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2017-02-21 03:46龙翠英郑春玲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脑血管溶栓造影

龙翠英 郑春玲 黄 刚 王 倩 朱 磊

河南漯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漯河 462000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龙翠英 郑春玲 黄 刚 王 倩 朱 磊

河南漯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漯河 462000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 抽取2014-02—2015-06我院接收的符合研究标准的6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n=31)与对照组(n=31)。对照组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研究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神经介入溶栓术。对比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近期疗效、术后血管再通情况及远期疗效。结果 治疗前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研究组各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为7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管再通率为74.19%,对照组为48.39%,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脑梗死及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卒中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降低卒中复发率,提高血管再通率及治疗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神经介入溶栓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临床一种常见血管疾病类型,多发于老年群体,随着膳食结构转变及人口老龄化形势加剧,该病发病率在近些年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且趋向于年轻化,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引发脑缺血及卒中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狭窄,有相关统计资料[1]表明,约25.1%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密切相关。若患者狭窄病变较为严重,仅采用药物治疗难以取得理想疗效,因此,介入治疗成为该病首选治疗措施,且取得显著效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神经介入溶栓术在影像学手段辅助下,通过导丝及导管等实施操作,可对难治闭塞性或重度狭窄性脑供血动脉管腔进行再通,并以其创伤小、疗效确切及安全性高等优点在临床中得到广泛运用[2]。为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本研究对我院接收的62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相关临床诊断标准[3];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合并肾、肝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者;纳入研究前3个月内发生颅内出血者;对抗血小板类药物、肝素及阿司匹林等具有禁忌证者;纳入研究前2周内出现新鲜脑梗死病灶者。

1.2 一般资料 抽取2014-02—2015-06我院接收的符合研究标准的6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n=31)与对照组(n=31)。研究组男19例,女12例;年龄46~78(62.37±7.46)岁。对照组男20例,女11例;年龄47~77(62.41±7.50)岁。2组年龄、性别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

1.3 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0.9 mg/kg)治疗:药物最大剂量≤90.0 mg,于1.0 min内静脉推注总药量10.0%,其余药物于60.0 min内持续静脉泵入完成。

1.3.2 研究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于1.0 min内静脉推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0.6 mg/kg,最大剂量≤60.0 mg)总药量10.0%,其余药物于30.0 min内持续静脉泵入完成。行局麻处理,以Seldinger穿刺法行穿刺处理,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美国GE公司)支持下对右侧股动脉实施穿刺插管,置入动脉鞘;以数字减影机对患者实施全脑血管造影,并详细探查侧支循环及血管闭塞情况;放入导引导管,于微导丝引导下调整导管位置,使其临近病变血管部位;以注射器将20万U尿激酶与20.0 mL生理盐水混合液进行快速推注,以微量泵自容性导管将20万~50万U尿激酶与50 mL生理盐水泵入,速度调至1.0 mL/min。2组患者均于术后24 h复查头颅CT无出血性改变后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3341)100.0 mg/d。于治疗后6个月进行随访。

1.4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4](1)对比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依据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语言、感觉、运动等13项指标进行评分,30~45分为神经功能重度缺损;15~30分为中度缺损;0~15分为轻度缺损。依据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2)统计2组近期疗效。患者生活可以自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0.0%,且未发生病残者评定为痊愈;患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0%~89.0%为显效;患者生活部分可以自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0%~45.0%为有效;生活无法自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0%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3)对比2组术后血管再通情况:血管完全畅通,且缺血区域恢复灌注为完全再通;血管部分畅通,且缺血区(<50.0%)恢复灌注为部分再通;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或血栓发生移动但缺血区域未恢复灌注为血管未通。血管再通率=(完全再通+部分再通)/总例数×100.0%。(4)对比2组远期疗效(心肌梗死、卒中复发、并发症、死亡)。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生活质量评分(ADL)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研究组各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近期疗效对比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为7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对比,分)

表2 2组疗效对比 [n(%)]

2.3 2组血管再通情况对比 研究组血管再通率为74.19%,对照组为48.39%,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血管再通情况对比 [n(%)]

2.4 2组远期疗效对比 2组心肌梗死及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卒中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脑卒中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类型,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等特征,且发病急、进展快,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临床研究[5]多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体发病机制与凋亡调控基因被激活、炎性细胞损害、钙离子超载、氧自由基损伤等因素密切相关。传统多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等实施治疗,虽可取得一定临床疗效,但该治疗措施不适用于狭窄病变较为严重的患者[6]。因此,寻找一种经济性、安全性、易于患者耐受的治疗措施成为临床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随着临床经验积累及医疗技术进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神经介入溶栓术不断发展成熟并在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运用,且取得显著效果。目前,溶栓治疗包括动脉血管内治疗及静脉溶栓两种途径。有相关研究[7]表明,患者于发病初期及早接受溶栓治疗可取得显著近期疗效及预后效果,且患者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神经介入疗法是溶栓治疗的常用措施,其主要在血管造影辅助下通过微创技术对病变部位血管直接给药促进血管再通。另有相关试验[8]证实,患者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6.0 h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其脑血流高凝状态可迅速得到改善,同时可有效避免早期血栓形成。近些年有研究[9]发现,静脉溶栓虽可取得一定治疗效果,但其动脉再通率远低于动脉溶栓。此外,实施静脉溶栓治疗时,可能对机体正常生理功能造成不利影响,增加脑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由本研究结果可以得知,研究组血管再通率远高于对照组,与刘朝霞等[10]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有力证实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神经介入溶栓术血管再通效果优于静脉溶栓。此外,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卒中复发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得知,在常规溶栓治疗基础上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神经介入溶栓术可有效修复血管内皮细胞,经尿激酶作用可彻底溶解远端小血栓,巩固溶栓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血管再次发生闭塞风险性。但由于微导丝导引等属侵袭性操作,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应保证动作缓慢、轻柔,避免损伤血管壁或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而形成新的梗死等。

综上所述,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降低卒中复发率,提高血管再通率及治疗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1] 孟晓彬.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 498-3 499.

[2] 卓严光.脑梗死介入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3):112-113.

[3] 李海军,吴瑞,屈永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与展望[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5,13(1):54-57.

[4] 曹红元,石倩千,陈东万,等.动静脉联合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对比研究[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4,26(3):43-47.

[5] 王钟情,李爱丽.胰岛素生长因子-1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 529-3 531.

[6] 蒋玉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急诊救治的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14,35(12):2 642-2 643.

[7] 周华东.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4,26(3):35-37.

[8] 危宏晖.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随访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209-210.

[9] 郑大勇.缺血性脑血管动脉病溶栓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5,34(2):66-67.

[10] 刘朝霞,曲晓宁,刘玺昌,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神经介入溶栓术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5,12(10):74-77.

(收稿2016-05-11)

R743

A

1673-5110(2017)01-0034-04

猜你喜欢
脑血管溶栓造影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共沉淀法制备YOF:Yb3+,Er3+造影颗粒的发光性能及正交优化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探讨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超声造影结合定量分析法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