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
内容提要: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微博、微信等通讯工具对社会的众多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对公益领域的创新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民间公益团体在这样的背景下迅速发展,许多有着责任感和爱心的记者也自觉主动地投身到微公益领域,帮助微公益团体解决问题,并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向爱心民众发布钱款去向,使整个公益活动更加透明,不断增强公益的公信力,呼吁更多的民众加入到公益行列中来。本文对微时代记者在公益活动中的角色以及记者作为公益活动的发起者的优势进行了阐述,并就微时代记者与公益活动的良性互动发展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微时代;记者;公益;互动
一、微时代、记者与公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微时代是公益传播的载体。微时代指的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借助如微博、微信、APP等各种平台进行短小精悍的文化传播而实现的一种营销方式。微时代背景下,尤其是结合3G、4G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加快捷。
微时代所包含的主要传播媒介如微博和微信,通过短小精悍的传播内容来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尤其是微博由于140字的字数限制,使得人们的阅读更加快速,这就要求其传播内容更加博人眼球、叙事清晰、直戳人心。而在这方面,公益的内容恰恰是短小而直戳人心符合微时代对信息的要求。
(二)记者是公益传播的推动力。在微博、微信中的各种转发、评论、互动、关注、分享等功能都是基于“六度分割理论”,即在一个小世界中,每一个人与不认识的人之间只需要通过几个人便可以建立联系。而在当前信息化发展时代,这种理论构想更容易得以实现。通过微博、微信中的各种转发、评论、互动功能可以使公益信息得以快速传播,借助“朋友的朋友”形成一个巨大的社交网络,将具有公益热心的人联系到一起,共同完成公益行动。
记者由于其职业特性,可以通过新闻平台对公益信息广而告之,增强公益信息的传播力度,使更多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加入进来。另一方面,记者长期的职业活动建立了众多的人脉资源,公益信息在这些人脉资源之间的互相传递也能够增强公益活动的传播力度,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基于此,记者在公益传播中担任着助推力的重要作用,能够凭借其公信力、传播力吸引更多的人脉参与到公益行动中来。
(三)互惠互利: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公共领域与网络世界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而微时代作为网络空间的一部分为人们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大平台。尤其是微时代下沟通互动的双边性为公益在民间的广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有助于借助民间的力量解决许多社会问题,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发展循环。尤其是近几年来,微博、微信使用人数逐年递增,微时代下的公益传播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公民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社会中的许多问题,并施以援手,公民自身的存在感、话语权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大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这期间不断提升,这种良性的循环充分显示了微时代下公益发展具有互惠互利、推动社会发展的一面,有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二、微时代下记者在公益活动中的角色
(一)记者是公益活动的发起者。记者在微时代的公益活动中很重的一点就是微公益的发起者,由于微博、微信的发起与传播只要内容合理合规即可无任何成本地得到有效传播,这为记者的公益活动发起提供了更大便利性,可以促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二)记者是公益活动的践行者。记者并不是再转发或评论、捐助完公益活动后就袖手旁观、万事大吉,记者可以说是整个公益活动的核心参与者,是现场活动项目的志愿参与者,他们对整个公益活动具有示范带头效应。
(三)记者作为公益活动的监督者。记者在微时代下发起公益项目的开始就要注意借助公示平台做好公益钱款去向的公开、透明工作,避免发生类似“郭美美事件”而形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三、微时代下记者作为公益活动发起者的优势
(一)记者职业职责中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记者作为时代的记录者凝聚着一大批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青年。公益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是一种无报酬的回报社会的行为,需要记者具有的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公信力撑起公益的一片天空。
(二)开阔的视野,思维判断力、洞察力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事物的多样性、人性的复杂都使得公益项目选择、实施的难度加大,记者由于常年的调查采访经历、社会经验丰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较强的判断力与洞察力,能够在甄选和报道公益项目时形成较强的可行性意见。
(三)人脉资源雄厚、解决问题能力较强。公益活动项目往往范围较大,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很好地完成,需要广泛的社会号召力,将社会力量凝聚到一起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微时代信息的网络传播为此提供了现实可能性。记者由于常年的外出工作积累了大量的人脉,有助于扩大公益的传播范围。此外,记者还可以借助其他媒体传播平台发布信息,提高公益项目的传播力度,增强传播效果。
(四)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帮助记者积聚了大量的人气。记者这一行业总是与最新的传播方式相联系,具有行业敏锐度。在微时代,媒体记者大都会建立各自的微博,并进行相关认证,借助这个平台发布相关的职业信息,积聚大量的人气,更有利于公益项目的发展实施。
四、微时代记者与公益活动的良性互动发展途径
(一)善于运用微传播广泛动员民众参与到公益行动中来。在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量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在微博中认证的知名记者粉丝动辄达百万、有的甚至千万,这样的传播力度和传播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一条公益微博便会有上千、上万条跟帖和转发,再经其朋友圈的转发,形成一个爱心公益网络,其传播方式的裂变效应要远远超过传统公益活动的募捐方式。
举例来说,凤凰周刊记者邓飞,免费午餐发起人,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微博、微信、QQ邮箱已然成为他从事公益、聚集社会爱心力量的武器,从爱心免费午餐活动开启到接受采访时,已经募集到善款七百多万元,其影响范围遍布全国,共有约七万多人受益。此外,他发起的大爱清尘活动也收到了广泛的社会回应,我国十几个省份八百多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从这些公益活动可以看出,微时代下,微博、微信已经成为公益活动的主要传播方式,为公益活动的开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公开透明的财务管理。公益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益活动募集的钱款去向问题,即公益的公信力问题,只有在公益活动中切实处理好所募集的物资、钱款等去向问题,并做好相应的明细表在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的公布,并以邮件的形式将钱款明细发送到每一位捐助者的邮箱,使他们知道自己的爱心的流向与去处,真正使公益活动做到公正、公开、透明。
“郭美美事件”切切实实地给公益活动的财务信息公布上了很好的一课,公益项目要想得到良性循环发展,就一定要做到财务的公开、透明,注重提高公益活动的公信力。
(三)注重提高公益项目的宣传力度。信息时代,在每时每刻都有海量信息发布的环境下,“酒好也怕巷子深”,公益活动的发展也是如此,尤其是在当前信息爆炸时代,而人们阅读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更要将公益活动借助微信、微博平台加以宣传,与公益受众群体进行良性互动,只有这样,公益项目的内容、目的、意义才能被更多的人知晓,也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扩大公益活动的公信力和知名度,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募集到所需的资金、物资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
举例说明,在衡水日报官方网站上社会版面中就列有专门的公益版块,这些版面对有关公益活动做了相关报道,例如:其中一篇有关“衡水市救助站‘寒冬送温暖救助冬季流浪乞讨人员”的报道,记者将市救助热线电话公示在新闻稿中,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这些公益项目的宣传力度,同时,新闻记者行业的公信力又能增强公益项目的可信度,方便更多读者参与进公益活动中来,提高了公益活动的影响。
(四)公益的制度化与规范化。记者发起的公益活动与记者只是单纯参与的公益活动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一点就是记者发起的公益活动更加需要完善的制度规范。而记者参与的公益活动主要需要考虑的是参与公益项目帮助其提高公信力的问题,至于如何加强公益项目的专业化、如何有效提高善款利用的效率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微时代下公益组织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在公益组织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制度规范才有利于公益组织的良性发展。制度化和规范化对任何一项事业、组织都同样重要,在公益组织中更是如此,只有具有规范的内部组织控制,在公益项目开始时设计好初始运营环节,在公益项目实施过程中做好监督工作、在公益项目活动结束后做好募集到的资金及其去向的详细资料的公开、透明,才能保证公益项目的公信力,保证项目的持续顺利实施,促进公益项目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昕,翁华强.“微时代”与“微文化”的传播学视角审视[J].青年记者,2012.
[2] 范青云.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公益活动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
[3] 陈瑞霖.社会化媒体环境中记者的社会角色研究——以新浪微博平台上的记者用户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4] 邓飞.换个角度看慈善公益报道——三个公益项目发起人的职业视角[J].中国记者,2012.
[5] 张艳.基于社会化媒体之公益传播“翘尾现象”探析[J].新闻知识,2012.
[6] 张爱凤.微博空间的媒体知识分子与社会公益行动动员[J].南京社会科学,2012.
[7] 王秀丽,郭鲲等.微行大义——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工艺变革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8]马丽.微公益:微时代一种基于信任链的公益行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04).
[9]李庆本.中国微电影与微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生产 [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8).
(作者单位:衡水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