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翔
摘 要: 在小学语文科普类文章教学中,运用教育新技术结合科普类文章特点,从语文课程标准出发,充分利用个性化学习终端,让文章架构灵动起来,让教学内容丰满起来,让学生表达丰富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科普类文章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丰富个人科普知识。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科普类文章 学习方法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科普类文章,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大自然的文字》一文就是代表。纵观目前科普类文章教学,往往出现“重知识,少情趣”的现象,使课堂缺少语文味。同时教师容易偏离语文课程标准,忽视学段教学目标,模糊各学段界线,“重内容习得,轻拓展表达”、“重表达指导,轻架构指引”等问题时有发生。
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E学习”课堂环境下,充分利用个性化学习终端,结合终端APP的相应功能,在正确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能有效避免上述教学问题。本文将以《大自然的文字》一文教学为基础,谈一谈在高年级教学中如何通过新技术,让文章架构灵动起来,让教学内容丰满起来,让学生表达丰富起来,给科普类文章“e”双翅膀。
一、思维导图——灵动多样的架构展示
根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各年段教学目标与相应教学设计应有明显侧重:低年级侧重于“字、词、句”的训练,中年级着手关注“段”的训练,高年级更多地指向“篇章”训练。因此,笔者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就以“篇章”导入,运用“思维导图”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架构是否有自己清晰且个性化的认知。
“上节课,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同学们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节课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课堂伊始,笔者以第一课时作业为导入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展现对全文谋篇布局的认识。课堂上学生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思维导图:有清晰展示课文内容的;有创意表达作者意图的;有从作者表达方式入手的。通过短短5分钟的交流,个性化的展示让他们对课文的“架构”有了深刻认识。
如何让这一教学活动更高效地呈现在课堂上,并有一定延展性呢?“E学习”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可能。
二、多彩活动——丰满多元的内容学习
科普性文章教学的首要重点应是弄清楚相关科普知识。因此,在“内容教学”方面,笔者利用“E学习”环境创设出“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两大学习情境,力图通过丰满多元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经过思考,笔者确定了以下方式:①先创设以“星文字”为主体的“自主探究”,让学生学到内容,习得方法。在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朗读了解段意,再创设“寻找北极星”情境,通过下发学习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找到北极星,切实获得“内容”知识。②再创设其余“三种文字”为主体的“合作探究”,以“文字探索兴趣小组”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分工学习。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与交流,积累了许多课内课外关于大自然文字的知识。
如何让学生有目的、有条理、高效率地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呢?E学习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可能。
1.高效平台——师生共受益。
本课所用的平台——智动课堂平台中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功能对科普类文章教学十分有效。如“合作探究”环节,学生根据平台分组功能分好兴趣小组,再从资料库中找到对应资料进行小组分工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学生终端,对教师下发的资料进行合作学习,并通过便捷工具对学习资料进行圈点批注,让学习成果更加直观,学习效率更高。同时,各小组学习各有侧重,组内成员学习各有侧重,个性学习时如百家争鸣,汇报交流时又如百川入海,这样让学生根据多样化教学设计,获得个性与共性学习与提升。
2.APP功能强大——学习更智能。
开放的网络环境及便捷的推送投屏功能使本课个性化学习更为容易。
(1)SIRI语音助手。学习中,学生通过SIRI语音助手搜索相关资料,以此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如“云文字小组”就有学生用SIRI搜索相关谚语,“石灰石小组”有学生用SIRI搜索石灰石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2)社交APP。交流“你还了解哪些大自然文字”环节,学生利用QQ、云盘等社交APP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观察日记、观察视频)展示出来,个性化学习水到渠成。
(3)AIRPLAY实时投屏功能。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下,AIRPLAY实时投屏功能能大发神威。学生只需要简单操作,屏幕上的所有内容(包括动态操作)都能快速实时地展现在大屏上。如思维导图展示、寻找北极星、文字小组交流、介绍稿件交流等环节都因为AIRPLAY变得更具实效性。
三、“学、写”结合——丰富高效的拓展表达
为避免科普类文章教学中“重内容习得,轻拓展表达”的弊病,笔者在教学中重点考虑“表达”教学。本文中作者的表达可以归纳为两个关键词——“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教学中,笔者试图通过多样化学习,让学生学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因此,笔者在教学“星文字”环节时拓展了“北极星”的资料,通过课外搜集的“北极星资料”与课文中“北极星资料”进行朗读分析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表达的通俗、有趣。
基于充分交流,学生已经习得了作者“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因此,笔者在教学尾声阶段设计了“根据所给资料,用自己的方式介绍一种大自然文字”环节,立足于凸显出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所给资料简明扼要:为什么鱼儿浮出水面,预示着大雨即将来临?水中有供鱼呼吸的氧气。下雨前,水中的氧气减少,水中的氧气不足了,鱼在水中呼吸困难,所以只能浮到水面获得充足的氧气。学生的表现令人欣喜,创作出了关于“大雨来时,鱼出水面”的属于自己的诗歌、谚语、通俗化表达。如大鱼出水嘴吧嗒,小于出水吐泡泡,要问这是为什么,大雨马上要来到……由此看来,充分利用E学习的便利性,充分贴合课程标准设计科普类文章教学,能让学生习得属于他们自己的个性化表达方式。
教学实践证实,只有将文章架构、教学内容、学生表达等置于教学中正确的位置,充分利用新技术,才能让高年级科普类文章阅读教学实践“行之有效”,真正给科普类文章“e”双翅膀,展翅翱翔。
参考文献:
[1]王文麗.让科普文漾出浓浓的语文味.学周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