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翎
摘要:小学生的思维趋于直观性,但小学数学应用题却具有抽象性,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法将抽象的习题直观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内容。本文从生活情境应用在小学数学中的意义出发,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的原则,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法提升教学质量,为生活情境教学法的推广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 运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177-02
从生活中能够看到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也正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生活情境教学法刚好对这做了更好的解释。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自律性差、好奇心强,针对这一特性对小学生实施情境教学法,将日常生活中的镜头合理导入到教学中,不仅使整个教学过程更生动、形象,而且能够帮助小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
一、将生活情境应用在小学数学中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被动式接受为主,教师作为课堂知识的传授者,用粉笔在黑板上挥洒“粉墨”,学生在座位上聆听记录,大量实践证明这种“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而生活情境教学法是将教学知识转化成与小学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更能够被小学生接受和理解。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以“加减乘除法”的应用为主,包含简单的、基础的、单纯的数字运算,也包括一些数字运算的应用题,总而言之,小学数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生活情境教学法就是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小学生阶段容易理解且直观性的内容,由教师将生活情境中经常出现的事件导入到课堂中,与小学生们组成一个互动的、有趣的、活泼的课堂气氛,有效地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生活情境教学法能够帮助小学生解决课堂“走神或小动作”一系列问题,使课堂气氛更具活力和生机。
(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所学的知识能够更好地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小学阶段无论是哪个年级,在期终测试卷的最后一大项中都会设置几道应用题,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将阶段性学习到的“加减乘除”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加强对基本的、初级的、数据性知识的理解,也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该知识解决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如果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生活情境教学法,那么应用难题就很容易攻破和解决了。
(三)感受数学的教学魅力
教育工作本身是一件非常有艺术且有成就感的事情,教书育人的同时能够看到学生的进步,心中自豪感油然而生。教育的艺术感体现在每一位教师有义务根据学生的特性为孩子塑造一个有希望的未来,它就像艺术家雕刻一幅人像,需要仔细打磨,去其糟粕,最终使其塑造成社会可用人才。教育的成就感在于培养一批批有才之士,桃李满天下,让每一位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都能够发光发热。生活情境法就是让教师和学生们切身地感受到教与学的魅力,从而使学生们爱上学习。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的原则
(一)与学生年龄相符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思维接受能力,对低年级与高年级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事物的判断是直观的,数字的累加或减少应该在小朋友运算的范围内,对稍微有点复杂性的应用题目,80%以上的小朋友一时间是很难反应过来的;若是五六年级的学生,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融入抽象算数的概念,简单的计算应迅速解答出来,相对复杂性的应用题可利用图形或联系实物的方式解答。
(二)与生活实际相符
小学数字内容有以下几点特点:①运算由简入深。小学数学从简单的加减法逐步向乘除法运算递进,高年级的学生重点测试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②应用题由直观变复杂。从利用简单的加减法可解决应用题目到必须综合运用加减乘除法方可解决此问题,题目变得越来越抽象,解题步骤也明显增多。③知识的增长与年龄成正比。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反应和判断能力有限,需要用实体的物品做比划,才能够理解题目的真正意思;五六年级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日常经验,即可对简单的事物进行判断。④每个阶段所折射出的生活实际有差别。在低年级阶段,教师经常用小红花、苹果、铅笔等做教材,举例说明数字是如何累积或减少的;在高年级阶段,教师却习惯用图形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增强,很多抽象的事物可利用图形形式表现出来。
(三)要把握教学重点
情境教学法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法,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即教师在备课时要将情境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一些老教师认为这种新型的情境教学法是不需要的,他们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授课传道解惑”几十年,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社会精英,新的情境教学法可用可不用。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才愈发缓慢。为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方法,鼓励从小学开始实施情境教学法。根据大纲要求,有重点、分步骤、系统性地抓住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营造健康的情境
小学生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初级阶段,家庭、社会、学校的氛围对小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建设极为重要,而小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效率。笔者认为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友善的生活环境,对塑造学生性格和认知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每天都会跟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从游戏中复习加减乘除数字的运算和应用,在课堂上小朋友也会联系到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数学数字背后的意义。营造良好的、健康的、幸福的生活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情境课堂教学中去,领会情境教学的意义。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时时刻刻都能够创造出符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情境。如在低年级阶段,小朋友们计算加减法最常用的方法是掰手指头,十以内的加减利用这种方法似乎有效,但百以内的加减法如何熟练掌握呢?这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了。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运用到百以内加减法的时候,如买菜时给店主100元,但实际24元,找零76元,让孩子多参与到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对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具有很大帮助。创设生活情境,不止是教师利用教材创设环境,家长也应该参与到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开展实践教学,提升运用能力
利用小学数学内容可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如房间的地板面积、油桶的容量、衣柜的体积等。生活情境教学是将生活中的情境“搬到”课堂上,通过一种真实的效果,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形式。而生活中也有很多这种真实的案例,如计算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只要在半径和高相同的情况下,在实践中是很容易证实这个理论的正确性的。上文提到菜场店主找零的情况也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利用这种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锻炼出学生的运算能力。事实证明,只有将所有的知识经常性地运用到生活中,才能记忆得更深刻。
(三)重视情境导入,培养学生思维
情境导入是为了提升课堂趣味,在数学教学中增加些实物教学,也就是针对某一问题,利用教学材料将生活情境引入到教学中去,使抽象的数学应用题更为直观,让学生们更清楚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之所以称为情境导入,是因为生活情境教学法不可能被整堂课拿来运用,这样会耗费教师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也会被学生误认为这是一堂实践课或游戏课,很难判断数学教学的本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针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适当地做一些情境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情境魅力
生活情境的创设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它能够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这样能够帮助小学生们解决日常的问题和困难,并在一些小事情上找到成就感和自信心。再从教学的本质和目的来看,即是通过教师授课的方式,将知识一层一层的传递给学生们,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以至于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发光发热,为社会贡献一点力量。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情境教学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形式,它不仅能够从生活中找到原型,而且又能够迅速地掌握知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提升数学运算和应用能力,这应该就是生活情境教学法的魅力所在。
(五)加强情境对话,吸引学生注意
在长达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小学生集中注意力最佳时间是在前15分钟,超出这个时间段一些自律性较差的小学生会走神、交头接耳或有小动作,此时若导入生活情境教学,就可以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情境教学中,避免小学生因不自律导致的走神现象。事实证明,小学生是比较喜欢这种有趣的、活泼的、丰富的情境教学法的,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可多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加强情境导入和对话,传达一些数学知识,这样更容易被学生们接受和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有限,对一些抽象的应用题往往是“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无从下手,这是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欠缺,无法将数学习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而生活情境教学法则是通过情境导入和实践教学的形式,让学生们将学习和生活联系到一起。如此一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让学生们领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陈大文,刘献文,刘湘桂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创设[J].新课程(中),2012,3(12):12-16.
[2]单志丽,陈令军.生活情境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小学时代,2013,6(01):15-20.
[3]何陈欣,张亚飞,况广收等.通过生活情境实施在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3,5(02):16-19.
[4]范贤锋,藏元田,张梦军等.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文教资料,2014,9(05):26-28.
[5]张梦军,宫国林,唐少华等.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与对策[J].科教文汇,2013,7(06):16-20.
[6]李泰宏,曹亚玲,贾丽萍等.浅谈如何创建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4,8(02):18-20.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