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谊如
(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实验小学,福建泉州 362000)
立足基础 挖掘本质
——以“比的意义”为例探究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曾谊如
(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实验小学,福建泉州 362000)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就目前来讲,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并未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中,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观察法以及归纳法等方法,以“比的意义”为例,探究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得到的结论:概念形成是一个抽象过程,在实际的教学中,要贯彻以生为本理念,立足基础,挖掘本质特征,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数学概念;“比的意义”;本质特征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效果不甚理想,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概念掌握、理解存在明显的时效性。数学概念是前人在大量生命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地归纳、概括抽象而形成的智慧结晶,其本身具有高度抽象概括的特点,加之小学生年龄偏小,思维发展不成熟,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展开,让小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而在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小学生不仅能形成概念内涵的丰富认识,还能得到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立足实践,不断地创新与探究,形成具有班级特色的教学方式,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数学概念。下文中,笔者以“比的意义”为例,探究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概念学习确实较为枯燥,导致大部分学生“谈概念而色变”,因此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在学生刚刚接触概念时,就让学生了解、明确并认同概念的价值,这样不仅能够降低教学的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更能够赋予“理解”针对性。如若,学生不能够认同概念产生的价值,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疑惑,从而放弃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导致课堂的教育目标不能够完成。
例如,在学习“比的意义”时,往往会有学生问“比有何作用?”,而大部分教育工作者会告知学生“比的价值就在于‘比的应用’”,进而使学生的大脑中产生疑惑。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生会问“既然两个数相除,又叫作这两个数的比,那为什么还要学‘比’”,其实这一问题,不仅学生存在疑问,就是一线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也存在质疑。笔者在学习“比的意义”时,就注重突出了“比的价值”,让学生正视“比”的价值,通过引导、指导使学生感知到“比”这一概念的必要性。
为了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确保学生真正地理解、掌握概念,教师在日常的概念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准确、精准的语言,揭示概念的本质;二是结合教学目标,突出有关特征;三是合理运用正例、反例,不要盲目使用;四是运用变式、比较,加深理解、掌握;五是注重概念的实际应用。小学阶段接触的概念繁多,通过研读教材发现,小学生需要掌握的数学概念大约为500个,因此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概念,且要结合学生的实况,抓住概念的核心特征,同时还要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强化概念留于学生大脑中的印象,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比的意义”这一章节时,教师必须要认识到:“两个数相除”并不是“比”的本质特征,而是“比”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更要抓住“比源于度量,比能够解决物体不可数量的属性的可比性”这一本质(王永老师提出),既能够加深对于“比”的理解,还能够清楚“比”的价值。
实践证明,单一地“讲”并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对于抽象性的“概念”。因此,在日常的概念教学中,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研读教材,整合相关的教学素材,进而将相关的具体素材引入到课堂上,创设生动、形象、真实的情景,使学生在生动的情景模式下完成学习目标。
例如,“比”“比例”“百分比”都是对事物做比较的特殊形式,它们在日常生活出现的概率非常高,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在理解、学习的过程中确实会遇到一些困难与问题。笔者为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在学习“比的意义”的课堂上,笔者将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相关的具体材料引入到课堂上,将其巧妙地融合到课堂情境中,使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给予了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促使学生完成“比”的概念的理解与内化。笔者在“比的意义”课堂上,运用了多种材料,如通过分割实际物体、画出各种直观图等,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按比分配”的含义;准备一根标注了几个点的皮筋、一把带有刻度的尺子,课堂上将皮筋的一端点固定好,用手拉另一个端点,使学生亲眼观看到皮筋上标注点的位置变化,进而认识“等价比”等等。通过具体材料的应用,完成“抽象”到“具象”的转化。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并不能够给予“概念教学”足够的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会深究“概念”学习,而是将重点放置在解决问题和运算上。然而,概念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整体的角度来讲,数学概念不仅就理解上存在层次性,还在学习上存在层次性。通过查阅有关数学概念学习的相关文献发现,数学概念学习可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具体期—确认期—分类期—形式期—生产期,但是在日常的概念教学中,往往会出现:第一课时引入“概念”,之后的学习与概念联系不大,甚至完全脱离“概念”,导致未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比的意义”时,教育工作者往往会将其与“比的应用”分割开来,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要认识到“比的意义”与“比的应用”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甚至可以说“比的应用”是“比的意义”的深化。从概念来讲,“比的意义”处于概念理解的“具体期”,理解“比”能够表示的各种情景;“比的应用”处于概念理解的“确认期”,对“比”这一概念的再次认识,结合实际生活的实例,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所以,笔者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对数量关系进行了分析,使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强化对“比”这一概念的理解。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比的意义”解决问题的思考,还使学生分析能力、解题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更避免了学生沦为“解题”的机器。
数学概念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师生两者因素的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并未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从教师的角度来讲,他们较为注重应用和运算,往往忽视“概念”的理解,课堂上,“概念”一般会占用一个课时,而应用、运算往往会脱离“概念”;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概念较为抽象,导致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读教材,更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抓住概念的本质,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王永.比是什么——台湾地区关于“比”的教材改革的启示[J].小学教学(数学版).2009(06).
[2]刘加霞.把握数学本质是一切教学法的根[J].小学教学(数学版).2007(08).
[3]杨建辉.试论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境创设策略[J].内江科技.2009(11).
[4]刘劲松.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分析与对策思考[J]. 陕西教育·理论.2006(09).
[5]李娘珍.对小学数学教育方法的探究——小学数学概念的时效性教学[J].2014(08).
曾谊如,1982年生,女,泉州惠安人,本科学历,现任教于泉州市第三实验小学,小学中级教师,泉州市林丽珍名师工作室成员。曾参加省、市现场教学比赛荣获一等奖,主持参与多个省、市级课题研究,多篇论文发表于各级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