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莉
(江苏省徐州市青年路小学,江苏徐州 221003)
从2016年起,小学的《品德与生活》从一年级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听起来很严肃理性,实际学习,可以看出编者的用心。如何将教材静态的内容转化为教室里孩子自己的活动,将静态的教学内容激活,赋予其能够让孩子接受、认同的实际意义,我认为教学内容必须联系实际,面对孩子真实的生活,从生活出发,再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孩子自己能够感受、观察的问题、资源,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的人、事的交互作用,丰富、发展自己的知识、情感、能力。这样才能达到品德课程的总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载体来供老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的活动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1]”静态的教科书内容,既对教学过程有统一的引导,又能给教师自由教学的空间。因此,在《小手拉小手》的教学中,我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进行重构和组建,在尊重儿童权利的基础上,联系一年级儿童的实际,把他们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吸纳到教学内容中,让儿童带着自身的生活问题走进课堂,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使品德教学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自我教育。
例如,课堂上出示一组从生活中采集来的画面,多视角展现一年级儿童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求助问题。
遇到这种情况,你怎么求助?①忘带尺子、别人正在用。②上课时,水杯水洒了。
当有人求助时,我们该怎么做呢?①别人有不会做的题向你求助。②有人在操场上摔倒了。
精选出来的典型事例向学生展示了复杂而具体的生活情境,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在多元的矛盾中进行明智的选择。儿童通过感悟、辨析,展示出对生活的感悟,在道德规则的指导下,妥善面对,灵活处理自己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其生活的能力、实践的能力,智慧地成长。这种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将课堂所学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童话人物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象,围绕主题创设童话情境,学生通过特定角色的体验,感受到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可以培养和增强其道德意识。在角色活动中,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接触各种角色,从而增强自我认识水平。例如,教学中,我设计了喜羊羊和灰太狼要到青年路小学参观的“问路”情境。通过动画场景的导入,请学生分别扮演两个动画人物来问路,老师则扮演被问路的太阳花,在虚拟和现实相结合场景中,通过表演、对话来共同讨论:问路时怎么说?不同角色的问路方法、待人态度为什么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所有的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角色中,体验感受人物的情感想法,换位思考问题,并做出相应反应。这种体验使每个儿童在愉快的笑声中把情感内化,在角色扮演的快乐中,德行品格持续生长。
道德教育最重要的不是逻辑推理,而是让学生站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主体位置,进行感悟、理解和活动。我们设计恰当的体验活动,就是激活静态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生活进行一个模拟凝练,让学生在课堂上以身体之,以心悟之,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活体验,在熟知里发现新知,从体悟中倾听内心的声音。
例如,我设计了一个“蒙眼过障碍”的体验活动,一人蒙眼,由同伴带领走进教室,目的是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互助的温暖和快乐。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全身心、多感官地参与,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活动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当同伴温暖的手触摸你的手时,你心里有什么感觉?遇到障碍了,他提醒你,你是怎么想的?体验过后学生静心思考,再次深入体会,并和同伴说说刚才的感受。这种活动既强化了孩子的情感体验,也为学生谈生活中同伴的互助做好情绪的铺垫。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而主体间的不同声音、不同思想的对话可以达到彼此沟通心灵、合作和创造的目的。
为了能使对话达到教学预设的目标,教师必须拥有对话的引导意识。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可以不断地构建对话平台,引导孩子关注生活的细节,关注内心的感受,关注自我和同伴[2]。
例如,在让学生体验感受蒙眼互助的温暖后,我及时引导孩子联系生活,回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哪个小伙伴帮助过你?怎么帮助的?小欣说道:“有一次,我摔倒了,商芷蒙把我扶起来……”我立即请商芷蒙站过来,问她还记不记得这件事。孩子摇头,说早已不记得这事了。我轻抚小商的背,对她说:“做了好事都不记得,看来你真是个为人着想的孩子。”又抚摸着小欣的头说:“小商都忘了,你还记在心里,你可真是个懂得感恩的孩子。”随即,我让他用自己的方式再次表示对对方的感谢,孩子笑着互相鞠了一躬,并道了一声“谢谢你”,而后亲昵地拉起了手。我的用心倾听、及时捕捉语言细节鼓励引导,孩子真诚的鞠躬、真心的感谢,一下唤醒了在场许多学生的回忆……学生渐渐打开了心房,说真话、表真情。有个孩子对我说:“老师,你每天中午都让我们先吃饭,自己最后一个吃,那天你还把你的鸡腿给了我,我想说我喜欢老师!”他真挚的话语,触动了我的内心,我和他来了个大大的拥抱。许多学生也围过来抱着我,争相说着对我的爱和我对他们的爱。这种来源生活、拨动心弦的对话,温暖着每个人,使每个学生坦诚地吐露心声,让他们在温暖感动中进行品德建构。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儿童的品德教育首先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但也要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所以我们品德教师要促使学生真正地成长发展,就不能只把课程限定在课堂有限的时空内,而是要将活动结合学校、社区生活的需要,与家长携手共进,延伸到学生的社会生活中去。家校合力,共同关注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教学最后,我播放了青年路小学几年来和希望小学、联谊学校、社会福利院“小手拉小手”的活动图片录像。当看到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踊跃地捐出自己的学习用品、为联谊学校送去一摞摞图书时,一年级的小朋友们也激动不已。音乐声中,爱心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悄悄地播下。我又布置学生填写“好人好事记录本”,把每天为其他人做的好事记录下来,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及时的搀扶,一句亲切的问候……把言行记录作为好习惯持之以恒,使“手拉手”活动真正开展起来,以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在真实的、有意义的、开放的品德课堂上,让我们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践行。其解决的是学生生活里的真问题,提升学生的能力、思维水平,以及情感的发展和境界的升华,真正做到德润心灵,智慧生长。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景旭.点燃真情实感形成良好习惯[J].陕西教育,201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