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俗文艺到文艺民俗——万州文化资源与特色文化品牌培育研究

2013-04-01 18:42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万州三峡文艺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

一、万州文化资源概览

2011年 10月 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先进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心骨、精气神、发动机。作为建设中的重庆市第二大城市万州,应该抓住这前所未有的机遇,摸清文化资源家底,培育特色文化品牌。

文化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资源泛指人们从事一切与文化活动有关的生产和生活内容的总称,它以精神状态为主要存在形式;狭义上的文化资源是指对人们能够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利益的精神文化内容。根据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及其学生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地方文化资源禀赋丰缺程度,自然是决定当地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那么,万州文化资源到底是什么状况呢?

(一)历史文化

万州以“万川毕汇”、“万商云集”而得名。夏商属梁州地,周属巴子国,秦属巴郡朐忍县。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刘备分朐忍地置羊渠县,治城今长滩,为万州建县之始,迄今已有1 800年的历史。但相对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来讲,万州能够追溯的历史并不算长,极有特色和清晰来源的文化资源也并不丰厚。

1.巴蔓子将军忠烈文化资源。《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藉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根据记载,巴国之乱的中心地带应该是在朐忍县,即现在的万州区一带。

2.巴渝舞和竹枝词承载巴渝文化精神。“巴渝舞”的传承无论是文献还是今人研究都认为是通过竹枝歌舞传承下来的,《词律》声称“《竹枝词》一名《巴渝辞》。”[1]朱自清曾在他的《中国歌谣》中说过:“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最早的山歌是竹枝词,发现的时候,已是中唐。”《夔州府志》卷一记万州开县民俗云:“渔樵耕牧,好唱竹枝歌。”巴渝舞与竹枝词现在都只是文献的记载,其发源地也还有很多争论,但值得万州文化界和相关政府机构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是,如何使巴渝舞与竹枝词在此时代焕发文化活力。

3.天生城抗元展现民族爱国精神。天生城为古万州八景之一“天城倚空”,《万县乡土志》有云:“凡地上物之生成,不假人力者谓天生,故邑西石城曰天生城。”相传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伐吴时,曾屯兵于此,又名天子城。与历史上著名的合川钓鱼城等为四川抗元要塞。南宋末年,蒙古骑射横行中国疆土,天生城军民基本上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孤军奋战,英勇顽强地抗击蒙古铁骑的进攻,前仆后继,保家卫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的优良传统[2]。

4.韵味无穷的三峡文化。从古至今,无论是万州本土文学艺术家,还是宦游者、羁旅者,都在万州对三峡文化有过太多的关注,仅到过万州的唐、宋著名诗人就包括李白、杜甫、薛涛、白居易、郑谷、寇准、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范成大等。近年来,一些有责任担当和民族气节的文学艺术家们也纷纷前来万州,前往三峡,潜心研究三峡文化,对三峡文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许仁龙,原中央歌剧院院长王世光等,他们认为,三峡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极为精彩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有出息有作为的艺术家都是不可能绕过去的。

5.砥砺民族意志的红色文化。万州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有下川东游击队的武装斗争,有援华的前苏联空军大队长库里申科的英勇事迹,有江竹筠、彭咏梧矢志不移的革命伉俪的故事,有标志着万州军民英勇抗英的“九·五惨案”,有革命烈士陵园等等。这些红色文化都是激励中华民族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动力,是万州宝贵的文化资源。

6.三峡工程建设表征移民文化。三峡工程从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到完工,历时17年,移民近120万,万州移民23.6万。这种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正是新时代三峡移民精神。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万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铺开,共搜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15个大类共5 000余条。1.民间文学类300余条,主要分布在新田、甘宁、分水等10余个乡镇。2.民间美术类50余条,主要分布在龙驹、太白等12个乡镇和街道。3.民间音乐类3 500余条,主要分布在大周、百安等38个乡镇、街道。4.民间舞蹈类100余条,主要分布在恒合、新乡、梨树等 20余个乡镇。5.戏曲类约 15条,主要分布在响水、董家等10个乡镇、街道。6.曲艺类约20条,主要分布在太龙和主城。7.民间杂技类约 35条,主要分布在铁峰、龙驹和主城。8.民间手工技艺类约200条,主要分布在武陵、白土等40个乡镇和主城。9.生产商贸习俗类400余条。10.消费习俗类200余条。11.人生礼俗类200余条。12.岁时节令类100余条。13.民间信仰类约100条。14.民间知识类约100条。15.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类约50条。以上9~15种,主要分布在部分乡镇及主城区①,其中较有价值的民间文学25项,民间音乐69项,民间舞蹈28项,曲艺16项,民间杂技12项,传统手工技艺18项,宗教、民俗32项,传统体育竞技8项。共采录到音像资料(盒带、光盘)逾20件,文字资料逾100万字,图片资料逾200多张,实物50多件②。

目前,《四川竹琴》(重庆万州)《金钱板》等2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龙驹狮舞》、《万州桐油手工压榨技艺》、《牙齿顶板凳》、《甘宁古乐》、《万州石雕》、《万州逃遁术》、《三峡花鼓》、《三峡花灯》等8个项目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家哭嫁歌》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累计达到87项。甘宁镇、罗田镇获“重庆市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截止2011年11月,万州区古籍保护中心完成古籍登记2 108部,共18 546册[3]。

万州历史文化名人有甘宁、赵尚辅、刘孟伉、何其芳、杨吉甫、方敬、刘江等。

(三)物质文化

万州区不可移动文物点的数量有2 000多处。目前万州天生城、西山钟楼、库里申科烈士陵园等3个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6个,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04个。小周、瀼渡、罗田的字库塔、西山碑、流杯池、普济桥、向氏民居、陈家花园石刻群、大公报印刷厂旧址、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白骨塔、万州大坪墓地等都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重庆市优秀近现代建筑第一批目录中,万州有三峡中心医院办公楼、丁氏司南祠、瀼渡电厂、杨森公馆、万州大会堂、梯子岩崖楼、大兴箭楼、八角庙、三峡学院原图书馆、三峡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楼等26处,风格有折衷主义风格、传统民居风格、现代工业建筑、殖民式风格、混合式建筑、中国地方崖居形式、传统箭楼、中国古典建筑、实用式建筑、仿“苏”式等。在民居建筑中,融合、混居了汉、土家、明清时期巴、楚、徽派建筑、川南民居等建筑文化风格,这是其他地方少有的。因此,汉族与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也是值得研究的。

人类文化遗址有万州中坝子遗址、太龙历史古城、长滩朐忍县遗址、盐井沟古生物化石遗址等。

另外,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万州人还有所谓寨堡文化,船舶文化,三峡文化,石雕文化,农耕文化,盐茶文化,摩崖石刻文化,山地文化,码头文化,美食文化,扁担文化,民族文化,平湖文化,名人故居文化,宗教文化,民俗节会文化,大院文化等说法,这些都应分属于以上范畴。

二、从民俗文艺到文艺民俗——万州特色文化品牌培育

文化资源是无形的精神和气质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宝贵的财富,是人们从事文化生活与生产的基础。任何一种文化的诞生都有其特定的生态环境,其传承与发展以及消亡都是其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认为,任何时代任何地域都应该而且必定有自己的文化品牌,它应该是此时代此地域人们智慧与才识的体现,而不是对文化遗产的简单借用、仿造、复制、拼贴、插入、链接等,并最终只进行消费。

品牌(brand)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它的中文意思是“烙印”。品牌最初是美国西部庄园主和畜牧业者为表明所有权,警告他人“别动,它是我的”,而在自己的牲畜上打上的烙印。文化品牌是指那些具有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并且有独特标记的产品,其核心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人们在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逐渐沉淀、凝集而成的向真、向善、向美的精神结晶,不能等同于从商业角度强调品牌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概念,更不能与企业文化相混淆。

从上文所述来看,万州的文化资源与重庆许多相似地域相比,没有非常明显的丰盈或缺失,可谓有说头少看头缺嚼头。如自然山水方面没有重庆武隆仙女山的得天独厚,人文艺术方面没有重庆大足石刻的鬼斧神工,红色文化方面没有重庆沙坪坝烈士墓的壮怀激烈……,更不要说与全国、全世界相似地域的丰厚独特的文化资源媲美,即使两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竹琴、万州金钱板都不是万州所独有。那么,万州到底如何就不高、不广、不深、不大的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品牌打造呢?通过两个多月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现代化转换。

(一)文艺是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形式——打造三峡文艺军团

从广义的角度看,任何文艺都离不开民俗,文艺是民俗的一种形态。从狭义的角度看,文艺经民俗中介诞生后,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发展路线和模式:一是独立成体的专业文艺样式即文艺民俗,一是仍存在于母体的“活化石”形态即民俗文艺[4]。这些民俗文艺既可能独立存在,更可能“活”在人们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中和纸笔相传的书面文学中,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任何文化遗产,都是因为彼时代人们的生活需要或者审美需要而形成的,也会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自然历程。因此,在文艺民俗中发掘和研究民俗文艺,并尝试将民俗文艺有意识、有计划、有层次地“活态”地保存在文艺民俗中,是培育万州文化品牌的第一要著,而“三峡文化”则是万州文艺创作的核心和特色,着力打造有全国影响的“三峡文艺军团”。

1.从“万州现象”到“万州奇迹”——以戏剧为万州文艺发展龙头

2012年1月5日,万州本土原创排演的大型方言话剧《三峡人家》荣膺2010—2011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十强)重点资助剧目。之前,《三峡人家》于2010年在广东深圳获第十三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实现了万州区“文华奖”零的突破,刘国伟获第十三届“文华奖剧作奖”,导演王小琮、副导演孙世奇获“文华奖导演奖”,舞台设计刘天野、刘以佳获“文华奖舞台美术奖”,演员朱启瑞获“优秀表演奖”、刘莹获“表演奖”;2011年入选“庆祝建党 90周年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27台进京参演剧目之一,在北京民族宫剧场成功展演,受到首都观众热烈欢迎。《三峡人家》是万州人自己创作排演的大戏,它的题材来源于万州,背景取材于万州,内容更是具有浓厚的“万州味道”,是典型的“万州造”。[5]需要强调的是,《三峡人家》能走出万州,走出重庆,走向全国,更是因为它有着浓厚的“三峡味道”,以及万州戏剧界在把握传统文化资源方面的深厚功底。

万州戏剧创作与演出有着非常深厚的基础,《三峡人家》的成功并不是不可复制的单一现象。2011年10月,《三峡人家》与万州本土大型方言话剧《移民金大花》和现代青春川剧《鸣凤》,集体亮相第十二届亚洲艺术节。《移民金大花》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进军第九届中国戏剧节,同时荣获“优秀入选剧目”、“优秀表演奖”等两项大奖,“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三十强。《鸣凤》荣获文化部、财政部 2009—201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主演谭继琼荣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季国平由此提出了“万州现象”一词,很快便得到众多戏剧界专家认可并迅速传播开来[6]。

早在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就自写自编自导自演了川剧《碧血红花》(廖元善编剧)、舞剧《火红的少年》(湛明明、刘开成编导,亦五、小竹作曲)、小京剧《常来我家》(韩天慧编剧),参加四川省文艺调演获五项大奖。演出的四幕剧《于无声处》场场爆满。

施荣良在《新时期的万州戏剧创作》一文中认为,从1980年到1986年有繁荣万州戏剧创作的三波大浪:第一波,1982年3月至7月。万县地区在奉节举办首届戏剧创作讲习会,11位作者共完成大小剧本15个,并在1986年11月起编撰《万州戏剧》杂志专门刊发剧本。第二波,1984年初。《邯郸雪》《孤城丹枫》《请客》《小站轶事》《九五怒涛》等在“川东门户之春”汇演中尽领风骚。《邯郸雪》参加四川省振兴川剧第二届汇演获剧本、导演、演出、演员、优秀音乐、优秀舞美、精神文明七项奖。第三波,1986年7月。万县地区文化局组织讨论修改了一批新剧本[7]51-59。还出版了《万县市戏剧小品选》③。万州戏剧由此开始在四川省乃至全国的戏剧创作与演出中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为今天万州戏剧从“万州现象”到“万州奇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戏剧是综合性艺术,不仅包括了各种艺术门类,而且还“活态”地保存了各类文化遗产,如《三峡人家》开场尤半仙的一段川东(万州)竹琴:“手持竹琴唱三峡,三峡深处有人家。都说高峡平湖美,平湖下面起浪花。”正是万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琴的展演。而舞台布景中引人注目的高高翘起的晚清“鱼尾”,也将三峡民居的特征展现无余。因此,要以万州戏剧界的辉煌成绩为龙头,大力培育万州文化品牌——“三峡人家”戏剧品牌。

2.打造三峡作家群——创作三峡文学精品

作家群往往表现为相同地域、相同时代或相同创作宗旨、审美倾向、书写方式以及特定受众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松散群体。这里所指的主要是打造以共同的三峡(万州的三峡、三峡的万州)历史文化、山川风物、生存背景、日常生活、民风民俗等为母题的万州文学创作群体。以地域为核心的并且有一定影响的作家群很多,而且形成了此时此地文化品牌,如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又如20世纪80年代中叶形成的南阳作家群被称为“中国当代最有名的地市级作家群”,它不仅是文学豫军的最主要力量,而且在中国文坛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非常瑰丽的文化品牌。其他还有鄂西作家群、山东鲁大作家群等都成为当地的特色文化品牌。

我们之所以提出打造万州三峡作家群,是因为三峡文学的概念早已有之[8],但三峡作家群的这个名片还没有被注册,万州应该抢注这个文化品牌。从万州近年来文学创作的实绩和创作队伍来看,是有形成三峡作家群的基础的,并在2011年12月出版了《三峡作家丛书》(第一辑共 10位作家的 10部作品)[9]12。

近两年,在文学创作上,出版了诗集《三峡:时间之书》(柏铭久)、《老乡何其芳》(向求纬)、《潇潇独语》(冉晓光)、《红颜红》(黄沙)、《搂定三峡》(向求纬)、《温暖的城市》(何真宗),散文集《花开的声音》(梅万林)、《情染昨日》(吴承汉)、《日子背后的日子》(黄濂清)、《湖上有鹤飞》(钟灵)、《人生如茶》(林顺禄)、《山梁上的琴声》(文猛),长篇小说《血色峡江》(欧阳玉澄)、《所谓草民》(谢声显)、《碧水梦》(何佳),小说集《戏台》(李善平),报告文学集《苍生在上》等较有影响的作品。2011年11月18日,欧阳玉澄的长篇小说《山明水秀》荣获第二届“红岩文学奖”。万州区文联主办的《三峡文艺》季刊,自 2009年底创刊,到目前已出版13期,着重刊载万州区范围内文艺家的作品,同时也选择全国各地自由来稿中的佳作(包括网络文学),初步形成了万州区一个令人瞩目的文艺阵地。万州何其芳研究会主办的《何其芳文墅》(双月刊)也是刊载万州文艺作品的一个重要载体。

3.打好万州三峡文艺军团牌——万州其他文艺样式

万州其他文艺样式近年也屡出精品。2008年以来,有80多件文艺作品荣获国家级和市级奖励。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读图时代人们对广播影视文化也更为关注。近年来,反映“三峡人家”的影视剧在国际国内频频获奖,如《三峡好人》、《巫山云雨》等。万州的一些以三峡文化、万州特色为内容的作品也较有影响。如音乐电视片《爱在万州》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广播剧《背着婆婆去打工》获得第九届中国广播剧专家奖铜奖。广播剧《背着婆婆去打工》、《城里人、乡下人》、歌曲《爱在万州》获得重庆市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杂技节目《鼓动青春》成功入选《2009—201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万州竹琴《赞三峡》、评书《江姐闯关》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2012年,万州文艺界“集体爆发”,话剧《三峡人家》获得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奖;川剧《鸣凤》进京参加献礼十八大演出,获2012中国长江文化艺术节暨第五届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奖。歌曲《百里三峡美如画》等三部作品获得全市五个一工程奖;三峡川剧团团长谭继琼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摄影家程全连续三年被授予重庆市“十大”摄影家称号;万州区教委梁继平作品《小蜘蛛》获得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三届优秀童谣一等奖;80后青年教师罗小城创作的《水浒传》剪纸(组图)在第三届中国剪纸艺术节获得银奖;关注农村空巢老人的电视记录片《那山那老人》获得第 26届中国电视金鹰电视艺术节优秀电视纪录片奖[10]。歌曲《希望》、《三峡梦》、《三峡的小雨》等获中国群众创作歌曲大赛金奖。音乐作品《三峡我的家》获全国首届农民文艺汇演丰收奖。

万州区属文化事业单位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 2人,正高级职称7人,副高级职称73人,重庆市“五个一批”人才4人,巴渝新秀4人,区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优秀青年人才9人,重庆舞台艺术之星1人,重庆舞台艺术新秀3人。群众文化队伍330余支,行业协会会员1 268名。其中,响水农民艺术团被中宣部、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

作为重庆第二大城市的万州,应该以三峡文化为核心,把万州建设成为文化名区的特色品牌,打造万州三峡作家群可谓任重而道远。虽然万州区委宣传部、文广新局、区文联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为万州文艺界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新人,如召开文艺家新春座谈会、《三峡文艺》骨干作者座谈会、《何其芳文墅》办刊研讨会、纪念何其芳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李勇戏剧作品研讨会及音乐作品大型演唱会;举办《三峡人家》汇报演出、著名画家许仁龙三峡作品交流会、“中国三峡·平湖明珠”万州摄影大赛、庆“八一”万州书画名家进警营、万州云阳小幅美术作品联展、长篇小说《乡魂》首发式、“温故万州”百姓讲坛等活动;组织文艺团体和部分艺术家“走基层”,赴分水镇、何其芳故居及巫山、新疆等地采风;受国家文化部派遣,组织三峡歌舞剧团赴南美四国—古巴、委内瑞拉、牙买加、特里尼达和多巴哥进行文化交流活动等,但这些活动往往是不连续、不集中,主要是万州本土影响,相对于一些大型的、有连续性的、有影响的活动来说,还缺乏冲击力、辐射力和引领力。

为此,特作如下建议:

(1)万州区委、区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万州三峡文艺军团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研究包装文化名人、扶持文学新人的创新机制,尊重文学创作规律,实现重大文化题材课题制,签约作家制,提供一切条件将作家放到基层、社会底层体验生活、积累素材、创作精品。

(2)万州文联及文艺家们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应该深入到湘西、鄂西、南阳、石河子等文艺大区、大县考察、学习他们的创作经验,研究他们的现实和审美诉求,借鉴他们组团冲刺、突破重大文化题材、做大文化产业的一些做法,争取尽快打响万州三峡作家群这个文化品牌。

(3)邀请、组织区内外文学评论家尤其是万州本土高校的评论家关注、研究万州三峡作家群的作家、作品,加大万州三峡文艺军团的个案研究、群体性研究、专题性研究和综合性研究,加大对万州三峡文艺军团的推介力度,把万州三峡文艺军团这个品牌推向全国。

(二)产业是文化遗产的固态传承形式——打造“三峡人家、美丽平湖”文化产业集群圈

如果只有文化资源的静态陈列展示,而不进行文化资源的活态文艺保存,不仅文化资源会加快衰落甚至消亡,而且会使努力打造的文化品牌成为无根飘萍。文化产业则是开发文化资源和打造文化品牌的良好载体。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总之,是一种以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生产活动。

目前,万州的文化产业主要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11]。即上面我们所说的文艺创作、展演等活动。而缺乏一个将文艺主体、文艺客体和文艺受体融为一体的文艺载体,为此,特作如下建议:

打造“三峡人家、美丽平湖”文化产业集群圈。

上文所述,《三峡人家》方言剧走出万州、走出重庆、走向了全国,我们应该充分以“三峡人家”品牌为核心,为“美丽平湖”为目标,打造一个属于万州的“三峡人家”,属于“三峡人家”的万州文化产业集群圈。

名称:三峡人家。

虽然西陵峡境内的“三峡人家”风景区是国家5A级风景区,但它主要以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见长。万州“三峡人家”文化产业集群圈,则是对万州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审美性开发,坚持从民众生活出发,坚持“生活相”、“生活场”、“生活流”的立场观念和方法,贯彻原真性、整体性的原则,防止出现片面的文化碎片式的保护性撕裂,从而实现无论是居民还是游客在“三峡人家”进行“必需式”消费(即居民和游客因为生活与审美、娱乐的必需而进行消费)。与“三峡人家”不仅不重复冲突,而且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选址:万州北滨公园及周边未被征用的地块。

目前,万州旅游大多为“过境游”而少“过夜游”是不争的事实。万州城区除了平湖两岸的滨江路,似乎没有特别可游、玩、购、吃、喝的场所。其他如万州大瀑布、罗田古镇、潭獐峡等景点不仅距离较远,较分散,而且许多景点交通不便,旅游配套设施跟不上,不能吸引游客,交通、旅游配套设施自然滞后,形成恶性循环,极不利于万州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12]。

建筑风格:混居风格。

如前所述,万州历史悠久,移民文化渊源流长,长期以来,建筑风格有汉、土家、明清、巴、楚、徽派、川南民居等各种样式。因此,我们认为,“三峡人家”项目不能复制或仿照建设“古镇”,我们也缺乏西安“大唐芙蓉园”那样的天时,或者河北唐山“运河唐人街”那样的地利,或者阳朔“印象刘三姐”那样的人和。沈阳有赵本山创造的“刘老根大舞台”,万州也有“伟巴”④们创造的“三峡人家”。我们可以根据万州“三峡人家”历史的文化轨迹,从万州起源的夏商崖居建筑开始,经秦、汉、隋唐、元明清建筑至当代民居,以北滨路以西加油站以北靠崖的地块通过地下通道或建筑,然后沿江迤逦而建。体现“温故知新、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主旨,并成为自然的“三峡人家民居博物馆”。

功能:按照建筑风格和历史脉络,依序分隔为不同的功能区。

三峡人家大剧场、三峡人家大舞台、三峡人家大讲坛、三峡人家农耕文化博物馆、三峡人家美食馆、三峡人家文化艺术馆、三峡人家移民馆等。每个区间将万州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自然移入,如真正的原住民生活其间一样,保留原汁原味的民俗民风,进行文化产业生产、展演、销售等,慢慢形成“三峡人家”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政府及相关部门既要政策保障,又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和文化规律。

(三)宣传是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形式——“三峡人家”文化大特写

1.媒体宣传

希望《三峡都市报》、万州广播电视台、《三峡文艺》、《何其芳文墅》等能够开辟“三峡人家”文化大特写栏目、专版等,不间断地宣传、推荐、评述万州“三峡人家”系列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

2.政府宣传

万州区各级政府、各部门应该更加自觉地把文化建设融入重庆第二大城市建设的全过程。文化建设是重庆第二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内生动力,要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来贯彻落实。既要抓好文化硬件设施建设,又要提升文化软实力;既要抓好当前各项工作,又要谋划好文化长远发展;既要抓好城市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又要抓好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促进城乡文化同发展共繁荣[13]。对内对外都要积极宣传万州文化资源和“三峡人家”文化品牌,真正使万州“三峡人家”成为“重庆非去不可”的地方。

3.文艺宣传

“三峡文艺军团”的创作、展演中,要自觉地打上“三峡人家”文化品牌的烙印,形成独特的具有识别性的文化品牌:“三峡人家”万州造。将粗糙的、散乱的、生活的民俗文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变成精美的、典型的、审美的文艺民俗。

4.游客宣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成为人们和谐幸福生活的方式。国内游、周边游、顺带游、亲友游依然是旅游的主要形式,因此,万州滨湖的“三峡人家”产业集群圈要让游客产生认同感、融入感、新奇感,使顾客口碑意见领袖为“三峡人家”主动宣传、乐意宣传。

总之,在保护万州文化资源与特色文化品牌培育研究的时候,要强调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⑤。幸福“三峡人家”,宜居“美丽平湖”,建设“生态文明”。

注 释:

①数据来源于万州文化馆非遗工作者何荣国先生。

②出自万州文化馆非遗工作简报.2010年6月6日。

③由中国剧协四川分会,万县地区文化局编。

④伟巴即《三峡人家》作者刘国伟。

⑤引自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25日,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1]黄权生,李卫红.三峡地区“打连宵”系“竹枝”歌舞初探[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2]滕新才.宋末万州天生城抗元保卫战[J].四川文物,1993(1).

[3]高君.老祖宗留下的“家当”管得好[N].三峡都市报,2011-11-02.

[4]李晓华.从民俗文艺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土家族为个案的系统工程研究概述[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6).

[5]高君.万州:从“万州现象”到“万州奇迹”[N].三峡都市报,2013-01-08.

[6]周雨.破解万州文化繁荣发展的“密码”[N].重庆日报,2011-12-11.

[7]施荣良.新时期的万州戏剧创作[Z].万州文史资料,2010(4).

[8]胡德才.三峡文学史[M].成都:巴蜀出版社,2011.

[9]陈志.三峡作家丛书[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1.

[10]高君.万州:“万州军团”走出三峡走向全国[N].三峡都市报,2013-01-15.

[11]http://baike.baidu.com/view/40273.htm#re fIndex_4_40273.

[12]陈艳.关于构建“文化三峡”的几点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1).

[13]吴政隆.着力推动万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三峡都市报,2011-10-26.

猜你喜欢
万州三峡文艺
1942,文艺之春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文艺范
我们万州人
春到三峡
重庆万州无公害蕹菜生产技术
后三峡万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重构
万州有个『草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