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秋
(江苏南通市如东县实验中学,江苏南通 226400)
本文以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一课教学设计为例,粗浅地谈谈在历史课堂上为何要设计追问、如何巧设追问、设计追问的注意点又有哪些。
任何历史现象都处在一定的联系之中,有的是纵向联系,有的是横向联系。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纵向的联系,理解其发生发展的线索、过程及原因,同时还要对其进行横向的联系,理解和掌握同一时期不同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历史时空的纵向上来讲,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辛亥革命》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努力。因此在本课开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师: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他们各自做了哪些事情?
生:地主阶级——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师:那这些运动的结果如何?
生:都以失败而告终。
师:那接下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如何为中国近代化探索而努力的呢?
生:(思考)。
通过层层设问,不断追问,从旧知引入新知,也使学生迅速架起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整个时空观念。
追问是紧接前一次提问实施的,有着随机的、临时的外在特征,也有着指向学生思维的过程,要求学生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教师如何把握好这个特性,实现追问的价值,体现教学的有效性,何时追问、何处追问,就成了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
1.在思维的拐点处追问
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常表现出孤立、肤浅的思维特征,为此而进行的追问主要是帮助学生拓宽思考的视角,从更深更广的角度来剖析、认识、理解历史事件本身。当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思维禁锢不能拓展出去,不能进一步深层次地思考,使回答显得粗浅,缺乏深度。这时,教师的追问就会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适时的追问,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辛亥革命》一课主要的难点即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那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呢?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材料一: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新陈代谢》(《时报》1912年3月5日)
材料二:中国的资本主义企业……1912-1919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大地主还是在农村中普遍存在,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仍有外国人盘踞在租界等地,并有较大势力。
师:(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后,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后,近代中国社会哪些没有发生改变?
生:陷入深思……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的答案。(两分钟激烈讨论后)
生1:政体变了,领导人的称呼变了,礼仪变了,社会习俗变了,社会经济变了……(学生在课件上边画边讲)
生2: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仍然受外国势力的压迫。
师(追问):那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3:说明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师:毛泽东曾经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可以说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民主化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师(追问):那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呢?请说明其中的理由。
生:再次陷入沉思……
在学生思维的拐点处巧妙追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既完成了从历史现象的分析到历史意义的解读,又培养了学生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可谓“一箭双雕”。
2. 在产生歧义处追问
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存在分歧,从而产生不同的看法,也许深刻,抑或肤浅。那如何引导他们在争论中求真知呢?在产生的歧义处有效地追问即可将这一难题迎刃而解。《辛亥革命》一课紧紧围绕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展开,在探讨完辛亥革命的意义后,学生对于辛亥革命到底成功还是失败已经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那如何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正确认识呢?由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师:“既然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那我们今天还来谈孙中山有现实意义吗?”生1:(思考后仍然不确定)。生2:我觉得应该有。
师:虽然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但孙中山的革命精神仍然值得今天的年轻人来学习。
师(追问):那你们觉得他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今天继续发扬光大?
生:大公无私、爱国……
师:(播放视频进一步感受孙中山的革命精神)。
在学生对孙中山革命精神有无现实意义产生分歧后,有效追问孙中山的革命精神有哪些,使得三维目标中情感维度最终得以完美实现。
当然,在课堂追问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设计追问要有针对性、层次性,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设计,由难而易,由浅入深,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处有效展开。课堂追问还应避免形式化,教师在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后,学生有的无从答起,抑或答非所问,在这时就该及时降低问题的难度,从而保证课堂追问的有效性,等等。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的,没有追问的课堂是没有活力的。在不断的追问中,教师、学生、文本的多元互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实际的提升,促成了有效教学的生成,从而也能唤醒师生彼此的智慧。从这一层面上讲,课堂追问的确有研究的必要性。
[参考资料]
[1] 徐庆.历史与社会课堂追问有效性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5):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