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 让数感培养落地生根
——《1000以内数的认识》同课异构的对比思考

2017-02-15 23:48颜艳红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黄豆数感计数

颜艳红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数感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在具体教学中很难量化。数感的建立需要一个逐步体验和发展的过程,需要在一定的情境和活动中体验。从两位教师执教的《10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她们充分关注了学生数感的培养。

一、由“个”到“体”,感受十进计数的演变过程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数字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小学低年级是数感发展的关键期,学生形成和发展数感,需要经历感悟量的多少、用数表示大小、用不同的方法表示数、建立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对数进行运算,进而形成数的网络结构等漫长的过程。

对于整数的认识,人教版教材分为4个阶段: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大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是整数认识的主要内容,包含了整数认识的所有要素,但它的基本原理始终是“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其核心就是“满十进一”的进位制和位值制。鉴于第一学段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他们在认数过程中需要借助大量的直观模型来感知、理解这两个基本概念。教学中,通常有两种具体的事物供教师选择:一种是小棒,借助生活中的大小概念——捆、根;另一种是点、线、面、体的方块模型。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验“位值”感,感受计数单位的形成,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方块模型——从一堆凌乱的小正方体中开始数数。

温老师一个一个地数起,数到十个后,学生说出了十个一是十,课件把10个分散的个体摆成一条,感受10个一就构成新的计数单位——十。学生说这么数太慢了,可以十个十个地数,也就是一条一条地数,数出了10条,即一个百,再拼成一个面,一百一百地数,10个百就成了一个大正方体。这一变化过程让学生感受每个计数单位的形成过程。

而苏老师从问题入手,“可以怎么数?”在学生数的过程中,为了直观表现出数的过程,也是从凌乱入手,激发学生产生要把一个个方块拼成一条,再把一条组成一个面,从而直观感受计数单位产生的过程。

两位教师教学过程虽然略有不同,但本质相同,都借助数形结合,形象地展示了满十成行、满百成面、满千成体的数数过程,直观形象地揭示已经认识的计数单位——“个、十、百”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并自主构建新的计数单位“千”。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个)、十、百、千”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千以内计数单位的结构性,不断丰富对“十进制计数法”的感性认识,积累了数感经验。

二、从“估”到“数”,在活动中培养数感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这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小学生的数感相对比较薄弱,其估数的过程常常无法与具体数量建立联系,而产生无根据的乱估及漫无边际的猜这一现象。要避免这一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创设多种实践操作的平台,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内化、培养数感。在这两个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了两位教师都创设了不同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从估到数的过程。

苏老师依托“数黄豆”的情境,让学生先估一把黄豆的颗数,再数一数,得出大约有100多颗,建立了100多颗黄豆的量感。接着再估瓶中黄豆的颗数,有了一把黄豆的颗数做支撑,此时的估计有了参照标准,学生估计出来的数就相对合理。这个活动,阐明了估计的一个要领,就是要选择好估计的标准,以这个标准为单位进行估计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而温老师则借助点子图展开教学,先让学生估一估有多少个点,此时学生的猜测是漫无边际的,教师并不急于揭示答案,而是让学生思考,想知道有几个该怎么办?学生说要数,教师就放手让学生数。在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学生形成不同的数数方法,有的是十个十个地圈;有的是先圈十个满百后再圈百个。这一过程不仅有效的利用计数单位,而且在数数过程中,对数量的多少有了具体实物做支撑,数与量建立了对应关系,数感自然而然就建立了。

在数感的形成过程中,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表面,还要懂得合理运用。两位教师在教学中,都把具体的事物与数量建立起联系,通过有效的实践操作活动,充分的感知、感应、感悟数量,强化对这个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变“物”悟“数”,在比较中建立数感

史宁中教授在《数学思想概论——数与数量关系的抽象》一书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数的表示,他认为:数来源于对数量本质的抽象,数量的本质应当是多与少。“记数”是用数表示多少的基础。用数表示多少是理解数的意义的前提。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应当重视数与数量的对应关系、数的大小与数量多少的对应关系,并且应当创造出各种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悟这样的关系。要为学生创造足够的机会,让他们在比较中体验“记数”实物集合中元素的多少或特定事物的多少,建立起数的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含义的联系,理解数的概念的实际含义。

对于“1000”这个数的感悟,如果仅停留在“10个100是一千”这样的感悟中,那是比较抽象的。在生活中,都是1000个物体,但其给学生带来的感知却不尽相同。1000千克会让学生有很重的感觉,跑1000米会让学生有累的感觉,1000个黄豆和1000个方块从学生角度看其大小是不同的。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已有生活体验来充分感受1000,我们看到了两位老师的巧妙之处。

温老师从已有的1000个小方块入手,到1000张纸,“两本书约100张纸,1000张要几本书?”然后借助书本不断叠加增高的过程,观察高度变化来感受1000张纸的大小。接着追问“这会场大约有300多人,1000个人大约需要几个这样的会场?”让学生通过运算来提升数感,丰富对1000这个数的感知。

同样感受1000,苏老师巧用对比,通过观察1000个小正方体和1000颗黄豆,让学生感受:数量都是1000,但由于每个物体的大小不一样,所以装在同一杯子里的高度是不同的。立足对比,建立1000的量感,深化对千的认识。环节虽然不相同,但都在不断地变化各种生活中的物体,通过图、物的直观支撑,引导学生运用比较、估测的方法,进行数与数的参照,量与量的对比,逐步建立起1000的表象,感受数量1000,领会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数感。

小学生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积累和沉淀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领会教材的价值和挖掘实际生活中的素材,寻找数量素材,把数感的培养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数感的培养落地生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感,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甚至是今后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黄豆数感计数
黄豆噼里啪啦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古人计数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古代的计数方法
黄豆变形记
1千克黄豆有多少粒
结绳计数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