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国内白鹤梁题刻研究述评

2013-04-01 18:42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题刻涪陵文化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 400015)

白鹤梁题刻位于三峡库区的重庆市涪陵区城北长江中,是长江三峡景区中一处著名的景点,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石梁刻有自唐广德元年(763年)至当代石刻题记一百七十余段,其中作者有姓名可考者三百余人。而点缀于碑林中的十余尾石鱼刻石,则忠实记录了千年以来数十个枯水年份的信息。明人云:“涪州鉴湖上流有石刻双鱼,皆三十六鳞,一衔萱草,一衔莲花,鱼见则年丰”[1]。又有李宽《石鱼记》言:“钜卿骚人墨客,悉皆有诗有记,银钩铁画,瑗章玉句,隐江波之中,历数千载而不磨灭,盖天地间一奇迹也”[2]337。可以说,这些题刻对研究长江上游地区人文、生态、水利等情况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国内学术界很早就对白鹤梁题刻有所关注,早在20世纪30年代施纪云主编《涪陵县续修涪州志》一书时,就曾对白鹤梁题刻做了部分收录。而同时期,由中国画学研究会主办的《艺林月刊》还设专栏“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分期刊载了白鹤梁题刻文字,供研究者查证。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制约,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于白鹤梁题刻的研究成果还并不多见。在此期间发表成果中,只有杨讷庵《剑门涪江之游》、王成敬《涪江中游之水利建设》、易哲文《长江中的一座古代水文站——涪陵石鱼》,以及江永庆《古代长江的“水文站”——关于四川涪陵白鹤梁》等文章对白鹤梁题刻有所提及,但所涉甚少,尚不能称之为研究[3]。这一时期真正对白鹤梁题刻做出详细论证的当属龚廷万先生,他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详细的实地调查之后,写出了《四川涪陵“石鱼”題刻文字的调查》一文,这对以后研究白鹤梁题刻颇有启发之功[4]。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三峡水利工程被提上议事日程,学术界对白鹤梁题刻的研究也逐步兴起,并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掀起了一个小高潮。这一时期有关白鹤梁介绍与资料汇编性质的图书开始集中出版,如陈曦震主编的《水下碑林——白鹤梁》;政协四川工委编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编著的《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水文题刻文物图集》、陈曦震主编的《白鹤梁诗萃——鹤风鱼韵》[5]。以上书籍对世人认识白鹤梁、研究白鹤梁题刻提供了便利,但是由于这些出版物本身性质不一,侧重点各异,因此,都多少存在一些问题,如收录题刻不全、释文错误、解读失当等。对此,曾超先生的专著《三峡国宝研究——白鹤梁题刻汇录与考索》,从“正误”、“辑佚”、“考证”、“求索”、“附录”等五个部分,对以上诸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汇总和补正,并开拓了一些富有启示性的思路[6]。此外,郑东敬的《中国三峡文化概论》、《中国西南地区历代石刻汇编·四川重庆卷》等书也对白鹤梁题刻进行了部分收录介绍[7]。

伴随着各类相关图书的出版,这一时期有关白鹤梁研究的学术论文数量也呈井喷式增长,成果可谓丰硕。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有四个大的方向:

一是有关白鹤梁题刻文物保护方面的研究。如杨宝衡的《涪陵白鹤梁的形成、发展与保护》一文认为白鹤梁题刻保护应从地质学的角度,依其地质结构,对白鹤梁的形成条件,砂岩的解体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8]。曾中懋在《涪陵白鹤梁题刻的本体保护》一文中利用多学科视角,叙述了白鹤梁题刻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地质构造和岩石属性,分析了题刻本体的稳定性及不利于题刻保护的各种因素,总结了实施维修保护工程的内涵,材料和工艺措施,并对这类石质文物维修保护的方法进行了探讨[9]。又,黄真理的《白鹤梁题刻保护问题及其与水域环境的关系》、郝国胜的《白鹤梁水文题刻及其保护》、何凤桐的《宋代长江水文题刻实录》,三文分别从水文学与历史地理学、考古学的角度对白鹤梁水文题刻的保护提出了一系列论证、建议[10]。刘争的《白鹤梁,不灭的记忆——涪陵白鹤梁保护历程回顾》一文在全面回顾了白鹤梁文物保护的过程后,对白鹤梁文物的综合利用价值进行了评估[11]。高远的《白鹤梁题刻博物馆修建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一文结合博物馆建设提出白鹤梁题刻保护应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体系[12]。此外,宋靖华的《保护题刻古迹 再现长江水文历史——长江白鹤梁题刻文物保护方案研究》、赵万民的《三峡工程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涪陵市迁建与白鹤梁保护规划思考》、周建军的《关于涪陵白鹤梁题刻保护工程的可靠性研究和建议》、赵冰的《白鹤梁题刻保护规划总体方案》、胡长华的《白鹤梁题刻水下保护工程安全监测系统设计研究》、汪耀奉的《长江涪陵白鹤梁题刻在科学文化领域中的应用》、《长江涪陵白鹤梁历史枯水题刻研究应用》等文所论,则分别从建筑学、地质学、信息技术、水文学等学科的研究视野出发对白鹤梁题刻的保护提出的具体操作方案[13]。

二是关于白鹤梁题刻价值及文化开发方面的研究。袁明媛在《白鹤梁效应打造涪陵文化名片的思考》一文中将白鹤梁题刻特征概括为本土化、个性化、直观化三大要素[14]。谭荣志、王春振的《白鹤梁题刻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探析》一文则论述了白鹤梁题刻在水文资讯、流域气候气象记录、巴蜀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的历史价值,并对石鱼题刻在当前的积极意义做了介绍[15]。王高龙的《巴渝文化的璀璨奇葩——涪陵白鹤梁题刻》一文将白鹤梁题刻置于巴渝文化的视野之内,对题刻所蕴含的地方文化信息、文化价值、开发前景进行了探讨[16]。其另有《<涪陵白鹤梁题刻>的档案价值》一文,则是对题刻文献价值的探讨[17]。此外,吴胜成的《白鹤梁题刻水下考古新发现及其历史意义》一文,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在白鹤梁水下考古过程中重新发现的“晁公溯题记”等新见题刻进行了汇总,并就其重要性做了评估[18]。王德芬的《白鹤梁题刻讲解之我见》一文则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对白鹤梁题刻文化宣传提出建议[19]。

三是对白鹤梁题刻整体的历史性解读。熊达成是较早通过史学视角对白鹤梁题刻做出整体解读的学者,他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发表论文《从涪陵白鸽(鹤)梁石鱼题刻看四川省的水旱灾害》,利用石刻题名资料,对古代四川地区水旱情况进行了图文汇总[20]。丁祖春、王熙祥的《涪陵白鹤梁石鱼和题刻研究》一文,则通过详实的史料梳理,对白鹤梁题刻的起止时间、刻石特点、刻石作用等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21]。李胜曾分别撰文《白鹤梁石刻题名人考按五十六则》、《白鹤梁石刻题名人考按续六十六则》、《<水下碑林白鹤梁>题刻释文校读记》,对白鹤梁题刻所录人名以及释文进行了探讨[22]。蔺同通过搜集资料,在《涪陵白鹤梁石鱼图的缘起及其含义》一文中,对白鹤梁题刻中石鱼题刻的来历,及其所暗含的实际意义做了解读[23]。而同样是关注“石鱼题刻”,黄秀陵视角又有不同,他将石鱼的讨论定格于传统《周易》文化,并发文《涪陵白鹤梁唐代石鱼与周易文化》,认为无论是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还是就文献记载、石鱼图像本身来分析,白鹤梁题刻中的唐代石鱼刻石与传统《周易》学说都关系紧密[24]。又,胡昌健的《三峡库区川江水文石刻与古代巴渝修禊习俗》》一文,通过考察包括白鹤梁题刻在内的川江范围内六处题刻群,揭示了巴渝境内修禊习俗的一些特征[25]。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杨冬明在《白鹤梁刻石与大足石刻之比较研究》一文中,将大足刻石与白鹤梁石刻,这对同一地域内的刻石进行比较,归结出一系列前人易于忽略的问题,这一研究方法极大地拓宽了巴渝史研究的新视野,当值得做进一步思考[26]。曾超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白鹤梁题刻整体研究用力甚勤的学者,其对白鹤梁题刻的研究几乎面面俱到,发表了一系列相关学术成果。如《“石鱼出水”的文化意蕴》、《三峡库区白鹤梁题刻的姓族考察》、《试论白鹤梁石鱼文化的科技理性精神》、《浅议“石鱼出水兆丰年”》,以及收录于王久渊等主编《乌江经济文化研究》一书中的《试论枳巴文化对白鹤梁石鱼文化的影响》、《试论白鹤梁石鱼文化的开放精神》、《石鱼题刻哲学观念探索》等论文[27]。这些研究通过仔细梳理题刻所录内容,刻石情况、书写风格等,对白鹤梁题刻所蕴含的科技、人文、历史等信息进行了充分的发掘,得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可以说这种研究正是对白鹤梁题刻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拓展。

四是对白鹤梁宋元题刻的专门性研究。从现有研究来看,对宋元题刻的专门性研究并不是很多,而既有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单个刻石的考察。如黄秀陵的《涪陵白鹤梁“瑞鳞古迹”题刻》、《宋代科学家秦九昭与白鹤梁的水文科学》均是就宋人秦九昭与白鹤梁水文记录关系及背景所做的述论[28]。与之相似,周晏亦曾发文《白鹤梁题刻与中世纪数学无冕之王——秦九昭》,也对二者关系进行了解读[29]。胡昌健的《涪陵白鹤梁“元符庚辰涪翁来”题刻考》、李金荣的《涪陵白鹤梁题刻“元符庚辰涪翁来”考辨》等文,则通过详细地考证,对“元符庚辰涪翁来”题刻的真伪提出了怀疑[30]。又如,周晏的《白鹤梁蒙文题刻背景追述》一文对白鹤梁题刻中的蒙文题刻的产生背景所进行了查证[31]。而其《白鹤梁晁公朔题记中的宋儒形象》一文,则透过“晁公溯题记”分析了宋儒形象[32]。此外,曾超、彭丹凤、王明月的《白鹤梁题刻<晁公溯题记>价值小议》一文,重点分析了宋代题刻“晁公溯题记”的价值[33],认为此题刻改变了白鹤梁题记数量之陈说,对研究宋代晁氏家族在巴蜀活动及其对三峡文化的构建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现今学术界对白鹤梁题刻的研究已比较全面。这种成就的取得,有赖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国家对三峡文物保护工程的启动,使大批白鹤梁文物得以完整留存;二是在学界与出版界的通力配合下,有关白鹤梁题刻的原始材料得以大量整理和刊布;三是近年来学界更注重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利用。当然,尽管白鹤梁题刻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白鹤梁题刻的研究虽全面但不系统,缺乏全局性的史学观照,因而迄今为止,除曾超《三峡国宝研究:白鹤梁题刻汇录与考索》一书对题刻有集中考释、阐述外,尚没有其它以史学视角全面深入研究白鹤梁题刻的专著和论文出现;其次,白鹤梁题刻研究有一种倾向,重视功用性研究而缺乏以质量为标杆所做的纯学术考察。完全实用主义及应景性的研究风气,虽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热潮,但并不利于将白鹤梁题刻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再次,虽然多学科视角的应用已经纳入了白鹤梁题刻的研究之中,但这种研究无论是从数量还是深度而言,都还有明显的不足。最后,白鹤梁题刻之所以得以留存于涪陵长江段,题刻之所以以宋元时期遗存居多,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有外在的社会风气、区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又有题刻文字本身的要求和根据,但目前研究尚缺少这方面认真的思考和分析。所以说,白鹤梁题刻应当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进一步挖掘的价值意义。

[1][明]陈耀文.天中记[M].扬州:广陵书社,2004.

[2][明]李宽.石鱼记[M]//罗应涛.巴蜀古文选解.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3]杨讷庵.剑门涪江之游[J].旅行杂志,1936(10);王成敬.涪江中游之水利建设[J].四川经济季刊,1943(1);易哲文.长江中的一座古代水文站——涪陵石鱼[J].中国建设,1974(9);江永庆.古代长江的“水文站”——关于四川涪陵白鹤梁[N].光明日报,1974-01-06.

[4]龚廷万.四川涪陵“石鱼”题刻文字的调查[J].文物,1963(7).

[5]陈曦震.水下碑林——白鹤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政协四川工委编.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编著.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水文题刻文物图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陈曦震.白鹤梁诗萃——鹤风鱼韵[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6]曾超.三峡国宝研究——白鹤梁题刻汇录与考索[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7]郑东敬.中国三峡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6;中国西南地区历代石刻汇编编委会.中国西南地区历代石刻汇编:四川重庆卷[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8]杨宝衡.涪陵白鹤梁的形成、发展与保护[J].人民长江,1998(3).

[9]曾中懋.涪陵白鹤梁题刻的本体保护[J].四川文物,2009(6).

[10]黄真理.白鹤梁题刻保护问题及其与水域环境的关系[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1(1);郝国胜.白鹤梁水文题刻及其保护[J].中国历史文物,2003(3).

[11]刘争.白鹤梁,不灭的记忆——涪陵白鹤梁保护历程回顾[C]//王久渊.乌江经济文化研究:第一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12]高远.白鹤梁题刻博物馆修建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3).

[13]宋靖华.保护题刻古迹再现长江水文历史——长江白鹤梁题刻文物保护方案研究[J].南方建筑,2002(3);赵万民.三峡工程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涪陵市迁建与白鹤梁保护规划思考[J].建筑学报,1997(5);周建军.关于涪陵白鹤梁题刻保护工程的可靠性研究和建议[J].科技导报,2003(4);赵冰.白鹤梁题刻保护规划总体方案[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2);胡长华.白鹤梁题刻水下保护工程安全监测系统设计研究[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汪耀奉.长江涪陵白鹤梁题刻在科学文化领域中的应用[J].四川水利,1998(6);汪耀奉.长江涪陵白鹤梁历史枯水题刻研究应用[J].水文,1999(2).

[14]袁明媛.白鹤梁效应打造涪陵文化名片的思考[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4).

[15]谭荣志,王春振.白鹤梁题刻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3).

[16]王高龙.巴渝文化的璀璨奇葩——涪陵白鹤梁题刻[C]//吴安祥,吴盛成主编.涪陵特色文化研究论文集:第一辑,2001.

[17]王高龙.《涪陵白鹤梁题刻》的档案价值[J].涪陵档案,1998(3),(4).

[18]吴胜成.白鹤梁题刻水下考古新发现及其历史意义[C]//王久渊等主编.乌江经济文化研究:第一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19]王德芬.白鹤梁题刻讲解之我见[C]//吴安祥,吴盛成主编.涪陵特色文化研究论文辑:第二辑,2003.

[20]熊达成.从涪陵白鸽(鹤)梁石鱼题刻看四川省的水旱灾害[J].成都科技大学学报,1983(1).

[21]丁祖春,王熙祥.涪陵白鹤梁石鱼和题刻研究[J].四川文物,1985(2).

[22]李胜.白鹤梁石刻题名人考按五十六则[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李胜.白鹤梁石刻题名人考按续六十六则[J].三峡文化研究,2007(00);李胜.《水下碑林白鹤梁》题刻释文校读记[J].重庆社会科学,2005(10).

[23]蔺同.涪陵白鹤梁石鱼图的缘起及其含义[C]//吴安祥,吴盛成主编.涪陵特色文化研究论文辑:第一辑,2001.

[24]黄秀陵.涪陵白鹤梁唐代石鱼与周易文化[J].四川文物,2004(2).

[25]胡昌健.三峡库区川江水文石刻与古代巴渝修禊习俗[J].文史知识,1997(4).

[26]杨冬明.白鹤梁刻石与大足石刻之比较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5).

[27]曾超.“石鱼出水”的文化意蕴[J].涪陵教育学院学报,1997(1);曾超.三峡库区白鹤梁题刻的姓族考察[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2);曾超.试论白鹤梁石鱼文化的科技理性精神[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曾超.浅议“石鱼出水兆丰年”[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2);曾超.试论枳巴文化对白鹤梁石鱼文化的影响[C]//王久渊等主编.乌江经济文化研究:第一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曾超.试论白鹤梁石鱼文化的开放精神:第一辑[C].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曾超.石鱼题刻哲学观念探索:第一辑[C].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28]黄秀陵.涪陵白鹤梁“瑞鳞古迹”题刻[J].四川文物,1988(1);黄秀陵.宋代科学家秦九昭与白鹤梁的水文科学[C]//王久渊等主编.乌江经济文化研究:第一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29]周晏.白鹤梁题刻与中世纪数学无冕之王——秦九昭[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4).

[30]胡昌健.涪陵白鹤梁“元符庚辰涪翁来”题刻考[J].四川文物,2003(1);李金荣.涪陵白鹤梁题刻“元符庚辰涪翁来”考辨[J].重庆社会科学,2006(5).

[31]周晏.白鹤梁蒙文题刻背景追述[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6).

[32]周晏.白鹤梁晁公朔题记中的宋儒形象[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6).

[33]曾超,彭丹凤,王明月.白鹤梁题刻《晁公溯题记》价值小议[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3).

猜你喜欢
题刻涪陵文化
涪陵榨菜
漆涂层对题刻类石质文物的影响研究
涪陵:工业大区打开绿色新场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平果县阳明洞摩崖题刻迁移保护
陕西神木清凉寺石窟金代汉文题刻校录与研究
白鹤梁题刻收录、整理、考古、研究综览
长江三峡工程涪陵库区移民安置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