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春林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仙下乡中心小学,江西赣州 342300)
虽然“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个性化的语文阅读依然在许多方面存在误区,如教师角色错位,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交流很少、体会谈得不深刻,个性化有“自由化”倾向,学生间的个性化发展严重不平衡等。那究竟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呢?
由于先天遗传、生长环境、心智发育和态度品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小学生群体之间无可避免地会存在不同于他人的个体差异性。“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正是强调了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指导思想,切实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个性化阅读体验,允许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去解读文本内容,拥有并表达自己的个性化感受[1]。唯有如此,才能让个性化阅读之花不断地绽放在学生的心头上空。
例如,学完课文《草船借箭》一文后,一位学生说:“这些箭分明是诸葛亮从曹操那儿骗来的,怎么说是‘借’呢?把课题改为《草船骗箭》,如何?”全班学生一下子沸腾起来,议论纷纷。学生甲说:“‘骗’是贬义词,诸葛亮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人物,因此不能用‘骗’,只能用‘借’。”学生乙道:“‘骗’让人觉得卑鄙、无耻,但诸葛亮却用计从精明的曹操那里‘借’走了十万支箭,是多么聪明!用‘借’更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超人智慧,所以不能换。”学生丙则道:“我觉得用‘借箭’意味深远。俗话说‘有借有还’,诸葛亮得到这十万多支箭不是不还的,在日后交战时他会如数归还给曹操。”
再如,以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教学为例。某一位教师在品读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正声情并茂地读出对日出景象美和精神美的各自理解,但有位学生却对“有云日子的日出”发出了不相和谐的声音——“这里的乌云象征国民党”。这种别出心裁的体会,让大家感到惊讶,该教师并没有否认也没有批评,而是面带微笑地评价说:这一看法的确有些“与众不同”。
这就是说,对待语文个性化阅读活动中出现的任何现象,教师应当而且需要具有一颗“宽容”之心,更应做一位出色的指挥家——不仅要强调字词的音符、音准和意思,而且要“激励、唤醒、鼓舞”小学生善于用内在激情唱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这是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
无论是何种领域还是何种场合,有了平等才会有民主,有了自由才会有和谐,学校教育同样如此。就语文阅读教学来说,这既是一种“教学互动”现象,又是一种“和谐共生”过程。作为主导者和引领者,教师不但应当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善于引领学生积极有效地开展个性化阅读活动,还要注重搭建适度良好的教学平台,以更加有利于他们在自由愉悦的活动氛围中深入思考,展示智慧,彰显个性,从而为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
以李白的《赠汪伦》诗文教学为例。在讨论交流环节,有学生灵感突至,举手提出如下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李白既是‘诗仙’又是‘酒仙’,他就是一个视酒如命的人,那么,汪伦为什么不投其所好用酒相送,而是以歌相送呢?”笔者把这一问题交由大家自由讨论,引发了全班学生的极大兴趣。经过一阵讨论之后,有的学生说“在这之前汪伦肯定以酒饯行了”,有的学生说“或许李白离开,身边还带着汪伦赠送的随行酒呢”,还有的学生说,“或许以酒送行在李白看来已成常态,不需要说酒了;而汪伦踏歌送行很特别,这才有他口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诗句”。
由此可见,正是平时的民主与和谐氛围,才会有上述“五彩缤纷”的个性化思维之花。
究竟什么是“文本内涵”呢?简单地说,文本内涵是指语篇内容的主要意义和内在价值取向。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白话文,不管何种体裁形式还是何种题材内容,其中无不具有或浅显或深在、或明显或隐晦的内在含义[2]。尤其对许多文学作品来说,由于不尽相同的种种因素,作者有意或无意间会在其中“留下”或多或少的“空白”,这正是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感悟的重要抓手和潜在空间。
以著名古典诗词教学为例。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词中写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笔者以此启发学生:“自古以来,钓鱼是许多人的一种乐趣。然而,在刮风下雨的时候,作者为什么还说‘不须归’呢?”这一问题引发大家的热烈讨论:有的学生说“尽管已经刮了风、下起雨,却是一种‘斜风细雨’;再说作者头顶着箬笠,身穿着蓑衣,所以他才是‘不须归’的”;有的学生说“此时正是‘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大好时节,这种‘斜风细雨’如何能够打断作者美好的钓鱼情趣呢?”还有的学生说,“雨中钓鱼更有诗意”。再如,教学袁枚的《所见》一诗时,笔者让学生就“小牧童是如何捕蝉的?其结果又会怎样?”;这一情节来展开合理化的想象和讨论,既能激发课堂学趣,又以此培养并深化了他们的个性思维能力和阅读感悟能力。
我们都知道,有感情地朗读活动是正确理解文本内容的一种有效表现形式,也是表现学生对于文本理解和内在感受的一种常见性活动方式。就小学生而言,他们在朗读过程中的表现总是千差万别的。比如,有些小学生就喜欢放声朗读,有些小学生则乐于浅声低吟;有些小学生就喜欢抑扬顿挫,有些小学生则乐于咬文嚼字;有些小学生喜欢摇头晃脑,还有些小学生则乐于夸张表演等。所有这些,都是充分展示出小学生个性化独特体验的“趣点”和“亮点”现象。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此不应做出“强势统一”,而是要在“因人而异”中不断地进行指导和强化。以《桂花雨》课文教学为例。笔者让学生根据各自喜好,自由愉悦地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内容。在讨论交流环节,关于其中“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总是问母亲: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呀?”这一句中“妈”的读法,教师让许多小学生发表了各自的不同感想。有的学生认为“妈”字应读得“长”些,以此来体会“我”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有的学生认为应读得“短、快”一些,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作者对摇桂花的迫切期盼之情;还有的学生认为应读得“长且抑扬顿挫”,这样既可读出“我”的迫切之心,又能体现“撒娇”之意……诚可谓,“见仁见智”“各有所悟”。
“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应当从小时候开始。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借助个性化阅读这一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不断反思,努力为之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 公方存.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07):61.
[2] 江鲤荔.让个性化阅读充满智慧与灵性[J].黑河教育,2017,(05):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