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蓥,泮燕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杭州310051)
脑部感染曼氏裂头蚴1例患儿活虫取出术后的护理
王蓥,泮燕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杭州310051)
总结1例脑部感染曼氏裂头蚴患儿活虫取出术后的护理体会。患儿在全麻下行开颅囊虫取出术后,进行抗寄生虫药物治疗,出现发热等并发症,予留置腰大池置管,做好术后常规护理的同时,加强患儿高热及留置腰大池置管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遵医嘱用药并做好药物护理,同时重视对患儿的心理护理。经治疗和护理,患儿住院19 d后康复出院。
寄生虫;曼氏裂头蚴;腰大池置管;护理
曼氏裂头蚴,拉丁名sparganum mansoni,是由于曼氏迭宫绦虫和其他裂头绦虫的中绦期—裂头蚴于人体寄生所致,属于人兽共患病[1]。自1882年Cobbola在中国诊断第1例裂头蚴病以来,目前在国内已有25个省市陆续报道了1 000余例裂头蚴病患者,且脑裂头蚴病占曼氏裂头蚴病的10%左右[2-3]。裂头蚴疫源地以南方省区较为多见,尤广东、福建、吉林为甚[4-5]。随着医疗检测手段的不断发展,被确诊的裂头蚴病例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患者以年轻人居多,男性多于女性。人类感染曼氏裂头蚴病的主要方式是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蛙肉,以及采用生蛙肉或蛙皮外敷抗感染[6-8]。根据临床症状和寄生部位不同,可分为眼裂头蚴病、皮下裂头蚴病、口腔颌面裂头蚴病、中枢神经系统裂头蚴病、内脏裂头蚴病5类。眼裂头蚴病是最常见的类型,脑裂头蚴病较少见,但最严重[9]。2015年5月,本院收治1例脑部感染曼氏裂头蚴患儿,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住院19 d后患儿病情好转出院。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患儿,女,10岁,因“头痛伴四肢酸痛20余天”于2015年5月8日入院。患儿否认既往有癫痫发作史,否认嗜食未煮熟的猪肉或生食青蛙等两栖动物,否认用青蛙肉贴敷伤口等习惯,但患儿小时候喜欢捉青蛙玩耍。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痛伴四肢酸痛,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等,当地儿童医院住院治疗,颅脑磁共振平扫示:双侧大脑半球、右侧基底节、大脑脚、脑干右侧部分异常信号;增强扫描显示脑膜增强,颅内多发增强病灶,其中位于右额底部的较大。寄生虫抗体检查曼氏裂头蚴循环抗体阳性,曼氏裂头蚴阳性;血清抗体检查:囊虫抗体阳性,肿瘤标记物阴性。实验室报告:谷氨酸氨基转移酶53 U/L、α-L-岩藻糖苷酶46 U/L、总胆固醇6.2 mmol/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4.10×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19.4%、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0.4%。为求进一步治疗入住本院。完善相关检查后于5月12日在全麻下行开颅囊虫切除术,取出一条长约16 cm的活性曼氏裂头蚴成虫,术后诊断为右额曼氏裂头蚴感染。手术中快速冰冻报告示:(右额叶)见脑组织伴少量胶质细胞增生。病理报告示:右额叶见寄生虫虫体,符合曼氏裂头蚴。术后予抗感染、止血、抗癫痫、降颅压、护胃及抗寄生虫治疗。5月14日起患儿体温升高,波动于38.6~39.7℃,持续7 d,予对症处理。5月18日行腰大池置管术,引流液为无色澄清脑脊液,更改抗生素,5月20日起体温正常。5月22日予拔管,拔管前3 d体温波动于37.2~37.8℃,脑脊液检验结果正常。血实验室检验:谷氨酸氨基转移酶15 U/L,白蛋白32.8 g/L,白蛋白/球蛋白1.30,LDL-胆固醇3.78 mmol/L,白细胞计数4.8×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1.7%,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8×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46.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5.7%。5月27日患儿康复出院。
2.1 高热的护理
2.1.1 体温监测及降温护理术后吸收热是指无菌手术后体温在38℃以内的轻度发热,一般3 d内退热,否则应考虑其他原因导致发热。本例患儿术后开始出现高热,每天体温超过38.5℃,最高达到39.7℃,持续7 d,降温处理后体温波动在36.9~37.9℃,热型表现为驰张热。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基本正常范围,且患儿血细菌药敏培养显示未见一般细菌及真菌生长。患儿术后第1天即开始服用驱虫药,因服用驱虫药物后,虫体崩解,释放出大量炎性物质,可以导致发热、头痛、荨麻疹等,因此考虑患儿为无菌性发热,与虫体死亡释放炎性物质有关。持续高热可增加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代谢,予采取积极降温措施。本例患儿采用物理降温结合药物降温方式。物理降温:控制室温,减少盖被,协助多饮水;冰软敷,注意皮肤颜色,防止局部冻伤。药物降温:予消炎痛栓0.03 g塞肛、复方氨林巴比妥1 ml肌内注射、(儿童)布洛芬口服液10 ml口服。患儿在退热过程中大量出汗,予加强皮肤护理,及时擦干汗液并更换衣裤以防感冒,注意保暖。每4 h测量体温1次,高热给予降温后30 min复测,效果明显。患儿高热同时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容易引起口腔炎或口腔黏膜溃疡,每天2次定时予口腔护理,保持患儿口腔清洁,患儿未发生口腔溃疡及口腔炎。
2.1.2 腰大池置管的护理经过各种降温措施,结合抗生素的应用,患儿高热状态未见明显好转。经医生讨论决定予患儿留置腰大池置管,置换新鲜脑脊液,以便改善患儿体温。腰大池置管的导管较一般导管细,且患儿为10岁儿童,其配合程度不及成人,因此首先保证患儿能重视导管,保护管道。护士向患儿及家长解释腰大池置管的目的及重要性,以期取得患儿和家长的配合。术后第7天成功留置腰大池置管。医生用1号线在置管处缝1针,用两张9 cm×25 cm的敷贴T字型固定,余出的管道用红色3M医用胶带固定,在接口处用纱布保护。患儿使用腰带,腰带里垫一块干毛巾保护。嘱患儿绝对卧床但可以左右翻身,不可剧烈转动体位,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脱落;在搬动或者转运患儿时注意夹闭引流管并妥善放置,防止非计划拔管及脑脊液逆流。密切观察引流量、颜色和性状,严格控制引流的速度,避免引流过量,积极消除引起颅内压变化的因素,如控制患儿咳嗽、保持大便通畅等,防止继发枕骨大孔疝、颅内出血、低颅压及气颅等并发症。本例患儿腰大池引流液为无色澄清液体,未见絮状物,每天引流量为200~300 ml,控制在理想范围内;留取脑脊液常规生化及三大染色和培养及药敏送检,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术后第11天患儿体温正常,拔除腰大池置管,拔管后创口敷料清洁干燥,未有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在正常参考值范围。
2.2 病情观察颅内额叶功能主要包括记忆、判断、分析、思考、操作,对人的思维活动与行为表现有十分突出的作用,并可致精神症状。颅内寄生虫病患者所表现出的各种临床症状中癫痫所占的比例最大,为48.86%[10]。癫痫发作形式多样,且与寄生虫在颅内寄生部位有关。常规脑部术后脑细胞有水肿高峰期,因此加强观察患儿是否有癫痫发生,注意观察患儿意识状态、瞳孔大小、肢体运动及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观察是否有脑疝及精神症状发生。本例患儿的蚴虫感染病灶在右额部,术前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的情况,头痛伴四肢酸痛,但未见癫痫症状,术后应用地塞米松和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高颅压防治脑水肿,丙戊酸钠抗癫痫治疗,患儿住院期间未发生癫痫及脑疝等并发症,未有明显精神症状。
2.3 药物治疗及护理吡喹酮是治疗寄生虫最常用的药物,为广谱抗吸虫和绦虫药物,口服本药在胃肠道吸收迅速完全,且能通过血脑屏障。本例患儿未发现有囊虫密集分布,且术后头痛症状较前减轻,采用常用剂量的疗法[11]:30 mg/(kg·d)× 12 d,间隔2~3个月根据患儿的感染程度及本次治疗中的杀虫反应情况,酌情给予30 mg/(kg·d)× 12 d或50 mg/(kg·d)×12 d,自体感染者需服用3个疗程。服用吡喹酮片由于虫体被杀死后释放出大量的抗原物质,可引起发热、嗜酸粒细胞增多、皮疹等,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本例患儿服用吡喹酮片后第2天出现高热,通过腰大池置管置换脑脊液,实施各种降温措施对症治疗,治疗效果明显。吡喹酮常见的副作用有头昏、头痛、恶心、腹痛、腹泻、乏力、四肢酸痛等,一般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不影响治疗,不需处理,少数病例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心电图显示T波改变和期前收缩,偶见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本例患儿服用药物后主诉有头晕及头痛的症状,加强心理护理,未使用特殊药物治疗。
2.4 心理护理由于本例患儿为学龄儿童,又对此类寄生虫病缺乏相关知识,一度出现紧张、焦虑,担心失去新近掌握的各种知识和本领,会落后于别人,恐惧自己会变成残疾或死亡,患儿为女生,怕羞,对体格检查不能很好配合。护士向患儿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帮助患儿克服各种不良情绪的影响,并向患儿宣教精神因素在疾病恢复过程中的重要性,增强其治愈疾病的信心,指导遵守医嘱,坚持治疗,顺利完成抗寄生虫治疗全过程。护士在各种操作前向患儿说明操作的目的、步骤及在操作中可能产生的不适,这样既可消除顾虑,又能取得患儿的合作。关心体贴患儿,经常和患儿谈心,鼓励患儿看书,允许同伴、同学来医院探视,交流学习进展情况,一起做作业、绘画,把患儿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患儿是未成年人,需要监护人的教导和保护,这时家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向家长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使患儿家长了解患儿对疾病和住院的反应,给予良好的心理支持。
2.5 健康宣教
2.5.1 曼氏裂头蚴知识宣教曼氏裂头蚴的成虫寄生在猫、狗的肠道中,另外还有虎、豹、狐狸,偶寄生于人的肠道。虫卵随粪便排出,并在水中孵出幼虫,幼虫被第一宿主剑水蚤吃后,便继续发育成原尾蚴,原尾蚴寄生在第二宿主青蛙体内,蛇、鸟类和猪等多种脊柱动物可作为转续宿主、终宿主。人可作为此虫的第二宿主、转续宿主或终宿主。曼氏裂头蚴病主要是食物传播,不卫生的“吃法”是传播裂头蚴病的主要方式,用生蛙肉或蛇肉局部贴敷伤口或患处可获感染,食入含有裂头蚴的生或未熟的蛙肉、蛇肉、鸡肉、猪肉等可获感染,误食含有原尾蚴的剑水蚤也可获感染。
2.5.2 加强预防及宣传教育改变不良习惯,不用蛙肉、蛇肉、蛇皮贴敷皮肤、伤口,不生食或半生食蛙、蛇、禽、猪等动物的肉类,不生吞蛇胆,不饮用生水等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嘱患儿生活中养成勤洗手、常洗澡,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具的习惯,尤其饭前便后洗手、外出回家后先洗手,用清洁的流动水和肥皂洗手。饮食做到均衡营养,不挑食,不吃不洁净的垃圾食品及未做熟的全生或半生食品,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
脑部感染曼氏裂头蚴的病例在临床上相对比较少,总结本例患儿的治疗和护理经验,对以后更好的治疗曼氏裂头蚴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该例患儿有蛙类接触史是其患病的主要原因,入院后手术取出曼氏裂头蚴是关键,患儿术后服用驱虫药,虫体崩解释放出大量炎性物质导致发热,放置腰大池置管置换新鲜脑脊液以改善患儿体温,护士做好发热护理,做好腰大池置管的观察和护理,同时加强患儿的病情观察、用药护理,重视对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疏导,并积极予曼氏裂头蚴的知识宣教和预防曼氏裂头蚴感染的健康指导。
[1]陈兴保,吴观陵,孙新,等.现代寄生虫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715.
[2]Fan KJ,Pezeshkpour GH.Cerebral sparganosis[J].Neurology,1986,36(9):1249-1251.
[3]Hong D,Xie H,Zhu M,et a1.Cerebral sparganosis in mainland Chinese patients[J].J Clin Neurosci,2013,20(11):1514-1519.
[4]蔺西萌,刘长军,颜秋叶,等.生食蝌蚪感染曼氏裂头蚴发病的发现与调查[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8,24(12):1173-1175.
[5]蔺西萌,刘长军,张红卫,等.曼氏裂头蚴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实验[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0,28(2):133-134.
[6]裘明华,裘明德.人裂头蚴病和无头蚴病:II.病理学、临床、流行病学及控制的过去和现在[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9,27(3):251-260.
[7]王仁辉,胡甲丰,柳建发.曼氏裂头蚴病研究进展[J].地方病报,2005,20(2):83,101.
[8]陈红,王开功,许乐仁.裂头蚴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公共卫生学意义[J].吉林医学,2010,31(4):515-517.
[9]谢慧群,龙勇,徐芸,等.脑曼氏裂头蚴病患者42例的临床、影像与病理特点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108-113.
[10]刘岷,陈嘉峰,何振艳,等.神经系统囊虫病的临床特点[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25(4):478-480.
[11]吴致远,刘玉光.临床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78-479.
R473.6
B
1671-9875(2017)02-0186-03
王蓥(1986-),女,本科,主管护师.
2016-09-08
10.3969/j.issn.1671-9875.2017.0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