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
白鹤梁,顾名思义,就是位于长江涪陵段的一道天然石梁。不过,这道石梁常年淹没于江水之下,仅在每年冬天的枯水季才会露出水面。当它露出水面后,会吸引成群的白鹤来到石梁上,因此,当地的百姓叫它白鹤梁。
白鹤梁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和绘画图案——文字有3 万余字,绘画图案有鱼、白鹤、送子观音等。为什么这道石梁上会有这么多字画呢?经研究,这些文字大多记录的是水位情况。古代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百姓们最关心的是能够影响庄稼生长的天气状况,而降雨量的多少又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所以当地百姓十分关心长江的水位情况。
白鹤梁上的文字记录是从唐代广德元年(763)以前开始的,记录的是每年长江水位的变化情况。最有趣的是,那时的人们还刻了石鱼作为每年的参考点,就像现在我们把直尺上的零刻度当作起点测量长度一样。
目前,虽然全世界发现了很多记录水位的古代石刻,但是都没有像白鹤梁这样,不但选取了参考点,而且连续记录了长江1200多年的水位变化,因此白鹤梁被称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除了记录水位变化,白鹤梁上还有很多文字记录的是历史上的人物、事件,为今天的我们研究当地人文、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这些文字不是干巴巴的、平铺直叙式的记录,反而有点儿像我们今天的游记,例如在某年某月某日,当时的官员某某和他的朋友来到白鹤梁上,他们看到当时的长江水位退到了石鱼下方多少尺,当时的陪同人员还有谁,他们都看到了什么情形……有人就将这些事刻在了白鹤梁上。
那么,是这些参观游览的人自己题刻的文字吗?并不是,他们会先将“旅游日记”写在纸上,然后再交给专门的石匠刊刻在白鹤梁上,就像我们现在的图书一样,先由作者创作,再交给出版社编辑、出版,所以,我们说白鹤梁的题刻是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史书。经过上千年长江水的冲刷,这部“史书”依然守护着这方水土,为我们讲述着精彩的历史。
以前,白鹤梁在每年冬天的枯水季就会露出来,但当三峡大坝建好后,长江涪陵段的水位会提高近40米,也就是说,即使是枯水季,白鹤梁也无法从江水中露出来了。
白鹤梁上的题刻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因此,为了让它不被永远地淹没在水下,为了让后来人能够继续认识它、了解它,1992 年,国家启动了保护白鹤梁题刻的工程,数十名专家学者反复论证,先后提出了7 个保护方案,到了2003 年,才最终确定采用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教授提出的“无压容器”方案,对白鹤梁题刻进行保护。
“無压容器”方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白鹤梁题刻上方修建一个巨大的保护罩体,把白鹤梁题刻罩在这个容器内,然后再在容器里注满经过净化处理的长江水,使罩体内部的水压与外部水压保持基本平衡。当然,这样一个“创新”之举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实现的,经过7 年的努力,直到2009 年国际博物馆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才正式对外开放。
如今,你只要乘坐长长的电动扶梯,就可以直接到达长江水下40 米,探秘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历史啦!
1962 年3 月,趁着长江水位下降,白鹤梁露出水面,考古学家们来到这里,对白鹤梁的题刻进行资料整理和捶拓工作。突然,一幅栩栩如生的双鱼图案的作品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通过仔细观察和研究,考古学家们发现这幅作品不但画得好,还有非常独特的意义。
题刻上的这两条鱼采用了线雕法,前面一条长1.08 米,口衔一朵莲花,后面一条长1.07米,口衔蓂(míng)草(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尧时的一种代表祥瑞的草)。两条鱼身上的鳞片各为36 片,看上去像是鲤鱼。
题刻上有一句话:石鱼出水兆丰年。这句话已经流传了上千年,意思是两条石鱼被镌刻在长江水下,只要石鱼露出来,那就预示着接下来必定是一个丰收之年。
图上的题刻文字是作者萧星拱为我们讲述重新镌刻两条石鱼的缘由。萧星拱说,1685 年正月十三,长江水回落,听说石鱼又露出了水面,我邀请朋友们跟我一同前去观看石鱼出水,然后,我们虽然看见双鱼在水中隐约出现,但因为年代久远,鱼的形态已经模糊不清了,我命石匠重新镌刻了两条石鱼来代替唐代所刻的石鱼,让石鱼所代表的美好祝福能够永远流传下去。考古学家们通过文字了解到“石鱼出水兆丰年”这句话中所提到的石鱼便是这两条,同时白鹤梁题刻文字中提到的“水去鱼下×× 尺”中的“鱼”也是指这两条。
1963年,考古学家与水文工作者合力对两条石鱼进行了水位测量,他们惊奇地发现,测量出的这两条石鱼鱼眼的水位与当时涪陵水文站测定出的水尺零点几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千年前,古人并没有如今各种测量水位的高科技设备,但是他们能测量并做出这石鱼当作观察长江水位的参考点,用石鱼的鱼眼当作长江水位的标准眼,让我们不得不为他们的智慧所折服。
“石鱼出水兆丰年”这句俗语,是居住在这里的古人长期观察石鱼出水情况,并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总结出的规律。所以,白鹤梁上的题刻不仅具有巴蜀文化传承的价值,所记录的长江流域千年水文、气象、农业情况在未来仍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