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政治理论课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研究

2017-02-23 06:14岩,梁
关键词:专题研讨研讨理论课

黄 岩,梁 皓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8)

研究生政治理论课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研究

黄 岩,梁 皓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8)

专题研讨式教学,是为改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改革内容涉及到教师组成、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四个环节,它强调以专题问题为导向,以研讨为主要授课方法,让学生感受不同老师的熏陶与教化。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专题研讨式教学不仅契合了研究生课程教学目标及自身探索性学习的需要,而且有助于促进专家型教师的形成。在具体操作时,一定要防止专题内容偏离教学目标、讨论趋于娱乐化肤浅化、总体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等现象的出现。

专题研讨式;研究生;政治理论课

2010年,教育部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明确提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强调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注重师生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建设原则。深入领会教育部文件精神,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计划中异常重要的一环。

一、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研讨式教学,“是指依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思想联系和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整合,形成既先后连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围绕着专题确定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1]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创新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其改革内容包括教师组成、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四个环节,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环节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最大限度发挥整体效应。

第一,授课教师组成的改革。现有教学体系中,一门课程通常由一位老师在一个学期内“打通关”,从头至尾讲到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为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外交等方方面面,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必须对每一方面内容均有所涉猎。在教学过程中,这种“万金油”式的无所不知,实际上只能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不可避免会导致讲授肤浅化。专题研讨式教学则对这种“打通关”式的教学模式进行颠覆性的创新探索,在组建高水平强大教学团队的基础上,采取教学团队统一专题、分工讲授,由学有专长的学者实施专题教学,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选择1-2个专题作为自己的主备专题,精心备课后,在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之间轮流授课。这样既能让教师最大限度地备好自己最感兴趣或研究最深入的专题,确保教学与科研的相得益彰,又能让学生享受到来自不同老师旁征博引的知识盛宴,接受更加精深独到的学术滋养。

第二,授课内容的改革。从现有教学大纲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很多内容与本科阶段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复。如果教师完全按照教学大纲讲课,过多地强调授课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必然导致问题难以讲深讲透,这不仅无法满足学生求知求新的欲望,甚至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课程设置的反感。专题研讨式教学则根据研究生自学能力较强的特点,打破现有大纲章、节、目的限制规定,将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本科阶段业已学习过的简单内容,交由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以及学生思想实际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分析上,以问题导向来设计专题。比如,设置“中国为什么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中国反腐为什么不能看成是权力斗争?”“中国为什么要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大学生如何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专题,这些专题内容,既契合教学大纲的精神,又是当前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难点”问题,也是有着强烈时代感的“热点”话题。对这些问题及时、富有说服力的解答,必将能引起研究生们的浓厚兴趣,帮助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理性看待社会现象。

第三,授课方式的改革。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不再以传统讲授方法为主,而是在教师系统讲清专题基本原理、历史脉络和未来发展等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生对专题进行研究与讨论的环节。一方面,在讲授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就专题内容提出问题,或者教师在备课时主动设置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讨论,既要让学生清楚“是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怎么办”;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4-6人小组为单位,对专题内容进行集体探究与讨论。为了让小组讨论真正有成效,专题内容一定要提前告诉学生,并明确专题讨论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课后分组去搜集相关材料,各小组围绕专题内容拟订好讨论题目,上课时再各自派出代表进行辩论,相互启发、共同提高。这种授课方式既改变了传统教学“满堂灌”现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又能够将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第四,考核方式的改革。传统课程考核主要以开(闭)卷的笔试形式为主,期末考试“一锤定音”决定学业成绩,学生只需在考试前甚至考试时翻翻书,基本就能顺利通过。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则注重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增加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学生的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堂考勤、作业完成和课堂讨论(回答问题、主题演讲、主题辩论)等组成。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平时成绩尤其要加大课堂讨论环节所占比重,通过评价体系的改革调动学生参与研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认真对待每一次发言的机会。同时,期末考试方式也应进行一定的改革,可以结合平时的专题研讨,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左右的研究论文或调研报告,也可以采用命题试卷方式进行,但要尽量压缩名词解释、填空等客观试题所占的比重,加大出题的灵活度,增加辨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等主观性试题的比重,着重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专题研讨教学模式不仅契合了研究生课程教学目标及自身探索性学习的需要,而且有助于促进专家型教师的形成。

(一)问题导向契合了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不同于一般专业课程的传授知识与技能,而是要坚定他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培育高层次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服务。“自觉地关注问题、回应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重要前提。”[2]没有问题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研究生而言,无疑是没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以研究生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中心,合理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并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因而能够较好地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达到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达到的目的。其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内容多,课时少、任务重”的矛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为例,该课程一般设置2个学分,32个课时,如果按部就班,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把课程讲完就已经很不错了,根本不可能突出课本的重点难点。专题研讨式教学则可以突破章、节、目的限制,突出重点难点,将知识点讲深讲透,让学生能真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精髓。

(二)课堂讨论满足了研究生探索性学习的需要

“研究意味着主动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应用分析和解释的方法,探索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是硕士研究生区别于本科生的一种显著特征。”[3]对于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更应该倡导研究性学习。一方面,通过本科阶段较为系统地学习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硕士研究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有些理论已经接触过多次,如果不能将理论讲深讲透,不仅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甚至会导致他们的反感。其次,硕士研究生自身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均得到一定的发展,能广泛涉猎多方面的知识,自己又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对许多社会现象与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迫切希望在讨论交流中得到老师“及时、合理、精准”的解释。专题研讨式教学对满足研究生探索性学习的需要,则具有天然的优势。第一,学习的自主性。在研讨过程中,只有言之有据才能令人信服,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学生必然会在课前通过阅读书籍文献、网络查询等方式,围绕主题查找各种资料,寻找相关论据,并将其进行整合梳理,这既是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体现,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交流的互动性。专题研讨过程是建立在彼此平等关系之上的,师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围绕专题畅所欲言,在循序渐进的研讨中,学生们能够逐步厘清思想困惑,进一步深化对研讨主题的认识,真正实现课程教学的最佳效果。第三,团队的协作性。协作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必备能力,在专题研讨式教学环节中,小组成员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必然会通过协调分工、民主协商,而彼此互帮互助,这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也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良好友谊。

(三)专题专讲促进了专家型教师的形成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个老师要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方方面面的内容,即使是浮光掠影式备课,也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因而,从时间资源的配置上看,这对于提升教师专业领域的科研能力,非常不利。而专题研讨式教学,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主题,每个老师只要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备课,因而能最好地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促进专家型教师的形成。首先,任课老师能够集中精力,围绕自己所负责的专题搜集材料、深入钻研,并在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中锤炼自己的思维,深化对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思考,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进而提升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其次,关注前沿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专题式研讨教学要求授课教师结合大纲,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研究动态、最新观点、最新成果传达给学生,及时为学生“解惑”答疑,这既有利于教师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也能让教师的科研永葆生机与活力。再次,科学研究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群体劳动,团队能否高效合作,直接影响着科研计划的完成状况。专题研讨式教学,从整个课题的设计、讲授,到后面的考核、评价与总结,都需要教师们的集体智慧。教师们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切磋、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必然会进一步促进整个团队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三、专题研讨式教学改革应注意的问题及应对

专题研讨式教学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也有很强的可行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容易产生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必须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一)专题内容偏离教学目标

专题研讨式教学在内容的设计上,给予教师较大的自由度,这对于调动老师的工作积极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相对较为松散,个别工作责任心薄弱的教师极有可能在专题内容的设计上,只追求热点问题,而忽视教学大纲的指导性“准则”。比如,2016年湖人科比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场常规赛受到很多青年学子的关注,但与教学大纲的内容毫无瓜葛,就不应该为了追求专题的新颖独特,而将其设置为专题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专题中,贪腐分子的淫乱、色诱、情人等有“色”话题,或许能增加专题的“趣味性”,但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意义不大,同样不应该作为研究讨论的重点。

授课教师一定要清醒认识到,专题内容设计的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认知,并提升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课题组老师要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遵循三个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设置专题:一是导向性与学术性相结合,既要考虑专题内容的学术探究性,为研究生们遗留思考和讨论的空间,也要考虑内容的意识形态性,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二是启发性与时政性相结合,既要考虑专题的思想性,能引发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达到启迪人、教育人的目的,也要考虑现实热点性,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让他们愿意参与讨论。三是整体性与专题性相结合,要深入把握教材体系和教学大纲的严密逻辑体系,切实保证专题之间的连贯性,使不同专题之间能相互衔接,切忌顾此失彼,把教材逻辑体系弄得支离破碎。在专题整体内容设计好后,课题组再根据授课团队教师的专长,明确分工,各负其责,确保教学大纲规定目标的实现。

(二)研讨过程流于娱乐化

作为一种开放式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给予每个学生自由表达见解和发挥才能的机会,这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培育批判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确实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授课过程中,如果没有很好把握研讨的精髓,可能会导致讨论的娱乐化肤浅化。这种问题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1.把学生课堂演示等同于研讨。有的老师让学生围绕某一热点问题做个PPT演讲,之后再简单点评几句,研讨就算结束。2.缺乏实际目的的随意讨论。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后,直接让邻座同学以4-6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至于讨论目的是什么,讨论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不去进行合适的引导。这种“研讨”要么形式热闹,教室里一片喧哗,同学们之间有交流但无观点和思想的碰撞,讨论过后“一无所获”;要么学生对如何讨论缺乏思想准备,以消极、倦怠的心情去对待讨论,导致讨论无法有效进行。

为了避免研讨的形式化,教师一定要科学有效地掌控研讨过程。首先,科学设置研讨小组。要在讨论前至少一周,按学号或自愿的形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选定一人担任组长,负责本小组的讨论事宜。其次,提前明确讨论主题与知识原理。教师在给出讨论主题后,要设计一些可能涉及的具体问题,并给予学生至少一周的“缓冲”时间,以便他们在课后梳理出自己的讨论思路。再次,注重研讨过程中的引导和调控。如果学生出现跑题,要及时引导他们围绕主题发言,纠正偏颇;对于个别“话语霸主”,要巧妙中止,尽量给予每个学生发言机会;当出现学生“钻牛角尖”现象时,要指出明确的思维方向。最后,要进行恰当的总结和点评。在总结中,既要对专题的内容、方法、观点进行归纳概括,也要对学生研讨的过程、逻辑思路等进行点评,对学生错误、片面的观点,要认真分析其存在原因,同时保护其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的积极性。

(三)专题授课片面追求阶段性效果

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由不同老师轮流完成,授课老师在规定班级完成自己的专题性教学,其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领略到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但给课程总体教学效果的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首先,目前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是靠教学督导组和学评教两种方式。而教学督导组工作重点在于本科教学,督导作用有限。学评教活动主要是评定某门课程,而并非针对某一个老师的评价,因此,学评教对老师的课堂效果毫无约束力。如果授课老师责任意识淡漠,授课活动则极有可能沦为放羊式的散漫。其次,学生在一次专题结束后,因该专题激起的兴趣并不会自然中止,可能还会产生相应的疑问,需要授课老师进一步解答。但有的老师只负责自己的专题,对另外的专题不大关注,甚至一推了之,从而导致学生心中的疑惑难以得到有效疏导。再次,由于授课老师对学生情况难以深入了解,对学生课堂讨论表现及课后小论文的评价标准也存在较大差异,必然导致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难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

因此,专题性教学一定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该建立相应的制度机制和技术平台,来保证教学总体效果。第一,授课老师应抱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利用和积极搭建课堂网络教学平台、微信群、QQ群等,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第二,学校或学院应通过成立研究生教学督导组,采取听课、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与监督。第三,在对学生讨论给分及小论文批改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授课团队教师之间的交流,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代表共同评分,并围绕一定“基准分”上下波动的方式,以此保证对学生评价的稳定性与连续性。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各专题的教学水平,又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总体教学质量。

[1]荆钰婷,谭劲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模式新探[J].思想理论教育,2010(13):54-57.

[2]冯刚.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3(6):3-7.

[3]夏琼.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6):52-55.

On Special-topic-discussion-based Teaching Model of Graduate Students’ Political and Theoretical Subject

HUANG Yan, LIANG Hao

(Institut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HangzhouDianzi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8,China)

The special-topic-discussion-based teaching is a new teaching model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political and theoretical subject. It includes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 the team of teachers, the teaching content, the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the evaluation mode. It emphasizes on the special-topic orientation, and the discussion as its main teaching method to make students experience different teachers’ edifying and moralizing. As a new teaching model, the special-topic-discussion-based teaching model can not only meet the need of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he graduates’ exploring learning, but als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pert teachers. While in reality, the emergences of these phenomena should be avoided, such as the content deviating from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discussion being entertainment and superficiality, and the efficiency of the overall teaching being reduced.

special-topic-discussion-based teaching model; graduate student; political and theoretical subject

10.13954/j.cnki.hduss.2017.03.012

2016-05-27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品牌课程建设科研项目(PPKC2015YB008)

黄岩(1971-),男,江西都昌人,法学博士,副教授,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G641

B

1001-9146(2017)03-0063-05

猜你喜欢
专题研讨研讨理论课
《伦理学研究》编辑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研讨
结尾的深意、写法的突破与文化的追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故事新编》专题研讨(下)
对照“故事” 梳理“新编”——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故事新编》专题研讨(上)
专题研讨嘉宾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