早的唐代所见石鱼了;至于另外一尾,可能因长年的浪击及水浪带出的泥沙的磨损和风化、水蚀、人手触摸等原因,已面目全非、无法辨认了。隶书“石鱼”二字是何人、何年所镌,现还无更多的史料依据核实。但唐代所见石鱼的确认,确定了白鹤梁石刻群最早的石刻图形和最原始的枯水水标的确切位置。

数百年后,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重庆水文站的工作人员对这对石鲤进行测量,发现这对石鲤眼睛的海拔高度为137.91米,与现代水位标尺零点的海拔高度几乎相等!中国的第一根水尺,于1865年竖立在武汉江汉关。而这对唐鲤,比这根水尺足足早了1100年。

②岸上陈列馆中对白鹤梁水文价值的展示(摄影/猫小喵)

③岸上陈列馆中依照原样仿刻的石鱼(摄影/猫小喵)

千年美誉“石鱼出水兆丰年”

其实,峡江地区也有多处古代枯水石刻群,比较有名的,如重庆的灵石、云阳的龙脊石、丰都的龙床石、巴县的迎春石、江津的莲花石……却没有一处具备白鹤梁这样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因为没有一处能像白鹤梁题刻这样完备和系统。

我们的祖先自然不懂得现代的科学道理,他们只知道石鱼出水的当年,往往有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农民辛勤劳作,就可能换来一个好收成;主政的地方官员,便可能有一个好政绩。古人用千百年来的经验,刻出了石鱼这么个标志线,再往后的千百年,后人就都用这条鱼来预测收成,调节收支,丰俭随鱼了。这条石鱼给了人们如此之大的标尺功用,后人们就都爱围绕它作文章。哪年石鱼出水了,就有人跑到梁上,看个稀奇,讨个吉利,再写上几句到此一游的话,其中自然不乏歌颂“祥鱼”的诗文:“欲识丰年兆,扬髻势渐浮……去水非居辙,为祥胜跃舟。”“七十二鳞波底镌,一衔冥草一衔莲。出来非自贪芳饵,奏去因同报稔年。”“刻划一鲸鱼,飞跃蛟龙宅。”“能观时显晦,不逐浪沉浮。胥归霖雨望,千载砥中流。”……

但是,石鱼出水的年份,也有继续苦旱的时候,也有洪水肆虐的时候,把我们祖先“石鱼出水兆丰年”的美好预言打得粉碎。于是,白鹤梁上又留下了这样的诗作:“时乎鸾凤见,石没亦是丰。时乎鸱鸮见,石出亦是凶。丰凶良自有,奚关水石踪。节用爱人心,胡为有不同。”

说这话的人是明代正德年间的涪陵太守黄寿。鸾凤,政治清明,世道祥和的比喻;鸱鸮,喻政治腐败、制度崩塌之意。

黄寿想表达的是什么?到明代的时候,自然条件的变化已经不是主宰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主要变量了。反倒是,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文明、制度文明更能决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本来就是人为的结果,跟石鱼是否出水有什么关系呢?

这座石梁的蕴涵,就是这样丰富而美丽。

品·水下碑林精华

涪翁挥毫 成就白鹤梁经典

白鹤梁石鱼作为丰稔物阜的象征,所以出水石梁本是春游踏青之地,但因其“吉祥”,慕名而来的人们自然也带上了一份祈求护佑的心意。在众多石刻中有很多古人来梁上求神祈福的题刻,如“神仙福惠,山水因缘”字样、送子观音图,还刻有丰都“拜龙床”习俗的字样,都寄托着百姓渴求繁盛的强烈愿望。对于如今静卧在水晶宫中的白鹤梁,踏梁观鱼已无法实现。但透过玻璃窗,石梁上的石鱼依稀可辨,拉近水下摄像头,古来各家的书刻俨然呈现眼前。

解说词飘然入耳,原来石梁上毫不起眼的几个小字“元符庚辰涪翁来”竟是宋代大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谪居涪州时留下的手记,寥寥数字,却永留心态气宇,是其盛期之作。

北宋哲宗绍圣年间,朝廷新旧党争激烈,苏轼等人相继遭到贬谪。黄庭坚也因《神宗实录》一案被贬为涪州别驾,移黔州安置。据《黄庭坚年谱》考证,他在绍圣二年(1095年)四月抵达黔州(今重庆彭水)。绍圣五年三月,因其表外兄张向提举夔州路常平,例避亲嫌,被迁戎州(四川今宜宾)。黄氏三月离黔,经过涪陵,六月抵戎州。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卒,徽宗即位,黄氏奉诏复官,于十二月买舟离戎东下,建中靖国元年早春时节再次路过涪陵,经渝州、万州、夔州、巫山出峡。相传涪陵白鹤梁上的“元符庚辰涪翁来”的题刻即为黄氏第二次路过此地时所题。

不过,民间还流传有另一版本,说那白鹤梁上的“元符庚辰涪翁来”并非山谷道人的真迹,而是后人假托涪翁之名创作的赝品。不管白鹤梁上的题刻是否是黄庭坚的真迹,“元符庚辰涪翁来”已经成为了白鹤梁的某种标志,成为了去白鹤梁不得不看的风景,随同白鹤梁一道镌刻在民族记忆当中。说到底,这一段公案也许只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却给白鹤梁的历史平添了一个美丽的传说,也为黄庭坚的东归之旅增加了一段有趣的传奇。

①白鹤梁题刻书法多出自历代文人墨客、名家之手(摄影/猫小喵)

昔日梁上翰墨 而今水中之灵

纵观白鹤梁题刻,刻文字体篆、隶、楷、草、行皆备,风格颜、柳、欧、苏俱全,年代唐、宋、元、明、清延续。其留诗镌刻可考姓名者三四百人,无论黄庭坚、朱昂、秦九韶、王士祯、谢彬、张师范等名家留题,还是无名之作,皆各显其能。后人以题刻之多、题刻之精、题刻延续时间之长,冠以“水下碑林”之称。

梁上题刻文字质朴,言简意赅。尤其是上百段围绕“石鱼出水兆丰年”的题刻,反复论证了“石鱼现,果大稔”的历史事实。而在文字以外,白鹤梁的图案雕刻同样令人称绝。“李宽双鱼”,明正德元年刻,系双鲤鱼。鱼体长且大,呈对立游动状。它们口衔水草,头对头,目共视,似对语,似调情,活灵活现,天真可爱。“白鹤时鸣图”(1937年刘冕阶刻),刻工简练,线条清晰,栩栩如生,刻出了人们期盼着白鹤重返白鹤梁的美好愿望。

“大江东去,万古汤汤,涪州江心,千秋石梁。波翻万顷,卷四海五洲入怀;梁卧千寻,拥昆仑泰山为伴。”世界水下碑林的历史文化价值绝对不亚于它的科学价值。水波潋滟的滔滔长江之下,白鹤梁题刻将千古永存。今后,游客可吟唱着洋洋洒洒的《白鹤梁赋》,以全新的游览方式与白鹤梁题刻共话长江,共话历史。(责任编辑/胡静 设计/王静)

②《太守来观》题刻旧照(供图/白鹤梁博物馆)

③《太守来观》题刻水下照片(供图/白鹤梁博物馆)

④白鹤梁石鱼石刻旧照(供图/白鹤梁博物馆)

⑤白鹤梁石鱼石刻水下照片(供图/白鹤梁博物馆)

白鹤梁简介

白鹤梁是位于长江上游涪陵城北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全长1600米,宽10~15米,水位标高137.81米。由于常年受江水冲刷,石梁形成上、中、下三段。被誉为“长江一绝、中国一绝、世界一绝”的水下碑林“白鹤梁题刻”主要分布在220米长的中段上。白鹤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保护的石梁是被江水冲刷成三块中的中间那块,即长约55米、宽约18米的区域。这段石梁囊括了白鹤梁九成以上的精华题刻。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地址:重庆市涪陵区滨江大道二段185号

前往方式

班车:重庆各个汽车站都有到涪陵的大巴,其中朝天门长途汽车站最多,7:00—19:00滚动发车,票价50元。一个半小时左右到涪陵汽车站,然后乘27路公交车或直接打车到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自驾:从主城出发,可经渝涪高速或长涪路到涪陵,再沿涪陵城北滨江路到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全程约116公里。

火车:每天约有15趟火车到达或经过涪陵,硬座票价16元,2小时以内到。

坐船:从重庆朝天门乘坐游船抵达涪陵游客码头,从码头步行5分钟左右就可抵达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门票

淡季(11月至次年3月底)50元,旺季(4月至10月底)60元。

猜你喜欢
题刻涪陵博物馆
涪陵榨菜
漆涂层对题刻类石质文物的影响研究
涪陵:工业大区打开绿色新场景
造化钟神秀
博物馆
涪陵:水做的城市 水润的容颜
平果县阳明洞摩崖题刻迁移保护
陕西神木清凉寺石窟金代汉文题刻校录与研究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