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冉氏抗明考

2013-04-01 18:42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大溪夔州酉阳

(三峡大学民族学院,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湖北宜昌 443002)

笔者通过巫山大溪《冉氏宗谱》发现该地冉姓和酉阳冉氏土家族同宗,酉阳、云阳等地冉氏还是从巫山大溪迁徙到川东各地的,成为当时土家族重要活动地,甚至是发祥地,冉氏在三峡的活动对该地区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清酉阳《冉氏家谱》记载:“(冉)子仁才字徵文。隋恭帝义宁二年,平禄郎有功,诏除金紫光禄大夫,泾州刺史,封巫山公。”[1](卷首《世家传》)冉仁才历史事迹和巫山大溪《冉氏宗谱》记载相差无几。巫山大溪道光《冉氏宗谱·总谱序》曰:“如我冉氏发脉从山东陕西京兆尹三源县十字街黄州府麻城县,散入川湖,自唐起,祖冉道传子冉仁才字徵文,云果唐驸马太(大)唐之女玉珪公主是也,自我川夔奉巫平龙,施南府恩(施)、建(始)、利(川),系大将军冉维龙之裔也,即维龙镇湖北有功,衙门在四川夔州府奉邑南岸小河安涧头窨子是也。”[2](《总谱序》)

酉阳《冉氏家谱》载:“(仁才)唐武德二年,诏加前公,封天水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武德四年,克定为梁,辟地三千里,收兵数十万,拓土聚民,劳勋丕著。太宗贞观六年,迁澧州刺史。贞观十三年,即袁州刺史。永徽三年壬子岁九月初四日甲寅薨于永州,享年五十有八岁,谥曰果公。永徽五年,归葬万州万辅山,今之夔州府万县威风山是也。”[1](卷首《世家传》)酉阳《冉氏家谱》和巫山大溪《冉氏宗谱》记载又是一致的。

冉氏以武功起家,到明初曾在大溪附近和明朝对抗,曾参与明玉珍政权,与明朝对抗,后才归顺。如《冉氏家谱·世家传》记载:“后因元纲不正,天下纷争。姑苏张仕诚、江西陈友谅、陕西徐寿辉。寿辉之屯长明玉珍,入酉贸粮,据渝、涪、忠、夔,僭称大夏皇帝。国号天统。酉阳逼处肘腋,不得已从事明氏,受伪夏诰敕最多。大明洪武即位四年,命信国公汤和,及傅友德、康茂才取属酉阳,领兵把守夔关。康茂才恃勇轻进,踵关竟死于冉氏兵卒之手。大明兵退,出奇渡河,取夔破关。傅友德取保宁、顺庆、成都。”[1](卷首《世家传》)

《冉氏家谱》记载明军伐蜀,康茂才死于冉氏兵卒之手,与《明史》不符,成为一个悬案,但说明冉氏“不得已从事明氏,受伪夏诰敕最多。”参与大夏明氏(明昇)军队抵御明朝军队的战斗。其战斗地点在今奉节瞿堂关和巫山大溪。巫山《冉氏宗谱》载:“冉氏字派自玉岑宗主之子为始,四川夔州府巫山县白岸东乡,忠士牌落业三溪河,分支八坵田、柏杨坪、天生硚。起祖冉罗公,氏葬巫山边连坪东沟柏杨树坟傍。”[2](《总谱序》)而洪武二年,冉氏正在沿江配合巴蜀大夏政府抵御明军进攻巴蜀,而大溪首当其冲为军事要塞之地,也是冉氏自认为显示其冉氏势力的地方。

大溪自古是土家族向氏、冉氏生息之地,《魏书》载:“冉氏、向氏者,陬落尤盛,余则大者万家,小者千户,更相崇僭,称王侯,屯据三峡,断遏水路,荆、蜀行人至有假道者。”[3](卷一百○一《列传第八十九·蛮獠》)《周书》载:“有冉氏、向氏、田氏者,陬落尤盛。余则大者万家,小者千户。更相崇树,僭称王侯,屯据三峡,断遏水路,荆、蜀行人,至有假道者。太祖略定伊、瀍,声教南被,诸蛮畏威,靡然向风矣。信州旧治白帝。腾更于刘备故宫城南,八阵之北,临江岸筑城,移置信州。又以巫县、信陵、秭归并是硖中要险,于是筑城置防,以为襟带焉。天和六年,蛮渠冉祖喜、冉龙骧又反,诏大将军赵誾讨平之。自此群蛮慑息,不复为寇矣。”[4](卷四十九《异域上·蛮獠》)而“蛮渠冉祖喜、冉龙骧又反”之史实,说明冉姓自古好征战,直到清雍正改土归流前,其俗几乎不变。

明军对大夏并不是十分畏惧,但对好战的土家族还是十分惧怕的,故初战失利,失利地点就在大溪,也就是冉氏祖居之地,如洪武四年(1371)明军平章杨璟率师进伐到夔州瞿唐天堑不远的大溪口,“璟遣指挥事权率丘(兵)出赤甲山,以逼夔州,指挥李某出白盐山下,逼夔州南岸,以攻南城寨。璟与都督佥事王简出大溪口,进攻瞿唐,扼江之众,用战不利,于是赤甲,白盐之师亦退还归州。”[5](卷六十三)冉氏当时参与了抵抗明军的战斗,故轻敌冒进的明军初战失败。

洪武三年在川北蜀道试探伐蜀战事一年后,洪武四年明太祖谕友德曰:“蜀人闻我西伐,必悉精锐东守瞿塘,北阻金牛,以抗我师。”[6](卷一百二十九《傅友德廖永忠传》)事实上,明军征战并占领大夏还是花了相当的精力的,因为大夏得到当地土家族土著冉氏土司的帮助,故史载“明初,伪夏据蜀,亦固守瞿塘,汤和、廖永忠百计攻之乃下。盖夔州凭高据深,实水陆之津要。”[7](卷六十九《四川志》)酉阳《冉氏家谱》:“酉阳(冉氏)逼处肘腋,不得已从事明氏(明玉珍其子明昇继任),受伪夏诰敕最多。”此为托词也。当时冉氏从重庆酉阳到万县、奉节直至巫山大溪之地,都是冉氏统辖和居住之地,得明玉珍及其子明昇怀柔,与大夏政府甚密,且明自东来,有损冉氏家族利益,自当拼死抵抗。其谱记载“康茂才恃勇轻进,踵关竟死于冉氏兵卒之手。”此则历史记载,与正史有出入,如《明史》记载康茂才:“洪武元年,从大将军(徐达)经略中原,取汴、洛,留守陕州。规运馈饷,造浮桥渡师。招徕绛、解诸州,扼潼关,秦兵不敢东向。茂才善抚绥,民立石颂德焉。(洪武)三年复从大将军征定西,取兴元。还军道卒。追封蕲国公,谥武康。”[6](卷一百三十《康茂才传》)

康茂才墓经过南京市博物馆确认在南京市中央门外小市镇安怀村,并发掘其墓志铭。其墓志所记为其生平事迹提供了实证,确定了康茂才的生卒年月分别为元延祐二年和明洪武三年,即其活动时段为公元1315—1370年[8]。

蕲国公康茂才墓志:“授秦淮翼水军元帅兼营田使,守御龙江。……同克汴、洛,驻师陕州,镇河中,招来绛解二州,其功尤伟。从伐兴元,还军,未至而病薨。公生于延祐二年六月三日,薨于洪武三年八月三日,年五十六。”[9]《明太祖实录》谓:“康茂才于洪武三年八月己未卒于陕州,明太祖命归葬于南京幕府山。”[5](卷五十五)其记载与墓志相合。这样看来,无论是从考古,还是正史,康茂才于洪武三年(1370)八月三日已经去世,似乎不可能于洪武四年(1371)正月随汤和等入川进击明昇。

但巫山大溪新石器文化遗址附近,有康茂才墓。康熙《巫山县志》载:“明大将军康茂才,墓治西南八十里,洪武初年,康茂才领兵征明昇,被飞石(矢)中伤,葬于金沙滩,即今之大溪,碑石见在。”[10](《僭据》)光绪《巫山县志·古迹志·古墓》载:“明康茂才墓,在县西南九十里。官大将军。洪武初,领兵征明昇,被流矢中伤,卒,葬于金沙滩,即今之大溪口也。碑石现存。”[11](卷三十《古迹志·古墓》)光绪《巫山县志·山川志》载:“大溪,县西南九十里。古名金沙滩,即明汤和征明升屯兵处。峡口有石刻云‘康茂才行兵到此’。现存。尚有康公庙,今废。”[11](卷六《山川志》)由康熙《巫山县志》、光绪《巫山县志》及笔者踏勘碑石、康茂才墓,结合《冉氏家谱》看,似乎康茂才死于大溪十分确凿。而冉氏后来投降明军,将打死“康茂才”之事载入家谱,没有伪造彰显其善战的理由,似乎为实际记载。

笔者认为,巫山冉氏记载和巫山“康茂才”之事迹,绝非空穴来风。结合其事迹,更可能在大溪口战死,巫山大溪为康茂才初葬之地,或衣冠冢,后迁葬南京。因为康茂才善于水战,且善于架设浮桥,而明军和西蜀之争,实为关口浮桥之争。当康茂才归顺朱元璋之前,就曾扼江驻守采石矶(可能建有浮桥),故明史载:“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后来“太祖克集庆,(康茂才)乃帅所部兵降。太祖释之,命统所部从征。明年授秦淮翼水军元帅,守龙湾。”“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6](卷一百三十《康茂才传》)至此康茂才成为朱元璋的水军(水营)元帅,在历代水战中屡建战功。

如初征张士诚,康茂才“取江阴马驮沙,败张士诚兵,获其楼船”;康茂才助“太祖亲征友谅,茂才以舟师从克安庆,破江州,友谅西遁”,“从援南昌,战彭蠡,友谅败死”,康茂才舟师起到关键作用。当“士诚攻江阴,太祖自将击之。比至镇江,士诚已焚瓜洲遁。茂才追北至浮子门。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茂才力战,大败之。捣淮安马骡港,拔其水寨,淮安平。寻拔湖州,进逼平江。士诚遣锐卒迎斗,大战尹山桥。茂才持大戟督战,尽覆敌众。与诸将合围其城,军齐门。平江下,还取无锡。”“洪武元年,从大将军经略中原,取汴、洛,留守陕州。规运馈饷,造浮桥渡师。招来绛、解诸州,扼潼关,秦兵不敢东向。”[6](卷一百三十《康茂才传》)由此可见水军元帅的康茂才舟师在打败陈友谅、张士诚和进击中原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其中康茂才多率水军进攻,还多次造浮桥进攻。

而明军进攻瞿塘关浮桥,主要为水战,需要水军的大力支持,笔者认为假设水军统帅在初战战死,必然影响整个伐蜀的军心,尤其是百战百胜的水军统帅战死于瞿塘关更是需要封锁消息。康茂才战死后,初葬汤和屯兵之大溪口,然后战后移葬南京。其墓志铭和《明史》均对其死因语焉不详,就是避讳此事。而从康茂才儿子的矛盾历史看,其子随徐达北征,时间截止洪武三年,洪武十四年又随傅友德征云南,战死年二十三,北征和征云南相距二十年,也就是说北征之时,其子才十一岁,似乎不符合情理。

《明史》载康茂才“年十岁,入侍皇太子读书大本堂。以父功封蕲春侯,食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督民垦田凤阳。帅兵征辰州蛮,平施、叠诸州。从大将军(徐)达北征。又从征南将军傅友德征云南,克普定,破华楚山诸寨。卒于军,年二十三。追封蕲国公,谥忠愍。”[6](卷一百三十《康茂才传》)洪武十四年(1382),傅友德“秋充征南将军,帅左副将军蓝玉、右副将军沐英,将步骑三十万征云南。至湖广,分遣都督胡海等将兵五万由永宁趋乌撒,而自帅大军由辰、沅趋贵州。克普定、普安,降诸苗蛮。”[6](卷一百二十九《傅友德廖永忠传》)

由此可见《巫山县志》记载的历史绝非空穴来风,是符合逻辑的。而《冉氏家谱》所载和《巫山县志》所记载时间、地点也完全符合,而巫山之墓碑、石刻也证明此事属实。作为功臣,其战死归葬南京是合理的,战时临时葬于大溪也是合理的。但康茂才是否率领水军战死瞿塘关还待进一步考证。

该争议说明,明军为进攻之时得到冉氏领导的土家族军队的顽强抵抗。史载“明初伐蜀,命汤和等由瞿唐趋重庆,时夏人守瞿唐,以铁索横断关口,又于铁索外北倚羊角山,南倚南城寨,凿两岸壁,引绳为飞桥,严为守备。和克归州,而进至夔州大溪口,分遣别将,一出赤甲山逼夔州,一出白盐山下逼夔州南岸,攻其南城山寨,而自引军攻其飞桥,皆不利,引还。旋自白盐山伐木开道,由纸牌坊溪在府东十里趋夔州。廖永忠帅所部兵先至旧夔州即白帝城,败蜀兵,乃进兵瞿唐关,密遣奇兵舁小舟逾山渡关,出上流,乃率精锐出黑叶渡,以一军攻其陆寨,一军攻其水寨。陆寨先破,上流兵适至,下流舟师合进,瞿唐之险遂下,入其夔州。汤和亦至,于是和帅步骑,永忠帅舟师,乘胜抵重庆,沿江州县,望风奔附,而明昇出降矣。”[7](卷六十六《四川一·瞿唐关》)

在汤和等进攻巫山大溪和瞿塘之时,大夏几乎在该地区没有派多少抵抗力量,如《明史》载:“蜀人闻大军西征,丞相戴寿等果悉众守瞿塘。及闻友德破阶、文,捣江油,始分兵援汉州,以保成都。”而大夏于是“撤其精兵西救汉州,留老弱守瞿塘。”[6](卷一百二十九《傅友德廖永忠传》)

事实上明军还是受到严重的挫折,故史载“明初,伪夏据蜀,亦固守瞿塘,汤和、廖永忠百计攻之乃下。盖夔州凭高据深,实水陆之津要。”[7](卷六十酒《四川四》)对于明军是“百计攻之乃下”,而这百计中,必有其他力量介入,才造成战争如此的惨烈。

时大夏军队老弱守瞿塘,大夏兵势非常弱,此时老弱病残,且逃亡不少,何以让汤和、廖永忠百计攻之乃下。固然有夔州凭高据深,实水陆之津要之地利外,笔者认为这里的防守主要靠冉氏领导下的土家族军队,而进攻必赖水师,而是不是水军统帅“康茂才”冒进早死,造成水军没有作为呢?这都是值得思考的。

当时明军,面对英勇善战的土家族军队,不敢掉以轻心,不仅夜间偷袭,还“密遣壮士数百人,抬小舟,逾山渡关,以出其上流。人待糗粮,带水筒以御饥渴。山多草木,令将士皆衣青莎衣、鱼贯出崖石间,蜀人不之觉也。度其己至,乃率精锐出墨叶渡,分为二道。”[5](卷六十六)廖永忠夜袭从山间小路抄大夏瞿唐守军及其土家族部队后路成功,且分兵两路,对瞿唐形成包围之势。夜五鼓,天还没有亮,廖永忠“以一军攻其陆寨,一军攻其水寨。攻水寨将士皆以铁裹舡头,置火器而前。黎明,蜀人尽锐来拒,永忠已破其陆寨矣。既而将士拾小航舟出江者,一时俱发上流,扬旗鼓噪而下。蜀人出不意,大骇。”[5](卷六十六)当瞿唐江关西面上流出现明军后,大夏军是腹背受敌。而“而下流之师,亦拥舟前进,发火炮、火筒夹击,大破之。其将同(邹)兴中火箭死,遂焚其三桥,断其横江铁索。擒其同佥蒋达等八十余人,斩道一千余级,溺死者无算。飞天张、铁头张等皆遁去。永忠入夔州。”[5](卷六十六)土家族军队和大夏老弱病残军队腹背受敌,历史上长江最为坚固的瞿唐锁江桥还是被从后面攻破了。但从正面进攻的汤和等战事基本结束,第二天“和始至,(永忠)乃与和分道进,期会于重庆。”[6](卷一百二十九《傅友德廖永忠传》)此时失去瞿唐天险的大夏军队已经无险可恃,成都各地抵抗之大夏军在招谕下“遂降,蜀地悉平。”[6](卷一百二十九《傅友德廖永忠传》)更为重要是的冉氏审时度势,当“夏人失守,(冉)彪、豹、狼、蛟领兵退保武隆、黔江、彭水、酉阳汛地,遣如虎长子应显,负夏人伪敕舆图银印,星夜奔驰,谒汤和于白帝城,投诚纳款,归命太祖高皇帝,赏虎金牌银印,犒黄金一千两,帛三百匹,赏部落头目三百员,仍授彪奉训大夫,知酉阳州事,封应显世袭承签事职,掌印篆,兄弟五人俱受太祖世袭覃恩之职。洪武七年进方物朝贡,加宣武明威将军中顺大夫,并颁给流官经历司印一颗,管辖邑梅、平茶、石耶长官印信。”[1](卷首《世家传》)明于是统一巴蜀,而明军也不愿意在和冉氏地方势力耗损势力,顺势推舟,纳降,封官怀柔,于是得以在巴蜀站稳脚跟,为图云贵打下了基础。

在这里之所以介绍冉氏的参与战事的历史,只是说明,冉氏作为土司之家族,世居巴渝的南岸之地,在巫山大溪发生抗明战事,只是因为这里是其祖坟地,也是冉氏人口聚居地,流播地,故此地受到攻击,冉氏必然反应强烈。

这在他的与大溪冉氏同宗的家谱中可以得到印证,如云邑(阳)《冉氏家谱·新序》载:“余两次下巫山大溪,得与文痒霁叔、(雨代)叔,新之子祥弟,绍贤、绍中侄等晤,行家人礼,欢甚。是日省岘祖墓……始知余族与处大溪者皆岘祖后也。乃约大溪族人同修谱帙……吾家自明季遭兵燹,谱帙已毁,倘及今不修,则子孙益多,派衍枝繁……其谱即以岘祖为始祖。自岘祖以下世次必详,子孙必录,惟处巫邑者尚缺以俟。……时光绪七年辛巳岁,春正月初九日嗣孙鲲生氏云鹏沐手敬撰。”该处说大溪为云阳冉氏的祖籍地,是后来迁徙到云阳的,故云阳《冉氏家谱·迁巫世次》记载:“始祖岘公:葬巫山大溪口,坐东南向西北。光绪三年重修墓碑。公弟兄三公居长、次玠公、三环公,后嗣居巫邑者固多,迁徙外地者亦繁。”[12](卷五《迁巫世次》)笔者推测,明初和清初冉氏都曾参与抵抗西进的政府,故其祖源地之一的大溪冉氏必然会被迁徙到外地,这在云邑《冉氏家谱》《创修祠堂补序》中可以印证,“溯我祖世第公与善修、永修公均系岘祖曾孙,生长巫邑大溪,国朝定鼎后始自大溪迁云。世第公落业冉家嘴,善修公落业冉家岩,永修公落业冉家坪,迄今已二百余年于兹矣。……光绪七年辛巳岁正月上浣,嗣孙直隶州州判鲲生氏补序。”其记载生长巫邑大溪,国朝定鼎后始自大溪迁云,自然是同明初一样,受战事影响而迁,这里不再赘叙。

但可以肯定的是其祖有封巫山公者,有授夔州都督者,如“其先在夔府,有唐驸马讳仁才者,守忠十七世祖也。一传支寔,尚郡主为国宾。再传至显宗,拜驸马都尉,授夔州都督。”[1](卷首《序例》)但冉氏面对历史改朝换代,“子孙避乱,迁徙无常。”[1](卷首《序例》)而夔州、巫山大溪等地最为冉氏土司为守关衔之地,也是祖源地,必然在历朝历代中从酉阳东进,以死捍卫(大溪),不让新的政权破坏。当新政权妥协后,冉氏仍行土司之职,而到平定后,大溪聚集的土家族军队,自然解散,出现迁徙。如《清史稿》载:“酉阳宣慰使司,其先受明封。传至奇镳,於顺治十五年归附,仍授原职,颁给印信号纸。雍正十二年,土司元龄因事革职,以其地改设酉阳直隶州。原管有邑梅峒、平茶峒、石耶峒、地坝四长官司,均于乾隆元年改流。”[13](卷五百十三《土司传二·四川》)说冉氏於顺治十五年归附,仍授原职,说明清初也曾和清军相对抗,而清代改土后,冉氏多散居大溪到酉阳各县,而以江南岸居多,因其喜欢居山凭险之故,也与背靠土家族核心武陵地区有关。

以上对巫山大溪土家族冉氏参战打死康茂才的考证,为《明史》和明清人口史和移民史研究乃至《明史》等正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对于改土归流的土家族土司家支,除了少数留在家园守后祖先祖坟和家园外,大多被迁移外地,而湖北鄂西北、鄂东北之地就可能有被外迁的土家族人口。由于文徴难考,就需要更多的家谱及其田野考察,进行调研,这是未来移民史和人口史研究的一个重点。由于这只是一个初步的设想,更多的工作还待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1]酉阳冉氏家谱[M].清刻本.

[2]冉氏宗谱[M].巫山大溪道光九年己丑岁(1829)十月.

[3]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令 狐德棻 .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5]明太祖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6]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南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市明蕲国公康茂才墓[J].考古,1999(10).

[9]邵磊.明初开国功臣墓志校正[J].四川文物,2008(6).

[10]康熙巫山县志[M].传抄本,不分卷.

[11]李友梁.巫山县志[M].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

[12]冉氏家谱[M].云阳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

[13]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猜你喜欢
大溪夔州酉阳
夔州精神与杜诗本色
悠悠老街的浅浅时光
——关于大溪老街历史与现状的调查报告
悠悠老街的浅浅时光
甬台温高速至沿海高速温岭联络线大溪枢纽设计
绿色高质高效典型案例专题——酉阳篇
杜甫咏诸葛亮诗略论
《酉阳杂俎》中游仙故事的传承与变异
唐五代时期夔州军事初探
酉阳古歌
简述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及作用——以大溪遗址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