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洪水神话中的治水母题差异及其文化成因

2017-02-24 02:40程江潭黄万武杨佑文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诺亚方舟母题神话

程江潭, 黄万武, 杨佑文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中西洪水神话中的治水母题差异及其文化成因

程江潭, 黄万武, 杨佑文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利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旨在探讨中西洪水神话中的治水母题差异,从宇宙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三方面揭示其差异背后的文化成因。大禹治水,疏河引流,突出一个“疏”字;诺亚方舟,以渡避灾,彰显一个“渡”字。疏渡之别,皆因文化之异。

神话; 母题; 疏; 渡; 文化

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是中西方最具代表性的洪水神话。古今中外都有学者对洪水神话从文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哲学、以及历史学等角度进行研究[1]24。西方较具代表性的是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他认为国外关于洪水神话的研究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有关《圣经》诺亚方舟神话的分析;二是有关世界各地洪水神话的调查;三是有关洪水故事的对比研究;四是洪水神话在地质学和神学中引发的热议。[2]国内较具代表性的是陈建宪通过考察洪水神话在国外的发现经过,以及不同地区洪水神话故事圈的基本内容与特点,发现了这些神话与中国的洪水神话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3]6-8杜涛从洪水神话的传播环境、传播过程以及传播结果三个方面对中西洪水神话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得出了“诺亚方舟神话是宗教传播,而大禹治水主要是政治传播”这一结论。[4]162-164但以上研究并未从疏渡这一细节差异入手进行对比分析,也未对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差异展开深入探讨。在下文中,我们首先对中西洪水神话中的治水母题(Motif)进行对比分析。

1 母题差异

斯蒂·汤普森(Stith Thompson)认为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保留在传统中的成分。因此,它必须具备某种动人且不同寻常的力量。绝大多数母题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单一的事件,第二类是故事中的角色,第三类是故事情节的某种背景。[5]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将治水视为母题。陈建宪也对母题、主题、意象以及原型进行了详细的区分,他认为母题具有独立性、传承性以及普同性特点。[3]8-13汤普森在其著作《民间文学母题索引》中提到了乘船逃生这一治水母题。[5]国内由杨利慧和张成福共同编撰的《中国神话母题索引》也提到了洪水为灾,文化英雄及其协助者想方设法治理水患这一治水母题。[8]由此可见,将治水视为母题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

在中西方人们对洪水的反应存在着差异性。西方洪水神话中一条明显的主线是受到神助的个体逃生,或借助大船,或借助方舟,总之是能够漂浮于洪水之上的某个容器。中美洲惠乔尔人用树造箱,加拿大的印第安人联舟成排,印度神话以葫为舟,但大多数神话里都是用船作为逃生工具。突出一个“渡”字。[1]24《圣经·创世纪》有这样的描述:“耶和华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都从地上除灭,……你要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分一间一间地造,里外抹上松香。”[9]对于大禹治水神话也不乏史料记载。“禹治水时,神龟自洛出,负文而列于背,赤文朱字,其数皆九,禹因而第之以为九畴。”(《文献通考》卷三一四)“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楚辞·天问》)“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拾遗记》卷二)“昔禹治洪水,破山以通河,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水经注 ·河水 》)总的来说,大禹治水,以疏通河道为主,突出一个“疏”字。而且他被赋予了神的力量,人神一体,这一点也与西方治水母题存在较大差异。

2 文化成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西方洪水神话中治水母题突出一个“渡”字,而中国洪水神话中治水母题突出一个“疏”字。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些文化因素主要有:宇宙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

2.1 疏与渡的宇宙观

就宇宙观而言,西方文化呈线性,强调二元的并存与对立: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均一分为二,界线分明;中国文化呈环性,注重二元的依存和统一: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均合而为一,环抱涵容。[10]68西方洪水神话中治水母题的“渡”恰好体现了呈线性的西方文化,而中国洪水神话中治水母题的“疏”正好体现了呈环性的中国文化。诺亚方舟神话中凡神二分,上帝是万物的主宰,掌控着万物的存亡,体现了神本主义。诺亚受上帝的指示用歌斐木打造方舟,以渡洪灾。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西方文化重视人对外物的征服和改造,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造船渡过洪灾,与其说是人对自然的妥协,不如说是人对自然的征服,体现了人们对于对立着的自然界进行大胆探索的精神。西方谚语“上帝创造一切,人改造一切”也体现了凡神二分和积极进取的特点。大禹治水神话中大禹被赋予了神的力量,移山劈石,疏河开渠,好似神仙下凡。强调神凡合一,体现了人本主义。大禹疏通河道,与其说是战胜了洪水,征服了自然,不如说是人对自然的妥协。中国文化注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疏”字正好体现了这一点。

2.2 疏与渡的价值观

价值观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标准,是人们在评价某一行为或对某一事物做出选择时所表现出的取向原则,因而也是社会成员所追求理想和目标的深刻反映。就价值观而言,西方文化的线性表现为直线的单点独进,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利益的追求以及个人目标的实现。中国文化的环性表现为圆环的整体向心,注重集体目标的统率、集体利益的维护和集体关系的和谐。[9]69西方是典型的海洋文明,注重商贸。而经商主要通过海上贸易来进行,人们经常出海远行,所以与亲属的关系较为疏远,更不用说与社会群体保持紧密联系。诺亚方舟神话中诺亚渡的是自己,而非群体中其他人。在国人看来,他们的行为是自私的,必会受到舆论的谴责,道义的审判。但是在西方看来,诺亚的行为无可厚非,他有权保持沉默,独自逃生。这与他们所强调的实现个人目标以及追求个人利益不谋而合。中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人们劳作时免不了互帮互助,因此与亲属以及群体的联系紧密,注重裙带关系。大禹治水,疏的不是个人的河道,而是全天下人的河道。他维护的不是个人的利益而是集体的利益。中国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言。修身是手段,为的是家国、天下的太平。这正好印证了中国文化注重群体关系和谐以及群体利益的维护。

2.3 疏与渡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沟通语言与文化的桥梁。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表现为文化差异。从文化和地理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西方和东方两大区域,西方古代以希腊、罗马为代表,近现代以西欧和北美为代表,东方以中国为代表。东方和西方隶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阵营,因而形成两大类型的思维方式。[11]40-41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意识形态、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东西方的思维方式总体上来说具有不同特征。疏渡之别正好映射了东西方思维方式之异,而东西方思维方式之异也为疏渡之别提供了论据。

2.3.1整体性与分析性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使先民们意识到唯有风调雨顺才能秋收有望,生存得益于自然的恩赐,进而从男女关系、日月交替等现象悟出“阴阳交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整体性思维把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分析性思维明确区分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并把两者分离、对立起来,深入研究这个所谓的二元世界。西方思维的逻辑性注重从事物的本质出发来把握现象,究其原因,是思维对事物整体加以分析的结果。[11]42-43大禹治水,疏正是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角度出发来把握事物。疏不同于堵,疏乃顺势而为,并非刻意为之。河流好比一个巨大的网络系统,唯有让各支路畅通无阻,才能使整个系统运行正常。诺亚方舟,渡正是从事物的本质来把握现象。洪水降临,万物尽毁,唯有木质材料方能浮于水上。人虽不能驾驭洪水,但可假以于物,浮于水上,以渡洪灾。

2.3.2后馈性与前瞻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后馈性特征是由封建社会的一体化政治结构和“大一统”思想促成的。尽管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和长期封建闭锁的社会环境,导致中国人的思维视野囿于本土之内,但中国圣贤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推演未来。西方智者对自然万物富于好奇与想象,不断探究事物的本质规律,对未来的发展善于提出预测,进而运用预见、理性和科学信念,面向现实和未来,不断提出理论假设,不断开拓创新。因而思维方式具有前瞻性特点。[11]46大禹治水之前,其父鲧采用堵的方式治理洪水,非但不见成效,反而使得水灾更为严重。大禹吸取其父的教训,采用疏的方式治理洪水,才将灾情控制。疏是对堵的经验总结,因而具有后馈性特点。诺亚方舟神话中,灭世洪水降临前,诺亚就已知洪水将至。于是造方舟以渡洪灾。渡似乎是由此岸出发抵达彼岸,灭世洪水摧毁了旧世界,同时又复现了一个新世界,渡也从旧世界出发开往新世界。渡具有前瞻性特点。

2.3.3内向性与外向性中国古代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长期的封建闭锁以及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致使人们与外界缺乏联系,推崇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重视历史文化传统,不易接受新事物。内向性思维导致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西方大多数国家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故而航海、工商业发达。思维的对象倾向于外界,重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寻求外界对人自身最有价值的东西,为己所用,较易接受新事物,整个思维方式是外向性的。外向性思维使西方人富于全球观念和宇宙意识,以四海为家,弃旧迎新,崇尚竞争,爱好冒险进取。[11]47大禹治水,疏通河道,为的是保护家园。疏并未鼓励人们离开故土,寻找新的住所,而是维持原有的状况。疏体现了内向性特点。诺亚方舟的“渡”激励人们弃旧迎新,征服自然,探寻未知世界,找寻新的乐土。渡体现了外向性特点。

3 结束语

神话不会凭空产生,它的出现必然会有潜在的文化理据。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洪水神话中治水母题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成因,我们发现中西治水母题的一疏一渡,虽仅有一字之差,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宇宙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三方面挖掘了疏与渡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当然,以上对于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是相对的,并非绝对的。识解的角度不一,所得结论可能会有所差别。但可以肯定的是,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对中西文化差异性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1] 黄文英. 中外洪水神话的母题及变异[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9):24.

[2] Alan D. The Flood Myth [M].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3] 陈建宪. 洪水神话: 神话学皇冠上的明珠[J]. 长江大学学报,2006.29(2):6-13.

[4] 杜涛. 灾害与文明: 中西洪水神话传播比较[J]. 前沿, 2012.16:162-164.

[5] Thompson, S. The Folk Tale [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991.

[6] 陈建宪. 比较神话学的母题概念[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39(1): 42-43.

[7] Thompson, S. Motif-Index of Folk-Literature [M].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rev. 1958.

[8] 杨利慧 张成福. 中国神话母题索引[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

[9] Coogan M D, Brettler M Z, Newsom C A, et al. The new Oxford annotated Bible : with the Apocryphal/Deuterocanonical books : 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0] 左飚. 环性与线性: 中西文化特性比较[J]. 文学研究与评论,2001(12):68-72.

[11] 连淑能. 论中西思维方式[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40-47.

DifferencesofFloodControlMotifbetweenChineseandWesternFloodMythsandTheirCulturalCauses

CHANG Jiangtan, HUANG Wangwu, YANG Youwe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China)

The various ethnic cultures in the world originated from mythology, meanwhile the national myths are also influenced by their own cultures. Although there are flood myths in both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there are remarkable differences in the motif of flood control. King Yu combating flood, emphasizes "dredging"; Noah's ark highlights "ferrying".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veal the cultural causes of the differences in flood control motif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lood myths from cosmology, values and modes of thinking.

myth; motif; dredging; ferrying; culture

2017-07-05

肖莉(1972-), 女,湖北黄陂人,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教学,教学法

周金声(1957-),湖北枝江人,湖北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国学文化, 汉语国际教育

1003-4684(2017)06-0091-03

H0-05

: A

[责任编校:张岩芳]

猜你喜欢
诺亚方舟母题神话
论巴尔虎史诗中的提亲母题
诺亚方舟
爱情神话
《诺亚方舟漂流记2》4·8开画
图案于社会之中——再析上古时代的“兽面”母题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
“神话”再现
浅析《西游记》的两大母题及其象征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