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洺
(曼哈顿音乐学院, 美国 纽约 10027)
论《人间词话》中“人生三境界”的禅学意味
赵 洺
(曼哈顿音乐学院, 美国 纽约 1002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著名的“人生三境界”说。对其意蕴,人们往往只是从其字面词义来解释,认为此三境乃通向成功之必由途径,忽视其所蕴含的佛学禅理。因此,通过运用禅学思想来对“人生三境界”进行阐释,挖掘其中蕴含丰富的禅学意味,更能深刻领会国学大师的智慧。“人生三境界”禅学意味主要体现为:“蒙蔽—生发—了悟”的禅思过程,以及“洞见—玄心—深情”的禅学内涵。
《人间词话》; 人生三境界; 禅学意味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可谓是中国文论界的一部经典之作,其最大的贡献是标举并详论“境界说”,在“境界”这一传统文论的核心范畴中注入新的思想内容。[1]如果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那么“隔与不隔说”就是核心中的核心。[2]然“境界”一词,本身就来源于禅宗思想。纵观全书,无论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隔”与“不隔”等审美思想,都具有非常浓厚的禅学意味。而他所提出的“人生三境界”,更是对禅学思想的一种审美性、文论性的阐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一开始,就提出了其著名的“人生三境界”理论: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3]
从解释学视角看,《人间词话》“三境界”,概况为将欲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人生概括为三个境界: 确立高远目标,为目标不懈奋斗,经长期奋斗终于实现[4]。
第一种境界取自于晏殊的《鹊踏枝》,一“凋”、一“独”、一“尽”,写尽了词人的茫然之感:天涯茫茫,长路漫漫,秋风渐起,然而相思浓重,却无从排遣,道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嗟叹之感。王国维借此阐发出人生的第一境界,即入门前茫无头绪,求索无门的疑问和困惑。
第二种境界取自于柳永的《蝶恋花》,本义是指相思成疾,形销骨立,然而却从不后悔,依然选择痴心等待。王国维则取其精神内核,借以进行升华,从而阐发出第二种境界,即在叩门时以苦作舟,以勤为径,上下求索时的孤独与执着。
第三种境界取自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原诗赞美一个女子在繁华的街市,并不是和热闹的人群一样随波逐流,而是在烟花深处、落寞成影的灯火背后静静地守候。而王国维也同样地只是取其字义,经过艰辛的探索后,一刹那,就看到了那心中所向往的风景,由此阐发出人生的第三种境界,即工夫到处,灵犀一点,参透真谛,已入门中的喜悦与释然。
由此观之,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与禅宗所讲的“入门说”暗合。禅宗所讲的“入门”,是入法门,即修行者入道的门径。五祖慧能在《坛经》中依传统佛教,曾发四弘大愿,其一就是“法门无边誓愿学”,阐发了参禅如佛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学”,笔者所理解的“誓愿学”并非只是学习佛家经典,而更多的是一种“体悟”,即一种直观化的感悟过程。五祖慧能说:“众生自有本觉性,须各于自身自性自度”,强调的是一种顿渐之悟。禅宗所言,认识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成为信渐的“闻解”,它是一种渐进的过程;而另一种是顿悟,在刹那间完成认识的过程[5]86。而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说”则是禅宗这两种认识过程的综合,既有“信渐”过程中量的积累,又有“顿悟”刹那间质的飞跃。简言之,其过程可以概述为“寻门—叩门—入门”这样的一种公式,其中“寻门—叩门”阶段,笔者认为主要体现一种信渐的“闻见”,而“叩门—入门”的过程,则明显蕴藉了“顿悟”的禅理。
佛教将众生所居住的世界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代表着不同的人生境界和思想层次,而王国维“人生三境界说”也与之有颇多相似之处。所谓“欲界”是指物质与欲望并存的世界,也就是人们所生活的世俗世界。王国维的第一境界中,人是处于徘徊状态的,而这种徘徊源于内心的茫然,无所适从,因为面临着太多的选择,也就有着太多的欲望。先秦思想家杨朱面临着一个三岔路口,徘徊不前,于是放声大哭,因为他不知道要选择走那条路,所谓“杨朱泣岐路”,也正是说明了一种选择的痛苦。《楞伽经》倡八风吹不动,“八风”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它们能在众生性海中吹起种种烦恼的波浪,可这些也都是人在俗世中非要经历的种种感情。此时人是极自由,也是极不自由的。
而“色界”是指物质但无欲望的世界,笔者所理解的就是“大千世界”。禅宗所言的“色”很大程度上是指“相”,就是那些能够看见或不能看见的现象,而这些都是人的虚妄所产生的幻觉,空才是事物的本质。是故禅宗常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但在这里“色”则是指物质的阻碍。在“色界”中,人是没有欲望的束缚的,但仍然受到物质的障碍,而这种质碍在王国维的第二境界中就像是那个“法门”,亦如灯火阑珊的繁芜迷乱。因为经过了第一境界的徘徊、茫然,人寻求到了精神的出路,找到了探索的目标,但是却不得入其法门,而这种质碍也可以说是一种蓄势的过程,是精神的升华所要必然面对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也与禅宗“主空”的自然观和“看空”的人生观相契合,因为在情感方面,禅宗所倡导的是用空观去除一切世俗的妄念,即烦恼、惑。当然,这种情感在某种程度上与庄子无情论所要去除的种种情感有相似之处,但其结果却不再是庄子式的逍遥,而是一种“法喜禅悦”,是涅槃,一种“解脱烦恼后的澄明感、清净心”[5]128。在“叩门”的过程中,需要有着内心的坚守与忍耐,但惟有一份澄明清净的心,才能觅得真谛,入其法门,行得般若。
“无色界”则是指超越物质的精神世界,也是一种最上的境界,同时也是修行所要达到的至臻境界。这一境界是与“色界”相对应的,却又与“色界”有着本质上的巨大区别,因为“色界”仍然属于物质世界的范畴,而“无色界”则是纯粹意义上的精神范畴。只有经过了“欲界”的洗礼、“色界”的探索,方能达到“无色界”的圆纯。这种精神世界就如同那“灯火阑珊处”的伊人,经过了人群的流动,烟火的迷乱纷扰,却依然等待着你去寻觅,去发现,其过程也就正如王国维所描述的“古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所要经历的过程,不同的禅宗修性修心,而静安修身修情。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顿悟”。禅宗言“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王国维的境界的升华也同样需要有着玄心和顿悟,可见“顿悟”是实现思想突变和飞跃的重要动因。
由此观之,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与禅宗的“众生三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通之处。
由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笔者很自然的想到了禅宗里一个著名的公案:“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五灯会元》卷十七)
此语出自青原惟信禅师对于自然山水辗转变化的三个看法。
第一步,在还未参禅时,所见所闻皆为物之本身,是一种与观者相分离的客观认知对象,我们所处的环境还是最初的红尘世界中,所见的也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是谓之“本原”,而观者也是“原我”,由此而以童真的眼光来看万物,也就固执地认定自己所见所闻都是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我们所见的规则既定的运转,并将其视为典范,而一旦这种典范被质疑,被打破,又会陷入茫然无措的烦恼中,无法获得精神的解脱。这种状态既无定,也无慧,也就难以生般若。在王国维所阐释的人生第一境界中,也同样伴随着寻觅无路,欲入却难的艰难求索的茫然心理,但这种心理也是人生之初最正常不过的心理过程,一切都貌似真实,然而哪个才是我真正要寻求的真实之境,法门真谛呢?此境界之人,实际上处在一种“蔽”的状态中,运用“色法”,即人的感官来直观地反映对象,缺少“心法”的“受、想、行、识”,终究难入真境。
第二步,参禅后,主体开始破除对象,不再以认知而是以悟道的角度去看山水,于是山水的意象就渐渐从客观时空孤离出来而趋向观者的心境,不再是原先看到的山水。可以说这一阶段是由“自我”的取相迷执转向“无我”的贯彻初透。摆脱了原始混沌,而生发出“空”的心境,人空、我空、无我两空、佛法皆空。正是这种绝对的否定,使人达到一种虚空之境,无俗世之眼的纷乱迷绕,禅宗言“真般若者,清净如虚空”,就万象而论,般若是无相之实相,万象皆由心造。由实入虚、由情入空,可谓是禅宗美学之飞跃。在王国维的第二境界中,也同样是摆脱了外物之纷扰,求得真境之法门,不同的是,王氏的此境界中,并没有真正入其境界,而是找到了门径,看到了真境,却无法与之融为一体,还只是叩门的过程,依然处于“待”的状态中,未得其精要,仍有待进行升华。所以,笔者以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有点像王国维的第三种境界,即真正已经超脱外物,无所凭借的性空之境。但王国维的第三境界是已经完全参透真谛、入其法门的释然,而青原惟信禅师所言仅是观物之第二境界。
故第三步,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仿佛是向第一步的回归。此时才可说是主体的觉悟真正的完成,“得个休歇处”,山水被彻底地孤离与时空背景,认知的分析性视角已经不复存在,然而山水的视觉表象依然如故,只是已经转化为悟者“休歇处”的物证。正如禅宗所云“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这个完全孤离于具体时空背景的个体化山水化的山水其实只是观者参悟的心相,回归到了本来清净的如来禅境。由是,《五灯会元》云:“直下摆脱情识,一念不生,证本地风光,见本来面目,然后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6]所以,和王国维的第三境界一样,也包含有一种返真性,而且都是经过了“蒙蔽—生发—了悟”的禅思过程,只是这种回归原始的状态已经带有澄澈的顿悟,是经过了艰难寻求后的清净。
禅家常说有三种境界:第一境“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喻示自然茫茫寻禅不得,举目所见无非客观对象;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虽然佛尚未寻到,但“水流花开”则喻示了对我执、法执已经有所破除的消息,“水流花开”也是一种无欲非人的声色之境,水正流,花正开,非静心谛视无以观,观者正可以藉此境以悟心;第三境“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喻示时空被勘破,禅者于刹那间顿悟。
此三境者,可谓是对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经典佛家阐释。“落叶漫山空,何处寻行迹”,使人很自然地想到了贾岛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想寻却无处可寻,无路可寻,无法可寻,也像极了王国维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境界中所表现的茫茫迷惑之感,一种求索无门的痛苦,此境界乃凡人之境,亦多苦恼、迷惑,有着挣扎的无力感;“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则顿显空明之境,此时依然寻而无果,但已经能够以心悟之,而少尘世纷扰,佛家认为诸种烦恼的根源是一种“无明”的状态。无明,是人生的根本烦恼,喻指没有智慧和光明的状态,它没有方向,是缠绕人的一团混沌的愚智。所以,此境界中,“空山无人”后并没有遗憾和懊恼,而是能够静观“水流花开”的妙趣,是可谓心以见佛也,虽然内心的追寻没改变,但追寻的心境已然不同。王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境界,流露的也正是一种上下求索的坚守,但既有坚守,亦说明摆脱了起初的茫然之境,而升华为一种入门之境,不再是一种“无明”状态;“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宛然有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通达,切合禅宗的顿悟之境,所谓“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则般若生”,往往也正是一瞬间的了悟从而实现情感的升华,“无我”与“有我”、“隔”与“不隔”、均由悟生,诚如静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言之境界,寻寻觅觅,原来“她”就在那里静静地等待,只看你有无慧眼,有无悟性。
冯友兰先生在谈到“魏晋风度”时提出了“玄心、洞见、深情和妙赏”[7],魏晋推崇玄学,同样也深谙禅宗,所以蕴育的不仅是一种风流,更是一种禅心。“玄心”指一种超越感,“洞见”指不凭借推理,全凭直觉去感知,“深情”是指有情而无我,情与万物共生,情我共存。所以,笔者以为用“洞见、玄心、深情”来概括禅家的“众生三境界”与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也未尝不可,因为他们都体现出一种浓郁的禅趣,令人着迷。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深受康德和叔本华美学思想的影响,学界也普遍从他《人间词话》中著名的“无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境界说”来推论是“叔本华美学的词学阐释”,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人间词话》也带有的中国禅宗思想的意味,其中“人生三境界”尤为典型,是故借此禅学思想来阐发对于王国维“三境界”说的理解,主要体现为:“蒙蔽—生发—了悟”的禅思过程,“洞见—玄心—深情”的禅学内涵。
[1] 李建中.中国古代文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09.
[2] 罗钢.“被发明的传统”——《人间词话》是如何成为国学经典的[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4(3):81-90.
[3] 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3-28.
[4] 程玲.从解释学视角看《人间词话》的“三境界”说[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6):139-142.
[5] 张节末. 禅宗美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86.
[6] 陈兵. 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M].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245.
[7] 冯友兰. 三松堂文集[M]. 郑州:河南出版社,2000:425.
OntheZenMeaningof“ThreeLifeRealms”in“RenJianCiHua”
ZHAO Ming
(ZHAOMing,ManhattanSchoolofMusic,Newyork10027,USA)
Wang Guowei put forward the famous “Three Life Realms” in “Ren Jian Ci Hua”. However, people often only explain it from their literal meaning and believe that “Three Life Realms” are the only way to success, but ignore the implied Zen Meaning. Therefore, the paper explains “Three Life Realms” through the use of Zen, mining rich Zen Meaning of “Three Life Realms”. The Zen Meaning of “Three Life Realms”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Zen process of “blindfold-germination - awareness”, and Zen connotation of “insight-metaphysical-affection”.
Ren Jian Ci Hua; Three Life Realms; Zen Meaning
1003-4684(2017)06-0079-04
I206
: A
[责任编校:张众]
2017-09-25
赵 洺(1994-), 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为文学, 钢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