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多年前的重庆

2019-05-25 08:30曹璐
奇妙博物馆 2019年10期
关键词:滩涂城门会馆

曹璐

“重庆·城市之路”展厅里有一幅颇有诗意的画卷——《增广重庆地舆全图》,这幅长151.5 厘米、宽85.5 厘米的画卷描绘的是1888年重庆开埠前的面貌。在这幅图上,重庆的母城——渝中半岛还只是一座面积不足5 平方公里,人口不到25 万的小城,古老的街道被17 座城门包裹其中。

回到130 多年前,我们一定要沿着重庆的老城墙走一圈哟,当然啦,这一圈可不短,要走大约10 公里呢!不过,自那时一直到130 多年后,这里的城墙、城门的名字,甚至码头的功能,竟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当然,今天的重庆早已不是绕城10公里就能走完的地方啦!重庆是一座山城,如果没有隧道,我们现代人即使有汽车,也要靠双腿翻山越岭才能逛遍整座城市。因此,在既没有汽车,也没有建设隧道的时候,人们把目光投向了长江,希望建立“水上通道”来缩短通行距离、节约时间。那时候,凡是可以下到水边的滩涂地区都成了香饽饽。

“水上通道”的修建并没有那么简单:滩涂的泥巴太软,人们还得修建木头平台,在平台上上船、下船。码头就这样形成了。

在重庆母城的17 座城门中,有9 座长期敞开,除了通远门,朝天门、东水门、太平门、储奇门、金子门、南纪门、临江门、千厮门这8 座都设在江边,城门外的江岸都有码头。

清代的时候,来来往往的水路运输使重庆城的贸易非常发达。请你想象一下,无数的外地商人把粮食、布匹、丝绸、食盐、茶叶、药材等运到这里,再经由这里中轉,送往其他消费市场。这里该是怎样一幅热闹的场景呀!

由于水路方便,这里的码头成了货物集散地,广西、广东、湖南、湖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等地的商人都来这里做生意,他们在这里陆续建立了多家会馆。

那会馆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这些外地商人远离家人朋友,顺利时想找人分享快乐,遇到困难时想向同乡寻求帮助,于是,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人共同出钱,一起修一座漂亮的院落,这就是会馆。作为办事处,会馆一般都会修得特别漂亮、舒适。后来,连外省官员来重庆“出差”,也常常选择住在自己省修建的会馆里。气派的会馆成了“聚人心,显富贵”的地方。

有了外资的进入,国际贸易加快了重庆的发展进程,也促进了重庆码头的进一步繁荣。

猜你喜欢
滩涂城门会馆
霞浦滩涂
黑夜过桥
上岸的鱼
跪拜
“晨钟暮鼓”怎么敲
滩涂上的丹顶鹤
“失踪”的南纪门重现
“乡土之链”话会馆
美法院判决“中华总会馆”撤旗案
人在他乡为异客北京会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