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菊萍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江苏苏州 215021)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位老师的永恒追求,而要实现有效教学,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至关重要,这直接影响到课堂上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质量,关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在相关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目前初中阶段的思品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存在些许误区。如:
其一,教学内容过于局限在教材上。囿于传统性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仅表现教材观点,而教师又只是一味地按部就班,缺少授教的创新性,因而促使学生一味被动地学,从而缺少主动学习的动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最终呈现出的是沉闷的状态。
其二,教学内容与教材呈平行线关系。虽然并没有十全十美的教材,但是每一套教材都凝结了众多专家、教研人员、部分一线骨干教师的集体智慧,因而其大部分的内容都符合阶段性学生的心理认知以及知识构造特点,相对而言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仍可作为我们教师依据的施教课标。因此选择教学内容时不宜完全脱离教材文本,另起炉灶。
其三,教学内容过于选择形式化,而忽略实效性。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媒体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已经蔚然成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扩展课堂教学的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时教师对多媒体课件过于依赖,总是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大量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一旦遇到网络与设备故障,部分教师常束手无策。
由此可见,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讲究策略性并尊重方法的多样性。本文笔者拟以苏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19课《科教兴国》第一框《感悟科技创新》为例进行分析,探讨初中思想品德课内容选择的有效策略。
教材内容虽然是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却不是唯一的部分。凡是可促进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与发展的诸多要素都可以成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教学内容丰富性的表现主要取决于其选择性的多样化,因而要求我们教师在了解学生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将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例如改编、更换、增减等。当然,我们所谓丰富性、多样性的教学内容,并不只体现在教学色彩的改变、教学内容的增加上,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习思想,进而使他们获得较高的学习质量,从而逐渐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其具体的实施应在以下几点中体现:其一,多样性教学内容的选择前提是如何良好、有效地应用教材;其二,注重实效性的教学内容,将之作为多样性教学内容的选择出发点、落脚点;其三,根据学情进行选择是多样性教学内容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感受科技创新》时,不少老师在备课过程中习惯于过多呈现我国科技发展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材料,进而引导学生感受到:为了缩小差距,必须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这样的内容呈现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教师呈现相关教学内容时应当把中国科技的发展放入到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材料。笔者在设计这一内容时,首先给学生呈现了历史素材。
情境1: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探究1:请同学们列举事例证明“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
情境2: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探究2:16世纪以后,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完成探究1、2后,随即让学生继续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呈现一张图表,如图所示,引导学生在感受我国科技发展取得成就的同时清醒认识到我国科技发展与创新型国家的差距。教学内容多样化的呈现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相关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与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性之一。思想品德是一门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但当前受应试教育的束缚,部分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与强化记忆,而忽略了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这也是导致当前部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现实问题时知行不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选择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上,一定要凸显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在教学《感受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仅靠上面的柱状图对比,学生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低于创新型国家”并不能形成深刻的认识,也许只是记住一个结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给学生又呈现了一则情境素材,如下:
情境:2016年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他透露了一个“秘密”:“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我们却无法实现一个小小零件的完全自主研发和生产。
通过这一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能够感受到:我国是一个圆珠笔制造大国,却缺乏核心技术,材料高度依赖进口。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与民族危机感、民族责任心,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劳厄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2011年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必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当前部分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么过于注重一些结论性的知识的灌输,要么过于注重解题方法与技巧的传授,要么过于注重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大肆渲染,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面容易忽视学科思维方式的渗透与引导。
在教学《感受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前面提到的诸多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辩证、归纳与分析的思维。此外学生在“感受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更要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为此,笔者请学生代表讲述“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笔者呈现了一组漫画,如下:
随后设置探究环节:为什么1+1+1=0(<3)?请同学们为三个和尚设计方案,让他们始终有水喝,比比看哪个小组的方案最有创意。这样的呈现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创造性思维。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2011年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特别指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
在教学《感受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感受“科技对生活的影响”,感受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轻松和方便,在设计与呈现教学内容时,可以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最感兴趣、给自己生活带来最大方便的生活用品进行分享与交流。学生分析时可以引导学生将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分享与交流时可以让学生采取接龙的形式,不要重复其他同学说过的生活用品,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从多个方面感受今天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科技和科技创新,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到科技对我们生活的重要影响。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内容,大胆设想今后还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允许学生奇思妙想,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飞速发展的社会,以及现代技术的不断应用,使得思品素材选取有着丰富的渠道,而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资源整合和思考,选择更贴合现代学生特点的教学素材,引起其共鸣,传递正确的思想品德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
[1] 周宣康.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课堂教学的五个策略[J].新教育,2017(07).
[2] 李庆健.浅析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材料选用有效策略[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