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玮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李 玮
历史素养,即学生通过日常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所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换言之,所谓历史素养,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评价历史问题,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启示。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一要求正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坚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积极引导学生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进行正确的考察,并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属于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同时也是人类认识、改造社会的方法论,学术界通常也称之为唯物史观。
在特定阶段,学生学习相关课程后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称之为课程目标。素养则是要求学生在一定教育经历后所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着重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是对教育目标的另一种诠释。将培养学生素养作为初中历史课程的目标完全可以称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次质变。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称之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其属于历史基础知识、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等内容。
从古至今,国内外关于学习的理论众多,尤其是西方,关于学习的理论流派非常之多,如我们所熟知且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的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我们必须对学习理论加以研究,因此我们需从学生素养形成角度对初中历史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进行研究。相对于其它学科,历史较为独特,因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而具有极其丰富的教学内容。为了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这种优势并展开有效教学,教师除需具备较强的历史专业素养外,还需具备跨学科的知识。针对如何梳理历史的基本脉络与发展线索问题,我们可按照历史基本要素、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点、历史人物的活动规律、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历史进程的发展阶段及特征、历史问题的性质影响、人类文明的进步更迭等进行梳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打破以往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利用一定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思考历史与体验历史,进而通过细致考察与反复论证来感悟历史之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这一要求的提出意味着教师要积极寻求有效检测学生历史学习质量的途径,以促进我国教育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真正落实和深入发展。寻求检测学生历史学习质量的途径,实质上就是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目前学术界存在众多与学业质量标准相关且内涵与之交叉的基本概念,如教育标准、课程标准、学习机会标准、成就标准等。教师要以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学习评价为突破口,以学生达成历史学科素养为标准,综合发挥评价对学生历史学习中的检测、诊断、激励、引导及反馈作用。在以往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投注更多精力在教什么、怎么教、有没有教的问题,“学生学会了什么”这一重要命题却被忽略了。因此,历史教师需严格遵循目标、教学与评价一致性的原则,并就作业设计、纸笔测试题命制以及多元化的学业评价标准的构建等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坚持以科学有效的学习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放在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关键地位,这一举措凸显了初中历史教学从知识本位向历史素养培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教师需对此加以重视并积极探索落实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