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梁景观文化成因探源

2017-03-29 02:59黄江华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题刻涪陵景观

黄江华

(长江师范学院《三峡生态环境监测》编辑部,重庆 408100)

白鹤梁景观文化成因探源

黄江华

(长江师范学院《三峡生态环境监测》编辑部,重庆 408100)

白鹤梁景观是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掘其重要的人文价值和自然科学价值至今仍有上升空间。目前,当地政府正为其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然而,白鹤梁景观的基础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其中之一便是对其文化成因的探寻和总结。这不仅对当地旅游文化品位的提升、对白鹤梁景观文化的解读和传播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当代文化建设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白鹤梁景观;文化成因;传播价值;指导意义

白鹤梁是长江流经涪陵长江中的一段石梁,全长约1600m。在长江三峡大坝未蓄水之前,这道石梁只有江水极枯的冬末春初才露出水面,在大多数年份它都深藏于水下。在这道石梁上古人刻有两尾石鱼,每每石鱼出水,即意味着有大丰之年。因此,白鹤梁引来了远远近近、历朝历代的各界人士和无以数计的当地百姓。他们各怀志趣,在这道石梁上刻石留名,积千余年遗存,使白鹤梁声名远播。据相关数据统计,白鹤梁上“共有170多段题刻,计1.3万①关于白鹤梁题刻的字数,诸家记载多有不同。这里采用李世权《半淹之城》(作家出版社,2003年,第191页)的说法。多字,石鱼18尾,观音像3尊(已毁),白鹤图1幅,秤斗图1幅(已毁)、少数民族文字(八思巴文)1段”[1]191。白鹤梁题刻翔实地记录了迄今为止1200多年间长江的珍贵水文资料,同时也为中华文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全世界范围内,它成了首屈一指的水下文化宝库。本是一道光秃秃的石梁,何以成为举世无双的文化圣地?这是最值得深思和回答的问题之一。

一、白鹤梁景观文化的肇始根源

在白鹤梁上现存最早的文字题记是《申状题记》,亦称《谢昌瑜题记》,刻于宋太祖开宝四年,全文200余字,磨灭缺失较多,但主要内容仍清晰可见:“据左都押衙谢昌瑜等状申:大江中心石梁上,《古记》及水际,有所镌石鱼两枚。”[2]384其中《古记》,是时任涪州团练使郑令珪所题。这段题刻如下:“唐广德春二月,岁次甲辰,江水退,石鱼出见,下水去四 [尺],问古(故)老,咸云:‘江水退,石鱼见,即年丰稔。’”[3]值得注意的是,题记中所述石鱼往往被当今文化学者称为“唐鱼”,认为它是唐人所刻。此说谬误在于,郑令珪题记明确地说“问古老咸云”的意思被忽略了。又据《太平寰宇记·黔州》载:“开宝四年黔南上言,江心有石鱼见,上有《古记》,云:‘广德元[二]年二月大江水退,石鱼见,部民相传丰稔之兆。’”[3]1395据此推断,郑令珪所见的石鱼,应在他之前的若干年前就已经镌刻在此了。

这是两尾什么样的石鱼呢?有几个重要元素值得注意:其一,这两尾鱼“一衔蓂草一衔莲”,鱼嘴里衔着灵芝草和莲花。我们知道,蓂和莲分别是道教和佛教的圣物。让鱼衔着它们,显然,这鱼就从普通的鱼被幻化成了“神鱼”。其二,这两尾鱼的鱼鳞皆为36片。有谁见到过生长有36片鱼鳞的鱼呢?36这个数,应该具有特殊的含意,因为它是9的倍数。在中国人的数理概念里,9为大。因此,凡9的倍数,都具有神奇意义。兵法有36计、神仙有36变、功法有36招,如此等等。36鳞的意思已不言自明。以上两点只能说明,这两尾石鱼是“神鱼”而不是普通的鱼。估计凿造时间应该在魏晋大造佛像之时。

对这两尾神鱼的阐释到此为止了吗?答案仍然是否定的。那么,它为什么出现在涪陵这一特定地域呢?

涪陵在古代曾是巴国的国都。《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巴郡南蛮郡,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童恩正说:“对于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姓’,应该理解为一个部落中的5个氏族。”[4]14-15此5姓为巴人5祖,他们“皆事鬼神”。其5族图腾分别是虎、鱼、鹰、蛇、虫。据学者们研究,鱼图腾的巴人氏族是最早获得农耕技艺的群体。他们种植水稻的技术十分成熟。《华阳国志·巴志》载:“下有清水穴。巴人以此水为粉,则膏晖鲜芳;贡粉京师,因名粉水。故世谓‘江州堕林粉’也。”“堕林粉”是制作化妆粉的主要原料。由此可见,巴人的农业水平在当时已经完全可以比肩汉王朝,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农业与水利紧密相联,由此似乎可以推论,白鹤梁上镌刻的“双鱼”,应该是巴人鱼图腾氏族后代所为。这样看来,鱼本身就是神鱼,这种“神鱼”应当来自巴国,至于蓂、莲、36鳞等元素,只不过是“神”的时尚化在当时的表达而已。同时,我们还应注意神鱼的海拔高程位置。据现代科学测定,该双鱼的鱼眼与长江中上游涪陵零点水位标尺相近,相当于“吴淞基准面海拔137.91米”[3]1396高程。这是涪陵古人准确地说应该是涪陵古代巴人在历经千百年的观察测定后得到的科学成果。他们根据水情盈亏,追踪渔讯,观察庄稼丰欠,得到了准确的收获预期,然后,他们将这种预期凝固成两尾神鱼,并非常精确地将它镌刻在白鹤梁上。白鹤梁石鱼历经1200余年,记录了72个年份的枯水位置,“石鱼出水兆丰年”达到了屡试不爽的程度。这些水文资料,“通过推算,可得出长江的枯水发生周期,是利用长江发电、灌溉、航运及城市、桥梁等建设必不可少的历史参考资料,尤其是已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提供了确切可靠的历史水文依据”[2]385。以上事实说明,这两尾石鱼不但具备了丰富的神性内涵,而且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至此,它开创性地完成了白鹤梁景观文化的“母本”塑造任务。

二、对白鹤梁景观文化繁荣兴盛的3种观察

对白鹤梁景观文化繁荣兴盛的观察,应从“民”“士”“官”3个方面进行。我们认为,这种观察,应该对当今中华文化复兴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

第一种观察:白鹤梁景观文化繁荣兴盛的力量来自广大的民间。当两尾神鱼的功效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民众认知之后,每当石鱼出水的春二三月,到白鹤梁祭水拜天祈丰年的民众就摩肩接踵而至,民众的知晓度逐渐地从周边向范围更广的相邻郡县扩散,人员多时可达数十万之众。人多之后,各类人群开始了各自诉求的表达,最终把观石鱼出水这一单一事象,演变成了一种非常复杂的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事象。在石鱼出水之后,消息像传鸡毛信一般向四方扩散;本地人利用竹木绳索开始搭建非常美观而实用的沿江棚街,棚街纵横,沿江而列,张灯结彩。在涪陵,这种白鹤梁观石鱼的上河图景,是远超“清明上河图”的一大人文景象。而这种景象,从肇始到因长江三峡水库完工而永远淹没白鹤梁而结束,一直持续了1200多年。

民间力量参与祭拜白鹤梁,到底为白鹤梁景观文化的繁荣兴盛带来了那些方面的动力呢?

首先是一种人气动力的集聚。这种动力是一种原生动力,它是人们得以生存的基本诉求,所以,它只能是有始无终。其次,各种人群的到来,使人们对白鹤梁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诠释,民间的诠释往往采用了种类繁多的各式各样的传说和民间技艺。这些东西象滚雪球一般长大。人们似乎逐渐明白,白鹤梁除了实现自身的生存祈求以外,它还能获得一种精神诉求的满足。精神诉求的循环往复为这种动力的延续,使白鹤梁景观文化的内涵得以不断延伸,白鹤梁景观文化的繁荣兴旺就日渐成形。据资料显示,白鹤梁棚街共产生和流传着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有二三百则精美故事,当地民间技艺上百种,民歌民谣更是难以数计,它真正成了涪陵民间文化的重要集成地之一。最后,白鹤梁景观文化的民间参与还为官方与“士”的力量加入创造了肥沃的土壤。

第二种观察:白鹤梁景观文化的繁荣兴盛来自“士”阶层的充分参与。其实,白鹤梁上聚集的“士”阶层,也是中国“士”阶层整体形象的缩影,其不同之处在于,白鹤梁上的“士”们,似乎比起整体的“士”来少了些许“清高”,消除了日常的“士”之间的“文人相轻”。他们着力表现的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为民立命”“为民请命”“与民同命”的亲民形象。在白鹤梁上大量的石刻中出现的“士”,往往都是在人生旅途中并不得志之人,但他们留在白鹤梁上的诗文题刻,并未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而是与百姓感同身受去抒写“接地气”的情感,比如黄庭坚刻石“元符庚辰涪翁来”。明余光《白鹤时鸣》的百姓情怀更为具体:“苔长渔矶水落潮,浪吟仙子鹤鸣霄。北窗午夜频惊觉,疑是虞(廷)奏九韶。”在1200余年间白鹤梁石鱼的每次出水年份里,在涪陵人万人空巷观石鱼的盛况中,每次都有来自远远近近的“士”群体出现其中。他们的到来,产生了至少3大意义:第一,他们如击水之石,使民众对白鹤梁参拜的激情一浪高过一浪。第二,他们吟诗作赋,勒石题刻,使白鹤梁文化日渐昌盛发达。据统计,他们的题刻“篆、隶、行、草、楷,诸体皆备,虞、褚、颜、柳、欧,各派竞美;诗文俱佳,异彩纷呈,达到了文、书、艺三绝的境地……集科学、历史、文学、书艺等多方面价值于一体,内涵丰富,雅俗共赏,是极为珍贵的历史实录,被誉为世界一绝、中国一绝、长江一绝”[2]385。第三,在此期间,他们不但与民同乐,还大量地传播最新的文化知识,此种价值形同现在各地举办的文化节庆,为地方民众文化素养的培育和提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士”阶层对白鹤梁景观文化遗产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

第三种观察:白鹤梁景观文化的繁荣兴盛来自“官”阶层的亲民参与。正如冯玉祥将军在抗战时期于白鹤梁题刻所指出的那样,“官”阶层对白鹤梁景观文化的兴旺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与平常时期“官”屡遭民众条件反射的对抗、遭“士”阶层批判嘲讽不同的是,上述情形在白鹤梁景观文化发展的1200年间从未出现过。相反,“官”在白鹤梁上的每一次出现,都为白鹤梁景观文化增添了无可替代的异彩。他们出现时,要么以“爱民如子”的姿态出现,要么以“民为邦本”的姿态出现,要么以“当官应为斯民造福,臣心当与此水同清”的清廉形象出现。总之,“官”在白鹤梁出现时,一改平日高高在上、与百姓相距千里的常态,而是代之以鱼水深情的百姓赞赏姿态,获得了百姓极大的认同感。白鹤梁上的“官”们,在接下来的行动中总是如民所愿,如民所盼,如民所思,他们带领百姓一道参梁拜水,祈求丰年,并勒石铭志,记录重要水文资料,帮助百姓总结天文水利与农事关系等,表现了官民亲如一家、其乐融融的共同命运或情感。在白鹤梁现存题刻中,“具有水文价值的有108段,其中明确记载石鱼出水高度的有19段”[3]1396,这些石刻,几乎都是“官”们在老百姓的高度拥戴下所为。它们是官与民成为命运共同体的表达结晶。可以这样说,站在白鹤梁上时的“官”,与老百姓平时见到的“官”是判若两人的形象。他们既亲民,又求实,无官气,无霸气,想百姓所想,行百姓所期,几乎成了百姓理想中的“官”样。

白鹤梁景观是在长期的累积过程中逐步创造的奇迹,它除了需要坚韧外,还需要如上3方面观察中“民、士、官”3种力量长期亲密无间的合力,3种力量的长期相互鼓舞。3种力量都只做添砖加瓦之事,绝无撤墙毁基之举。正如此,才能达到如此妙境。

当前,涪陵正按照重庆大都市区重要组成部分定位,扎实抓好品牌创建和宣传营销两大工作,强化城市旅游功能,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努力将涪陵建设成长江上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10]。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对白鹤梁景观文化成因进行探寻和总结,这不仅对当地旅游文化品位的提升、对白鹤梁景观文化的解读和传播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当代文化建设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当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中华文化复兴大业方兴未艾。中华民族在应对外来挑战的同时,内部矛盾也不少。因此,更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相信白鹤梁景观文化成就的教益会为我们提供动力。

[1]李世权.半淹之城[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2]《涪陵辞典》编纂委员会.涪陵辞典[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3]《涪陵市志》编纂委员会.涪陵市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4]童恩正.古代的巴蜀[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5]涪陵五大景区用特色揽客[EB/OL].http://cq.qq.com/a/20160419/017498.htm.

[责任编辑:丹 兴]

K877.4

A

1674-3652(2017)04-0058-03

2017-04-31

涪陵区科委课题“涪陵大旅游圈构建研究”。

黄江华,男(土家族),重庆彭水人。主要从事编辑学、地方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题刻涪陵景观
涪陵榨菜
漆涂层对题刻类石质文物的影响研究
涪陵:工业大区打开绿色新场景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平果县阳明洞摩崖题刻迁移保护
陕西神木清凉寺石窟金代汉文题刻校录与研究
长江三峡工程涪陵库区移民安置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