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锋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江苏海门 226100)
基于生本教育思想,高中地理教学应当始终将学生放置于“课堂正中央”,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地理学习,拓展地理学习的广度以及学生地理思维的深度。因此,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深度学习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通过深度学习,让学生沉浸于地理探究活动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畅态。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需要以学生内在的思维为基础,但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他们的问题有时并不能真正切中要害,这就需要教师通过问题的引领,激活学生的认知思维。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问题是高中地理教学的生命线。著名科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与知识的增长始于问题。没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没有了方向,也就自然无法形成深刻性的思维。对于高中生来说,问题是引发他们进行地理探究的动力引擎,也是学生地理学习的认知线、思维线。如果问题有深度,必然能够引导学生地理思维的进阶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深度学习[1]。
例如,教学《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时,其中“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是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如何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立体、动态的图像,笔者运用问题导学,和学生共同探究。
问题1:如果我们假设大气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的地表运动,而且我们假设地球不运动,那么赤道和极地之间的大气环流原因是什么?请你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
问题2:如果我们假设大气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的地表运动,并且地球本身做自转,而且太阳直射赤道,那么赤道和极地之间的大气环流过程是怎样的?
问题3:如果我们将地球公转这一个条件也考虑进去,那么由于三圈环流所造成的风带、气压带将会如何变化?
问题4:如果我们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也考虑进去,气压带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借助问题层层递进,不再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原来的浅表层面,而是逐步引导学生的地理学习向纵深推进。在这些问题中,连续性的文本之间往往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后一个问题往往能够推翻或者丰富前一个问题的结论。通过对条件的不断充实,学生逐渐抵达地理知识的核心地带。课堂中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不断产生发现的惊喜,不断诞生出精彩。问题是学生地理深度学习的“保鲜剂”,让学生的地理学习永远处于鲜活状态。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在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给予学生广阔而自由的认知空间,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思维。探究是高中地理教学的生命线,从一定意义上说,高中地理教学就是有地理味的探究性学习[2]。在学生展开地理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地理探究兴趣,激活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解读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凸显学生内在性的认知能力。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引导,让学生自主展开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例如,教学《地球运动》时,如何让学生深度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的有机合成,如何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如何让学生理解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些都不是简单的说教所能解决的问题。必须让学生展开地理实验探究。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简单地用地球仪演示,然而由于地球运动的空间想象难度大,因此学生的学习常常是蜻蜓点水、似懂非懂、囫囵吞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笔者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验材料,如地球仪、手电筒、铅丝圈、图钉、圆形纸板、半圆形纸板、彩笔等,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地理实验。在同小组中,有学生手拿电筒表示太阳,有学生手拿地球仪演示公转、自转,有学生演示晨昏圈变化,有学生演示夜半球范围变化,等等。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兴致很高,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切不可做起甩手掌柜,而要充分发挥自身点拨引领的导学效能,在学生现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引导、点拨、启发。如在上述学习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地轴的空间指向,提醒学生注意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位置关系,提醒学生晨昏圈移动范围与方向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之下,逐步养成独立研究、合作分享、交流评议、提炼总结的探究习惯,形成学生自能化的地理探究学习样态。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教师就需要给予他们自由的认知空间,便于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思维,尝试从学习起点、学习策略等方面进行反思,让学生更好走进教学内容的内核过程之中,为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学生的反思就应该是高中地理学习的核心要素,因而必须渗透在每一个活动环节之中。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学习,就是要善于反思。”有时候,学生的地理探究活动必须经过反复思考、自我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思是学生地理深度学习的“活性剂”。没有了反思,教师即便花再多的精力,也无法真正地感知所要教学的内容。因此,地理教学要让学生处于不断的反思状态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助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例如,教学《工业的区位选择》后,笔者及时引导学生展开反思,让学生自己提出反思性问题,促进学生对知识点产生深度理解,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如我们是如何探究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根据区位因素的不同,形成的工业分类有哪些?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其中哪种方法更值得推广?等等。这些反思性的问题让学生的地理思维由“表层”走向“深入”,由“草率”迈向“成熟”。通过反思,学生回顾知识、强化学法、巩固经验,他们的地理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通过反思,还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学生的理性认识,进而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工业的区位选择》中,学生深刻体验到对工业区位的选择,应多方面、全方位地加以考虑。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引领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的过程后,进行了深入有效的反思过程,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学习内容的本质之中,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基。
深度学习是学生地理学习的崭新样态,它与浅层学习相对,学生完全沉浸其间。通过多角度建设,多方面激活,多层次推动,可以有效助推学生的地理深度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发问、主动探究、主动反思,进而触碰到地理知识的本真内涵、意义和价值,形成自己的地理学习感受、感悟。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度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的地理学习真正发生!
[1]贾稀睿.思维导图在培养学生地理读图能力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04):38-39.
[2]张艳灵.剖析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学互动模式[J].时代教育,2017,(10):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