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任世华 图/王建宏
巧手匠心社火缘
文/ 任世华 图/王建宏
被称为中华龙脉、中华民族父亲山的巍巍秦岭山脉,不仅庇护和滋养了华夏民族,而且在培育中华农耕文化中留下了令世人称道的宝贵遗产。民间传统社火,就是这些宝贵遗产中最精彩的内容和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
社火是一种综合性艺术价值特别突出的汉族民间艺术,它吸收和借鉴了汉族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杂技、民间锻造技艺等各门类艺术之长,取其精髓,删繁就简,热烈朴素,惊险悬妙,景情交融,凸显出中国乡村群体智慧和强烈的艺术创造精神。
社火真实地记载着中国历史衍进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民俗风情、群体观念,群体意识、社会环境和人文情态等发展的脉络和足迹,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优秀传统文化血脉,是研究中国历史人文,特别是乡村历史人文生存变迁的“活态”教材。而户县微缩社火更是绝无仅有的传统民间艺术“活”的典范。
①非遗证书
位于秦岭北麓的户县,曾经是西周、汉、唐等十三个朝代的京畿之地,得天独厚的皇家祭祀文化与喜闻乐见的民间草根娱乐文化水乳相融,把户县社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据户县有关史料记载,户县社火是户县遗存的古代汉族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之神——社公的灵鼓祭祀仪式的遗脉及衍流。原始公社后期,夏王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户县南郊)所发的《甘誓》言:“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这里的社即指社神。
古人祭祀社神在于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户县地域就近的国家社坛始建于西周初年,即秦渡镇北侧的灵台。周人祭祀,所用为灵鼓,《周礼地官鼓人》言:“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礼祀”。这是户县社火起源之根。
《东京梦华录》中的“天晓,诸司及诸行百姓献送甚多,其社火呈现于露台之上,所献之物,动以万数”,就是这种祭祀活动的真实记述。
户县社火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有芯子社火、平台社火、牛拉社火、马社火、背社火、掮社火、高跷、竹马、旱船、大头和尚、打钱杆、热蹩、火龙、地龙、舞狮子等近二十种。社火集中展现了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它涉及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武术、戏曲、工艺美术等众多艺术门类。
芯子社火是户县社火中最奇妙绚丽,也是最主要的形式。它以高、险、妙、悬的形式表现群众喜闻乐见的汉族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戏剧情节,令人惊叹,引人入胜。芯子社火造型巧妙,阵势宏大,一般芯子高达7.5—8.5米,分四、五层,芯子上系扎小孩且最多达24人。
平台社火是在大方桌上扮演神话、戏剧人物或生活故事的社火形式,它是清末以前户县各村的主要社火形式。平台社火最初由人抬着行进表演,后变为牛拉,到农村出现拖拉机后变为车拉表演。过去,乡村耍社火,开场第一天耍祭风,都用平台社火扮演黑虎灵官、福、禄、寿三星等几位神话人物。
而背社火是把芯子直接绑在人身上,把孩子扮成戏剧或神话人物绑于芯子上来进行表演的社火形式。背社火在表演时要踩着鼓点,边跑边舞,并且跑法讲究,有踩四角跑花尖、跑八字、经纬对流、卷白菜心等。背社火在扮演内容上以戏剧故事为主,背架人和小孩都是戏剧人物,要互相呼应。
掮社火是把孩子扮成戏剧人物,直接站在大人肩上跑动表演的社火形式。
打钱杆是以青年妇女为主要演员的汉族民俗舞蹈形式。钱杆是把三、四组铜钱均匀穿在竹杆上并饰以红线缨子制成的舞蹈道具。表演时,演员穿红绿搭配的鲜艳服装,边舞边唱,同时用钱杆在身上各个部位打出清脆悦耳的节奏。
②民间艺人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传承的责任
热蹩是户县草堂镇在元宵节前后的晚上表演的一种舞蹈。热蹩以锣鼓伴奏,演员着古装戏衣,画脸谱,随着剧情蹦、跳、翻、转,做出互相呼应的戏剧动作,不说不唱,当地人也叫哑巴戏。
户县乡间耍社火,在耍最后一场时,都要耍落草。落草走在社火的末尾,以最能逗趣的男人扮成巫婆、媒婆等滑稽形象——常常是耳朵挂两个大炮竹充耳坠,胸前扣一副牛鞍眼当乳房,骑在牛背上,挎一个竹篮,左顾右盼,扭扭捏捏,表示走亲威,探女看外孙。因形怪逗人,于是便有人上前捏脚摸腰,“她”顺手从篮子里摸出一把灰乱撒,撒到爱耍笑的熟人脸上。故而人们欲围不敢,欲退不舍,于是便有人给落草扔土扔柴草,互相耍闹。两村的落草若是一男一“女”相遇,便作恋爱状或相讽状;若是两女相遇时,便作两亲家打架状或吃醋挖苦状,种种诙谐情态总会把观众逗得笑出眼泪来。
户县人传统上把竹马、旱船、大头和尚、火龙、地龙、狮子舞等形式统称为“耍活子”。耍活子时,前有彩灯引路,后有锣鼓奏乐,每到一个场子火龙盘旋腾跃,狮子跳跃腾挪,旱船划来荡去如漂于水上,竹马队穿插跑动响铃声声。走一程,耍一程,直至月斜人静。
2008年6月,历史源远流长、表演异彩纷呈、内容贯穿古今的户县社火,被陕西省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何继续发掘、抢救、保护、整理、传承户县社火艺术,不仅关系到丰富和完善中国社火艺术史料珍贵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而且也是进一步推动中国民俗学研究保护工程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户县草堂镇三个农民出身的民间艺人宋志荣、曹静香、何东继,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传承的责任,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满腔的热情和聪明的智慧,独具匠心地开辟了传承户县社火的一片新天地——微缩社火。
2015年5月上旬的一天,满怀着对三位民间艺人的崇敬和仰慕之情,我来到了位于秦岭北麓户县草堂镇的宋西村,轻轻地叩敲着挂有“户县社火传习所”牌匾的农家房屋的大门。大门打开了,一位六十多岁的农家妇女从房子里走了出来,我一眼就认出眼前这位妇女,她就是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户县社火代表性传承人曹静香。
得知我的来意后,她把我领到二楼制作微缩社火的工作室。工作室里面靠墙立着一个如同药店里中药柜的大柜子,每个小抽屉里分门别类装着各种颜色的丝线、丝带和丝网等,柜子对面支着一张床板大小的工作台,上面放着许多正在制作的塑胶小人、小服饰、小道具等,而旁边的两个工具箱里则摆满了冲击钻、角磨机、电烙铁、钳子、熔胶机、自喷漆等,屋内虽然有些杂乱,却有着十分浓厚的艺术氛围。
曹静香还向笔者介绍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户县社火代表性传承人宋志荣,他个子稍高,满头白短发;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户县社火代表性传承人何东继,他年纪稍大一点儿,中等个子。三人都是酷爱乡村社火、娱乐文艺的艺人,承揽了为陕西省渭南市文化馆制作几台微缩社火的业务。
生于1951年的曹静香,年轻时正是大唱样板戏的年代,凭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和对戏曲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她成为了户县草堂镇一带小有名气的旦角演员。她扮演的李铁梅、小常宝等艺术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当地农民群众的脑海里。
曹静香小时候除了喜爱文艺演唱外,还受到母亲高超的手工布艺熏陶并得到了母亲的真传实教,成为当地一名心灵手巧的女子。后来,她还潜心学习麦秆画的制作艺术,西安晚报还刊登过她制作麦秆画的新闻报道。所有这些都成为她后来探究社火艺术、亲手制作微缩社火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扎实基础。
今年66岁的草堂镇宋西村村民宋志荣,已经是户县社火的领军人物。
宋志荣从13岁起就开始耍社火,热爱乡村社火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20岁时,他就是宋村秦腔剧团的团长。在大唱样板戏的年代,他的艺术天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宋师傅聪颖好学,善于思考,好点子层出不穷,他把舞台上的戏剧人物和乡村社火紧密地揉合在一起,在乡村社火队伍里创造了一个个逼真鲜活、唯美和群众非常喜欢的艺术形象。
在户县举办的十一次春节社火大赛中,宋师傅组织的宋村社火表演队伍,以无与伦比的精彩造型、新特悬的表现形式、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丰富内容,九次夺得户县社火大赛第一名。正是由于宋师傅在户县社火方面的出色表现与突出贡献,2008年6月份,他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户县社火代表性传承人”。
年近古稀的何东继是草堂镇宋南村人,他自幼热爱社火艺术,是村里耍社火的活跃人物。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精通机械加工技术的他在草堂镇兴办了机械电气加工厂,除去工作,他的心都扑在了社火上。
虽然户县社火已经是省级非遗项目,但如今却是用微缩的形式来表现,我心里有疑问。宋师傅感慨,怎样继续传承、发展、创新社火,这的确是个令人值得深思的大问题。
虽然社火的表演形式多,内容丰富,但是,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带走了一些原生态、古老的因子。例如,过去牛车拉大鼓的牛车现在被机动车代替了,过去社火中报马表演现在被小轿车、摩托车代替了,过去的芯子社火是靠人抬,现在被安装在汽车、拖拉机上了。
②民间艺人正在制作非遗作品
③民间艺人正在商讨创作非遗作品
④一件即将完成的非遗作品
⑤搭架
“社会进步当然是件好事,也在社火表演中省去了不少的麻烦事,但古老的社火表演的细节形式还是要保留传承下去,这样才能对得起我们的先祖和子孙后代。”
微缩的呈现手法还有一段小故事。宋志荣等三人在最初曾经考虑过两个方案:一是用享誉全国的户县农民画的手法来画社火;二是用泥塑来做社火。但是,农民画是平面绘画艺术,没有立体感;泥塑虽然有立体感,但细节不精致也不好上颜色,而且泥塑不是他们的强项。
2009年3月份,他们为此专程到西安拜访了宋师傅的铁杆朋友、时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剧团团长张晓斌。张团长建议,不妨用微缩的形式来试一试,这样就可以发挥宋师傅的社火主题设计、创新,曹静香的布艺加工制作,何东继的社火搭架造型的特长。
商量并决定之后,他们三人按照各自擅长的部分立即分工行动了起来,宋志荣负责社火整体设计和材料,何东继负责社火的搭架、造型,曹静香负责社火小人物的脸部彩绘和服饰、道具的制作。
经过几天的紧张工作,他们的第一台微缩社火“天女散花”问世了。他们顾不上沉浸于成功的喜悦,又一鼓作气制作了“鹊桥会”“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20多台微缩社火。
2009年6月11日是第三个“世界非遗日”。这一天,他们把这20多台微缩社火搬到户县文庙广场展出,立刻引起了轰动。近千名好奇的群众把微缩社火展台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人们被眼前这些造型精美、栩栩如生的小社火所吸引,掌声阵阵,赞不绝口。
这次展出之后,户县文化部门、西安市群众艺术馆的领导先后来到草堂镇宋西村曹静香家看望三个老艺人,肯定了他们在传承户县社火方面做出的成绩,并支持、鼓励他们要把微缩社火这个承古传新的事业继续做好做强做大。
制作微缩社火需要资金来购买材料和必要的工具,需要建立像样的工作室和展览室。他们为了微缩社火的发展,想方设法自筹资金。
宋志荣把自己演出的收入拿出来一部分投入微缩社火中,何东继从厂里挤出一些资金,曹静香也拿出了一些积蓄。他们购置了一些工具、柜子、柜子台,把曹静香家作为制作微缩社火的工作室,还在她家后院平房顶上盖起了一座近百平方米的简易房作为展厅,将制作好的微缩社火放置在里面。他们又经过户县文化部门的同意,在曹静香家门口挂上了“户县社火传习所”的匾牌。
过去的几年中,他们推出的微缩社火作品,在制作技艺上精益求精,表现内容上既注重传统文化又紧扣时代脉搏。他们不仅制作了《三打白骨精》《杨门女将》《虎牢关》《吴王采莲》《八仙过海》《昭君出塞》《悟空借扇》《火焰驹》《白蛇传》《铡美案》《鹊桥会》等传统戏剧故事的社火近400台(其中包括不少在如今的社火表演中已经消失或者即将失传的各类形式的微缩社火),还制作了《千古一帝》《江姐》《保卫钓鱼岛》《甄嬛传》《还珠格格》等近现代故事的社火,共3000个各色人物造型。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11月,他们的“户县微缩社火”作品获得第二届陕西省农民文化节手工艺类特等奖。
微缩社火事业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各种文化展览活动中,微缩社火也成为最亮丽、最受市民欢迎、最吸引观众的一道耀眼的风景线。近六七年来,西安市的城墙春节花灯展览,户县微缩社火是首选的参展内容。
①社火微缩技艺展现舞台戏曲经典
②社火微缩技艺演出精彩画面
宋志荣说,现在已经给微缩社火注入了新的形式,达到了“新特玄,声光电”的唯美效果。他带笔者来到一楼靠墙摆放着的几个一米见方的小舞台前,随手打开了电源开关,舞台幕布缓缓拉开,竟是几台古典戏剧的造型场面,里面的灯光、布景、道具、人物服饰造型十分逼真,使人如同身临剧场。宋师傅告诉笔者,这些都是他们的微缩社火新作品。
自从宋志荣和曹静香今年春节在西安市城墙上见到习总书记后,户县县委、政府对他们的事业非常支持,已经着手帮助他们申请西安市政府文化项目专项扶持资金。
宋师傅说,他们绝不辜负习总书记的期望,将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以现在的“户县社火传习所”为基础,打造具有鲜明地域文化品牌的“关中社火”传承基地,通过举办社火文化及技艺、微缩社火制作学习班等形式,把古老的社火艺术、技艺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
宋师傅又带笔者走进了曹静香家后楼二层的微缩社火展室。在这个约有80平方米简易钢架结构的展室里,门的两侧和对面的墙上装饰了淡蓝色的背景,靠着三面墙摆放着蒙有绿色绒布的展台,上面摆放了八十多台微缩社火,在射灯的照射下,精美的社火几乎真的要动起来,喧天的锣鼓,嘶鸣的战马,秧歌队轻盈的脚步,吱吱呀呀滚动的牛车轮毂声,舞台上秦腔乐队铿锵震耳的器乐声,关公舞动着青龙偃月刀,孙悟空抡起金箍棒,张飞挥着丈八蛇矛……这一切,似乎把我带离了现实生活,穿越了时空隧道,置身于远古社会之中。
巍巍秦岭北麓的三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农民,他们对民间社火艺术的无比热爱和执着追求,硬是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惊人奇迹,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得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高度赞赏和充分肯定,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责任编辑/罗晓庆 设计/王静)
③社火微缩作品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