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金峨小学,浙江宁波 315138)
课堂如同一棵树苗,每个环节如同它的枝节,其中的教学细节犹如树叶,每一片叶子都有着一定的价值,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枝叶,课堂这棵树苗才会枝繁叶茂,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真理与错误只有一步之遥,在数学教学中,几乎所有教师都不愿看到学生的错误,然而,却往往事与愿违,作为成长中的小学生,出现错误是难免的。其实,教师不必畏惧学生的错误,而要换一种思路看待错误,将错误当作一种教学资源,将错误变废为宝、防微杜渐[1]。
有些错误非常微小,存在于教学细节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错误,揣摩学生出错原因,巧妙利用错误,加深学生印象。运算是小学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的错误滋生点,笔者在计算教学中,关注学生计算细节,增强计算能力。例如,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中,笔者给学生出了一道题:63÷3,学生很快算出得数21,但是却发现一位男生在草稿纸上的竖式是一步计算,而不是按照从高位除起的规则一步步地书写,显然,这位男生没有弄清算理,竖式书写步骤不正确,而是根据口算写出的答案。笔者让该生讲解笔算过程,他说:“先用十位上的6÷3=2,再用个位上的3÷3=1。”“说得没错,但是我们在书写竖式时要规范,算一步写一步,依次往下写。”笔者利用该生的错误,带领全班学生再次梳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步骤,明晰了笔算的书写格式,提高了运算规范意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解答中的一些细节问题,精准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有的放矢地开展计算教学,增强计算教学质效,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学生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离不开思维,思维如同知识的花朵,学生思维的品质影响着知识的获取程度,高品质的思维可以结出智慧的果实。我们要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与独创性。
在思维培养过程中,要基于学生思维特点与实际状况,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发与训练,因此,把握学生思维情况,剖析学生思维轨迹相当重要,我们尤其要关注学生思维中的一些细节,从学生的细微思维轨迹中发现学生思维方式、方法,审视学生思维的品质程度,以帮助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我们要为学生创建展示思维的平台,鼓励他们主动展示自己的思想观点,以充分暴露思维中的问题,让我们掌握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笔者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语言、图形等途径来展现思维,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与思维导图中发现学生思维的蛛丝马迹,剖析形成原因,给他们纠偏,为他们导思。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中,笔者发现学生在计算1.25×80时,有一位学生计算出的答案是“10”,笔者没有正面纠正他的错误,而是让他汇报自己的思考过程:“先算125×8=1000,接着点上小数点得到10.00,最后把80末尾的0落下来得10.000,化简后得到10。”原来,该生把“落0”与“点小数点”的顺序弄错了,显然,他的思维上有些混乱,理解上存在误区,对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没能真正掌握。笔者耐心倾听了他的回答后,帮助他理清思路,结合计算方法分析问题症结点,不但帮他纠正了错误,而且提高了思维的深刻性。
“创造力是最珍贵的财富”,创造意识是创造力的火种,要提高学生创造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创造意识,使学生具有创造兴趣与勇气,能够积极主动创新[2]。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创,激励学生个性发挥。在一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有些学生喜欢标新立异,或许有与众不同的想法,或许会另辟蹊径解决问题,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的奇思妙想,去激励和增长他们的创造意识。
有些异类方法虽然和他人方法只有细微的差别,但是,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却是伟大的发现,若将这些“微小现象”进行放大,其价值或许无法估量。笔者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关注并捕捉异类方法,对一些新奇做法及时予以表扬,激励其他学生打破习惯思维,创新另类解法,激发学生创造意识。例如,在教学了《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后,笔者给学生出示了如下习题:做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长18厘米,宽5厘米,高8厘米,做这个纸盒至少需要纸板多少平方厘米?解答时,绝大多数学生的计算方法是:18×5+18×8×2+8×5×2=458(平方厘米),笔者发现有一位男生的解法与众不同,他的解法是:18×8+18×5×2+8×5×2=404(平方厘米)。笔者及时将捕捉到的异类方法展示给全班学生,并邀请该生介绍自己想法:“问题是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所以我选择一个最大的面作为无盖的面。”“盖子应该在上面呀,所以在求表面积时应该少算一个长×宽。”一位女生反驳说。“谁说盖子一定要在上面的呀,把盒子侧过来放盖口不就在侧面了吗!”看到两人争论不下,笔者马上介入:“男生很有创造意识,他考虑问题时不受常规习惯限制,他的解答方法也有一定道理,但是,一般情况下人们将盒子的顶部称为盖,所以我们今后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常常采用前一种方法。”我的介入调解了双方的争议,同时激励全班学生的创造勇气。
有这样一则谚语:“众人团结紧,百事能成功。”团结合作可以增强力量,能够提高成功的概率。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诞生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已经被广大教师普遍应用于课堂,然而,有些合作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在具体开展小组合作活动的过程中,经常会暴露出一些微小问题,导致合作的质效受到影响。譬如,某些小组同伴之间不积极配合,组内成员相互抵触;少数学生出现协作倦怠、偷懒现象;个别学生我行我素,不按照要求合作。诸如此类的微现象,使得合作效果大打折扣。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在开展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行使好组织者与参与者的角色,主动关心合作状况,组织好合作学习,参与到小组中去,指导学生合作。例如,在教学《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一课时,笔者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1面涂色、2面涂色、3面涂色小正方体个数的规律。在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笔者发现第2小组的学生没有进行观察与猜想,直接拿起小刀就切割学具,笔者立即制止了他们的操作,引导他们先行观察猜测,再动手实践,以验证猜想。猜想虽然是一个细微环节,但不可或缺,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步骤。我们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协作状态,处理好一些合作细节问题,引导学生科学合作,以增添学习的质效。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让我们在数学课堂中用敏锐的目光捕捉微现象,挖掘细节的价值,在细节打磨中提高教学质效,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1] 章磊.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的关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12):133.
[2] 诸葛倩倩.优质课堂提问,培养学生优秀思维[J].江西教育,2015,(2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