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俊秀
摘要: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写作,为两种题材差异较大的文学创作类型。为了更好地研究两种类型文学写作的思维方式,以及其表达方式的不同,本文针对两种写作类型,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 文学写作 思维方式 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H19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09-02
文学教学中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写作,为两种创作的模式。应用文作品在写作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写作,通过真实案例分析以及人们针对理论的理解完成的写作。文学创作的作品相较于应用文写作,则更加注重文学作品本身的形象思维。通过对理论的二次创作,以此达到对文学知识的传播,并通过作者本身对作品的个性化描述,最终完成文学作品。
一、应用文写作思维方式
为了更好地进行两种文学写作之间的比对,笔者针对两种文学写作思维方式进行剖析。其中应用文写作思维方式,笔者分析案例总结如下,例如:理论为基础、抽象思维、模版式思维、写实思维。
(一)理论为基础
应用文整体也属于文学创作的范畴,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写作思维方式差异较大的一项为:应用文写作注重理论为基础,创作为辅导。其主要的体现方式为,在写作的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分析。使得人们在观看和学习应用文时,能够清晰地看出其中的理论依据,并且针对理论依据理解案例或事物本身所代表的含义。
(二)抽象思维
应用文写作中,理论知识的分析和描述为其中的核心部分。此类的分析角度为创作者的角度,从学习者的角度分析,应用文写作则具备抽象性思维方式。应用文其目的为讲解或分析事物的应用性或实用性,其在写作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抽象思维的运用。将理论性案例或事物通过抽象思维的描述,进行知识的普及和运用。学习者针对应用文的学习,类似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较为模式化。
(三)摸板式思维
一般情况下在进行应用文写作时,由于传统写作方式的影响。针对应用文的写作其思维方式为:模板式思维。模板式思维在写作的过程中,注重文章上下结构和逻辑性。以此体现应用文的作用,例如书信类的应用文中对人物的称呼为:张三先生、李四兄。此类用语称呼在写作中,针对日常生活中的固定称呼进行描述,上下文中也进行了一定的统一。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应用文的表述意思,也体现了应用文写作的严谨性。
(四)写实思维
应用文写作思维中最为突出的写作思维即为:写实思维。写实思维为应用文写作中常用的一类思维模式,写实思维主要体现在对事物描述的严谨性。此类写作方式的严谨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误解发生的可能性。例如张某为一位小商贩,某日因故不能去市场进货。随后将所需要进货的资料以短信的形式发给供货商。如:李四兄,我需要白色M码小熊衫50件,请快递发给我谢谢。例如其中的“白色M码小熊衫50件”即为其中的关键词,也属于写实思维的一种方式。
二、文学写作思维方式
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并且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著名文学作品繁多。但在此过程中关于文学写作的思维方式,大体上的变化差异较小。整体上总结为以下几种思维特点,例如:形象思维、个性化创作思维、夸张思维、传统思维。
(一)形象思维
文学作品在写作的过程中,与应用文差异较大的为:文学作品具备一定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应用文针对艺术性方面的体现则较小。出现此类差异的现状,主要体现为:文学作品在写作过程中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则更加具体化和物化,例如文学创作中:“啊,你看那片如小灯笼一般的柿子。”此类文学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形象的比喻使得学习者针对学习案例,认识更加深入。并且使得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针对案例事物形成独特的形象,以此达到对知识的学习。
(二)个性化创作思维
文学作品在写作的过程中,创作者首先针对事物或案例作出自身的理解和大纲实例。之后根据理解的程度和大纲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此类为常规类型的文学创作思维。但一般情况下,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将自身感知或自身变化,写入文学作品中。并加以二次创作,最终使得完成作品具备写作者的一定特性。此类的写作方式在文学写作中,则较为常见,一般称其为:个性化创作思维方式。
(三)夸张思维
文学作品在写作的过程中,夸张思维为其常用的一类写作思维。此类思维方式的常见作品较多,尤其在古诗方面的体现最为突出。例如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中对瀑布的描写使用了夸张思维的方式。夸张思维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应用较多,属于文学作品写作基础思维之一。此类写作思维一定程度上突出了事物本身的特性,对于事物的后期的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且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如:豪放派,其中代表人物有欧阳修、苏轼、苏辙、辛弃疾等。
(四)传统思维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因此文学作品在写作的过程中,关于传统思维的写作方式应用也较多。传统思维方式对于写作者写作初期的认知,以及后期作品的创作影响意义较大。使得文学作品在写作的过程中,起到了传承的意义。例如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对关羽的描写:“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此后在各类影视文学作品中,关于关羽的形象也如同此类描述。一定程度上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也体现了文学作品受传统思维的影响现状。
三、思维方式比对
文学作品与应用文作品在写作的过程中,有共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为了更好将两类写作方式进行比对分析,笔者针对两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思维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其中主要比对项目为: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比较、理论写作与个性化创作的比较、模版式思维与夸张思维的比对、写实思维与传统思维比对、行文设计方面的差异、作品受众方面的差异。
(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比较
首先文学作品与应用文作品的写作思维方式具备一定的共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此类差异性的具体表现为: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之间的差异。应用文作品根据其写作目的的差异性,其在写作的过程中针对学习者的考虑较多,整体写作为通俗易懂型。而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对于学习者自身的文学素养,则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从此类创作方式上比对,应用文抽象思维更加注重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而文学作品在写作的过程中,则存在了一定的层次性和个体性。
(二)理论写作与个性化创作的比较
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写作,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差异性。其中理论写作思维与个性化创作思维突出较为明显。理论写作其针对知识的剖析度较深,作品在写作的过程中关于二次创作的过程较少,整体上可看作为理论知识的扩写或广泛程度的名词解释。而文学作品写作中的个性化创作,则具备作者自身的一些特质。
(三)模版式思维与夸张思维的比对
模版式思维与夸张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比对最为直观的区别即为:创作结果表现形式的差异。例如应用文写作时的模版式思维,更为注重事物本质的描写侧重,但对于事物的体现状态等描写较少。反观文学作品中的夸张思维,则极大地体现了创作者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和描述。夸张思维一定程度上对于事物的本质进行了人为的升华,因此对比之下模版式思维与夸张思维两种思维方式,其本质的区别为针对事物描写方向的不同。
(四)写实思维与传统思维比对
应用文与文学作品在写作的过程中,关于写实思维与传统思维的比对,两者之间的差异较小。应用文作品也属于文学作品的一类,因此在文学作品写作的过程中,对于写实思维以及传统思维的运用都有涵盖。写实思维与传统思维的对比,差异之处在于传统思维在描写事物时,更具有代表性和概括性。写实思维在写作应用的过程中则较为片面性,不具备代表性。
(五)行文设计方面的差异
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写作思维方式中,两种文体类型在行文设计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正式应用文在描写的过程中,其格式为固定格式,对人物称呼和物品描述有一定的限定。反观文学作品在描写的过程中,对于格式方面的限定较少。因此也出现了诸如诗歌、散文、随笔、小说等一些题材的作品,此类题材的出现,丰富了人们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体现了文学作品的多样性。
(六)作品受众方面的差异
应用文写作思维与文学写作思维,两种文体的写作思维。根据其受众的不同,文本的最终体现也有一定的差异。按照当前我国文学教育现状,应用文写作作品一般情况下在教材方面,以及书信文史方面的应用较多。文学作品则属于大众型作品,其在描写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受众的观点和认知水平。最终两种文学题材在写作的过程中,形成了工具型文体和普知型文体。
四、结语
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写作思维方式,整体上存在一定的共性和差异性。其中应用文写作中的思维特点为:理论为基础、抽象思维、模版式思维、写实思维。文学写作的思维方式为:形象思维、个性化创作思维、夸张思维、传统思维。两种文学作品的思维方式比对发现,应用文写作的思维方式针对学习者的考虑较多,属于大众型文学;而文学写作的作品在学习中,则存在一定的层次性,对于学习者则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冰.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写作思维方式的比较研究[J].剑南文学,2013,10:288.
[2]张丽芬.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05:119-122.
[3]李丽.浅谈大学生应用文写作思维习惯模式的养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2:166-167.
[4]董文良.应用文写作:从浅层叙事走向深层叙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12:79-80.
[5]林素萍.高职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创新型研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10:175.
[6]梁樑.浅谈应用文写作过程中写作思维的运用[J].广西教育(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3,02:112,114.
[7]邱媛.应用文写作教学与思维能力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4:197-197,199.
[8]滕紫欣.在应用写作训练中培养高职大学生的逻辑思维[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4,07:197-197,198.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