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学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意义及策略

2017-02-23 06:14陈菊红
关键词:舆情思政大学生

陈菊红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思政教学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意义及策略

陈菊红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大学生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加以引导,有助于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载体和平台,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引导力。充分发挥大学生网络舆情在思政课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教师在引入过程中需遵循教育的原则,突出教育的重点,改进教育的方法,并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切实保障引导的正确性与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思政课;提升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1]近年来,网络以其信息量大、成本低、内容丰富、联结便利等优势,成为了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并受到高校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据中国互联网信息统计中心发布的第37次统计报告,截止2015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0.3%,网民规模达到6.88亿,其中,大专及以上学生比例占19.6%[2]。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接收各种信息和思想,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他们已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网络舆情一方面是大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也是深刻影响大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其主要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能科学分析和解决一系列历史与现实问题。由于网络信息交流具有即时性、匿名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很难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导向进行有效控制,这给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效果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增进大学生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培育大学生理性的分析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提升带来的挑战

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特别是其负面、虚假信息极易对大学生思想中不成熟、不理性的一面产生影响,进而对传统意义上思政课教师的权威和综合素养,以及对大学生主流价值和行为引导的有效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挑战着思政课教师的权威和综合素养

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和参与,使其自我意识增强,并对社会现象形成了自己的评价标准。教师曾经的权威优势已不再那么稳固,和学生一样,教师也只是信息的拥有者[3],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正日趋平等。作为主体的教师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作出应对,而固守于陈旧的教学资源,甚至对信息的反应比学生还“慢半拍”,将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

对思政课教学而言,如何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考验着教师们的综合素养:一是教师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教师如果缺乏主动引导网络舆情的意识,不关注网络舆情,不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就谈不上对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和转化。二是教师对舆情信息的分析和引导能力。如果教师引导方式过于简单,不能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宽容的对话,也难以引导学生理性地发表观点,抒发情绪。三是教师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目前,大多数高校缺少对本校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的采集,而教师个人也没有那么多精力来开展研究,许多教师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基本还处于“菜鸟”级水平,因而在网络舆情的瞬息万变中,教师往往难以占据舆情引导的话语主动权和制高点。

2.冲击着大学生伦理道德和价值规范教育的效能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不同的价值规范和道德观念,中间不乏诈骗、暴力、色情等大量不良信息的夹杂,谣言、低俗和反动的信息也屡见不鲜。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好奇心比较强,但分析鉴别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以及政治敏感性都比较弱,这就使得大学生容易受到各种形形色色价值观和负面信息的诱惑。在目前网络舆情监管难度还比较大的情况下,伦理道德及价值规范的约束力往往因“自我”在虚拟空间中的失控而弱化[4],如果再加上网络意见领袖和不法分子的影响,大学生很容易出现群体盲从、发表虚假言论、传播谣言等行为。一旦非理性情绪蔓延,网络舆情往往会产生令人难以预测,难以控制的“滚雪球”效应,甚至会诱发网络舆情的群体性事件。由此可见,大学生网络舆情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规范教育问题,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

3.消解着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在这个国家的体制和政治实践中所产生的政治情感,表现为公民对国家政治体制、政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认同[5]。网络舆情中涌现出的大量消极负面信息,消解着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一方面,在我国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利益诉求错综复杂,社会矛盾和问题凸显。一些网络大V和水军为了点击率,人为夸大、歪曲事件真相,发表出位言论,甚至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把众多现象的原因归结为体制和道路问题。受其影响,大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往往容易以偏概全,放大矛盾,进而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悲观失望情绪。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导致泥沙俱下,西方思潮趁机涌入,渗透和动摇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西方敌对势力在网络上大肆宣扬所谓民主政治和“普世价值”的同时,也在极力诋毁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并通过有组织的煽动、策划,蓄意挑起事端,制造对立和矛盾,传播反马克思主义和反社会主义的言论,严重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同时也对思政课在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导引功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加以引导的意义

大学生网络舆情虽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不小的冲击和压力,但同时也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的多元开放窗口,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渠道。思政课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融入和引导,对于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正面功能,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作为对学生进行全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思政课理论性较强,课本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的不断结合,又使该课程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如果按照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单向地依既定教材向学生进行理论灌输,不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理论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而且教育教学也难以跟上时代步伐,更无法落实中央关于“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的精神[6]。因此,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和特点要求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推进课程教学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人才培养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并举转变。将大学生网络舆情融入思政课教学,把理论教学与学生的兴趣点及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联结起来,就是实现上述转变的可行路径。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的习惯,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2.有助于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载体和平台

大学生网络舆情是大学生思想发展动态的晴雨表和观测台。学生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社会以及身边事情的态度和看法,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整合,为教师真实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准确把握其心理特点和价值倾向提供了载体和平台。教师及时纠正偏激和错误观点,消除消极因素的影响,有助于实现大学生教育的时间前移,使教育教学更具针对性。不仅如此,网络舆情还拓展了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平台。网络打破了象牙塔和外部世界的隔离,通过网络,大学生得以放眼世界、了解国情、认识社会;通过网络,大学生能够以投票、评论、监督等形式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理性地抒发爱国主义情怀,加深对公民责任意识的思考。思政课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将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固守于教室和学校的弊端,促进学校和社会实践教育的一体化。

3.有助于增进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吸引力

“高校校园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已成为当前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新兴力量。”[7]网络舆情不仅是高校思政课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客观上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大学生对新信息和新事物比较敏感,也比较容易接受,而网络舆情的丰富性和即时性正好契合了大学生群体的特征,思政课堂引入大学生网络舆情,不仅有利于尊重和保护大学生的兴趣点,满足他们及时了解各方面信息的需求,还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意识,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此外,思政课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还能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使教育教学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大学生又比较关注的考研、校园管理等学习生活话题,社会焦点和时政热点事件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与之相关的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也都可成为教学展示的手段,教师正确运用网络舆情这一资源,有助于突破教育教学在时空方面的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

4.有助于强化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引导力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思政课不仅要求理论讲解透彻,具有说服力,而且要求直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回应学生的社会关切,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信仰,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核心通常是发生在高校校园内外的热点事件,通过网络的信息放大、舆论发酵和组织动员,这些事件极易在大学生中引起较大的反响。网络舆情往往复杂多变,大学生因阅历不足,思想不太成熟,对网络空间中的信息常常缺乏辨别能力,比较容易被不良信息影响和误导,甚至于传播一些不实信息和负面信息,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思政课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过程,就是与大学生沟通交流、凝聚人心、形成共识的过程。教师若能辩证对待网络舆情的影响,对其正面效果,予以肯定、积极扩散;对其负面影响,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理性看待,让学生明白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便能帮助大学生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延伸思政课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三、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策略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断言:“谁掌握了信息,谁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8]大学生网络舆情是一种双重作用非常显著的网络信息资源,思政课引入网络舆情,提升教育教学实效的关键就在于采取一定的策略,避其所短,扬其所长,正确利用和引导好大学生网络舆情。

1.遵循教育原则,提高引导的科学性

大学生网络舆情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对思想文化的教育引导不能靠强制力来实现,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平等原则。信息化时代学生已和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分享着网络资源。年轻的大学生由于掌握了一定的信息和话语权,强烈反感过去那种压制、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放低姿态,尊重学生思想的差异性,与之进行平等真诚的互动,才易于被学生接纳和认同。第二,主体原则。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网络舆情的分享和讨论活动,甚至分享主题以及评价都可交给学生自己完成。比如学生可以自由分组,选取近段关注度较高的舆情事件制作PPT,在班级范围内对事件的大致过程和本组的思想观点进行介绍,关于分享效果的评分,可在活动开始前先随机抽取十名左右的同学担任评委,再由这些评委对本次活动进行评分。思政课堂的学生容量一般比较大,只有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第三,疏导原则。当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表现出偏激和非理性时,教师应坚持疏导的原则,发扬民主,允许他们自由地表达意见,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多说“两面理”[9],以增强说服力,决不能简单地一批了之或一禁了之。如关于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这一网络热点话题,有学生认为没有任何从政经验的特朗普最终当上美国总统,这体现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民主。对此,教师不应简单地评论对错,而应在肯定美国三权分立、两党制衡制度优势的基础上,指明美国总统选举中赢者通吃的选举人制度、府院冲突、政治效率低下等弊端,让学生对“美式民主”有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了解。

2.突出教育重点,增强引导的针对性

网络舆情内容丰富,变动速度很快,在引导过程中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至少需突出三个重点: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网络舆情。“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0]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生网络舆情,大力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和主流价值观的形成。第二,重视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高,要求大学生具有自律和担当意识,能负责任地判断、传播和表达信息。为此,思政课教师应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感,增强理性分析和正确判断的能力,并教育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规则,成为负责任的网络主体。第三,加强对网络热点话题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对网络热点话题一般,关注度比较高,思政课教学中加强理论学习与网络热点话题的结合,是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根据2016年以来大学生关注度较高的网络舆情,可将“两会”引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中;将“大学生掏鸟窝被判十年”“雷洋案”引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将“网络红人papi酱的网络直播”“女作家杨绛去世”引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将“济南非法经营疫苗案件”“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引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将“杭州G20峰会”引入中国梦的内容中,等等。以“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这一舆情为例,更多学生看到的只是这个结果,而对其它内容知之甚少,因而可以设立“台湾问题专题”,将“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实质”“中国共产党对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两岸关系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等进行阐述,引导学生系统探究问题。

3.改进教育方法,提升引导的有效性

提升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效果,需结合网络舆情的特点,改进引导的方式方法。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手段,与学生开展良性互动。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个人主页等平台,加强与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的互动、线下与线上的互动,对大学生来说,这种交流方式比课堂上的对话往往更易于接受,也更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其次,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合作与研究机制。有必要把所有思政课教师纳入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控系统中,实现舆情信息资源的共享。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理论优势,共同探讨,形成共识性的舆情观点和引导策略,同时教师还可积极开展有关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研究,将研究和教学结合起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再次,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意见领袖指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并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活动力的人,在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中,重视政治素质高的意见领袖的作用,可以壮大主流舆论的力量,形成正面的“舆论场”。教师可在每个班级培养一些思想觉悟高、政治素质强的学生干部和党员担任意见领袖,共创网络舆情引导合力。最后,创新网络舆情的引导形式。为了增强吸引力,把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入课堂时可以采用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时政新闻评论”形式,由学生选取舆情内容自主播报,并进行评析;“情景剧表演”形式,剧情色彩比较强的舆情事件可通过学生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校园“人大议案”形式,针对学生关切的校园舆情,可准许学生在课堂上展开充分讨论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反馈给学校的有关部门,等等。总之,只要是有助于增强呈现网络舆情的吸引力、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的形式,都值得探索。

4.把握关键环节,保障引导的实效性

网络时代舆情信息的高速传播对课堂教学冲击很大,真正实现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需要教师把握好几个关键点。一是精选舆情话题。教师在备课时需在紧扣教材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广泛搜集引起大学生关注的网络舆情,并可通过访谈、课堂问卷调查等方式,来了解大学生的观点态度和思想,进而选取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舆情主题。二是精心设置问题。“没有问题意识的课堂,是没有灵魂的课堂”[11],在组织学生对网络舆情话题进行思考、讨论时,教师应精心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所设置的问题既要与理论知识相联系,又要回应学生的关切,以帮助学生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做好评价总结。这是舆情引导的一个最关键环节,教师不仅必须对舆情话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还必须对网络舆情引发的各种观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现实问题,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除此之外,对学生在活动或讨论中的表现做出评述,激励他们更好地参与,也有很有必要的。四是利用实践教学延伸。实践教学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可以在学生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中进一步拓展。在校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社团开展相关主题的竞赛活动,也可将舆情引导的有关内容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在校外,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调研、参观、访问等实践教学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

[1]李尚旗.高校网络舆情的作用及其管理[J].学术论坛,2011(2):183-186.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1-2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t20160122_53271.htm.

[3]杨立英.网络化境遇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3(11):24-26.

[4]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68.

[5]包心鉴.论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J].思想理论教育,2014(9):9-16.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2015-01-19].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9/content_2806397.htm.

[7]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6.

[8]阿尔文·托夫勒,海蒂·托夫勒.创造一个新的文明[M].陈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31.

[9]李晓洁.经典传播理论与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J].中国市场,2007(26):57.

[10]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2014-05-0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8/c_126477806.htm.

[11]谭希培.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一条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63-65.

Significance and Strategies of Guiding Students’ Online Public Opinion in Ideological &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CHEN Ju-hong

(SchoolofMarxism,HangzhouDianzi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8,China)

The online public opin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rought a severe challenge to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 guidan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public opinion can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 provide an innovative teaching carrier and platform and enhance its attractiveness. Making a positive role of the online public opin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follow the educational principle, focus on the key points of education, improve educational methodology and command some key links so as to guarantee the correctness of the guidance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promotion

10.13954/j.cnki.hduss.2017.03.013

2016-09-06

陈菊红(1981-),女,湖南益阳人,博士,讲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流动人口.

G642

B

1001-9146(2017)03-0068-05

猜你喜欢
舆情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