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学艺
(江苏省如皋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南通 226500)
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多元化。如果说普通的网络浏览带来的还只是碎片化的知识,那网络课程平台让学生感受到的就是系统的知识传授。在诸多网络课程平台中,由国内具有领先地位的科大讯飞公司开发、维护的“智学网”,在中小学的日常教学中正被广泛接受与使用。根据笔者所了解与使用的情况及感受,以及与其他一些平台的使用比较,并结合对实际使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思考,笔者以为对于这类网络课程平台的使用,“适切性”是必须重视的。
适切性是相对于需要而言的,需要的就是适切的!
在网络课程平台的使用中,教师往往起着程度不同的主导作用,像智学网就是笔者在寻找较好的网上阅卷工具的时候发现的。传统的手动阅卷,效率低下且对考试结果统计工作量太大,而选拔性考试所用的阅卷系统虽然早就使用,但其不易一下子进入普通学校。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当说智学网的出现还是非常及时的。
该系统中的阅卷功能,具有鲜明的DIY风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需要与试卷结构,去设计阅卷方式,可以精确地统计到每一道试题的每一个空格的得分率,从而完成难度系数的确认。同时,这一功能不只是面向教师的,也是面向学生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账号登录,以查看自己所考的科目的每一题的答题情况,这意味着考试的反馈时间较传统大为缩短:学生白天考好后,晚上在家就可以看到自己答题的批阅情况,同样也是精确到每一题的每一个空格的。而且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进行比较,以发现自己答题存在的不足。不仅是阅卷,包括家庭作业也可以基于智学网来布置与检查,其不完全需要学生在网络上完成作业,也可以在家长的辅助下拍照上传,而教师的批阅与反馈等,则可与阅卷相同,学生所获得的仍然是那种高效的反馈与对错误的修正。从使用的直观感受上来看,学生也是特别欢迎这种阅卷系统的。
当然,对智学网的使用,教师的需要不只体现在阅卷、作业上,对于课程知识的学习,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给学生推送一些具体的教学视频(有的相当于微课,有的则是系统讲解),这样学校不需要通过太多的软硬件投入,就可以将学校课堂教学的空间从现实世界拓展到虚拟世界,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从学校拓展到家庭。同样,这个功能中的反馈信息对于教师来说也十分具有参考意义:如果说阅卷系统中的反馈信息具有的是统计意义的话,那在学生个体网络课程平台上的学习以及与教师的互动,就具有很强的个性化意义。
作为一个网络课程平台,面向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智学网所具有的开放性与交互性,让每一个学校、每一个年级、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建立一个适切的学习平台,以让学生在其上有所收益。考虑到网络课程平台不可能替代教师的教学,因此在智学网教学平台的使用上,我们更强调要根据“自身(学生)的学习需要”来利用。
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学生知道在某一学科的某一内容学习上有哪些不足,然后由教师建议或者学生自主发现相应的资源并利用之。笔者的经验是,如果在教学中形成这样的课堂主学、网络平台助学的机制的话,对于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提升非常有益。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没有自我判断的需要,他们往往都是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走的,教师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他们就怎么学。而在有了网络课程平台之后,学生需要反思,需要自我判断哪个学科的哪一部分知识掌握得不太好,而有了这种判断意识与能力之后,他们就可以迅速地借助于网络平台上的相关资源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比如说笔者曾经研究过这样一个案例:在“二次函数”的学习中,上课教师考虑到二次函数方程与不等式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于是在课堂教学之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智学网的“口袋直播”中寻找相关的教学资源,看看其他教师是从什么样的角度实施教学的。而事实上学生也确能在学习中更深刻地感受到从最简洁的二次函数y=ax2(a≠0)出发,从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增减性等角度形成对二次函数图像的认识,并基于其生成对二次不等式的理解。
笔者进一步研究发现,学生在网络课程平台上的学习不只是课堂学习的重复,而是自然带有一种比较意识。他们会自发地将课堂上的收获与在网络课程平台上获得的学习过程进行对比。这种对比从心理学上来看,实际上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精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在课堂上的重复所无法替代的,只能在这种比较中实现。从这个角度讲,网络课程平台的使用,与教师的实际教学形成了互相促进的关系。同时笔者还发现,如果学生对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反思越深刻,那学生就越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网络课程平台中需要什么,这种深度反思某种程度上,也是现实课程与网络课程结合的产物。
因此笔者以为,网络课程平台一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反思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关系,那学生的学习需要就可以高效地得到满足。这显然就是网络课程平台使用适切性的重要表现。
谈到网络课程平台的适切性,就不能不提其服务功能,因为如果不建立网络课程平台服务于学习的认识,极有可能陷入技术依赖的境地。
网络平台不能替代课堂教学,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网络课程平台最大的作用,就是对现实教学中的时间与空间的拓宽,如提高教学与反馈的速度、通过某一难点知识的重复学习寻找突破等。学生所有的这些行为,都应当是基于自身反思需要或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中小学生因为判断能力有限,所以常常不能有效判别课堂学习与网络课程学习的“主从”关系(日常学习中,教师常常会收取练习册的答案,其实与此现象的实质是一样的),因而教师的引导是不可或缺的。笔者的经验是,除了在现实学习中加强教育之外,还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因为网络课程平台的使用,大多是学生在家依靠网络来完成的,家长的监护不可或缺。
从学习的本义上来认识网络课程平台使用的适切性,其实也应当看到技术是服务于人的需要的。笔者曾有机会与某网络课程平台开发人员交流,他们的开发思路其实也是分条、分块的,而条块的划分与学习内容的提供,也是建立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之上的。当他们一再强调客户需要什么他们就提供什么的时候,笔者也敏锐地意识到,只有学生清晰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网络课程平台才能为其学习发挥最大的作用。
[1] 潘丽芳.云服务背景下专题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6(11):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