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芝兰
(江苏省如皋市高新区实验初中,江苏南通 226500)
基于初中英语教学实践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张芝兰
(江苏省如皋市高新区实验初中,江苏南通 226500)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将传统英语教学的单模态拓展到多模态,从而可以让学生通过多通道的运用,去建构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具有显著的实践价值。教师在该理论的学习与运用中会生成个性化的朴素理解,这是专业成长的重要台阶。
初中英语;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教学实践
初中英语教学研究高度关注教学理论或实践经验的功能性,即通常所强调的“有用”。排除了这个“有用”的应试需要之后,其所体现出来的就是对学生构建英语知识过程,以及在促进英语教师教学理解方面的作用。显然,这两者更应当是关心自身专业成长的英语教师所应当重视的对象。近年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英语教学研究中受到关注,而研究其实践价值,也就成为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研究的应有之义。
作为初中教学的一线教师,笔者仅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最核心描述的基础上关注其是否“可用”于一线教学。尽管这一问题在诸多文献中可以寻找到答案,但一个理论在教师个体心中的内化,还是离不开实践基础上的思考。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认为,包括英语在内的语言学习与研究应当建立多模态视角。因为人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往往会同时用到图片、图表、颜色、技术、表情、手势、音乐等其他模态。既然在实际语言学习与运用中是多模态的,那在英语教学中也应当建立多模态视角。
在笔者看来,理解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最好的办法还是结合初中英语教学实际。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一是在初中生英语学习过程中,有效的英语认知建构是不是多模态背景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原本就是借助于英语语言理解事物的过程,这个过程绝对不可能是纯粹的语言的;二是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客观上阻碍了英语语言能力的形成,一个最根本的体现,就是英语课堂上只有语言的教学,而忽视了其他模态,这导致了学生学习英语常常感觉无趣。
以Abilities的教学为例,译林版初中英语所提供的教学材料是多元的,本课的教学在课本上呈现的是英语语言及插图(譬如Eddie与Hobo的对话),另外还有相应的教学光盘。当我们从教学手段的运用上理解并运用这些素材的时候,实际上也证实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可用性。
英语学习中用到多少个感官?有学者给出的答案是20多个,这超越了传统的视、听等通道。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绝对不应当只局限于视与听,因为处于这个心理状态的学生,他们更希望也更能够通过多通道来完成学习。下面来看一下Abilities一课的例子。
在该课Reading的What a brave young man的教学中,笔者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首先,让学生阅读文本,形成最初的认知;其次,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加深、拓宽自己的认识。这两步都是常规动作,客观上是以文本中的英语语言这一模态完成认知建构的。
曾经,笔者的选择就只是这两步,重点是通过引导学生基于文中的Lin Tao quickly ran to Mrs Sun’s bathroom./The fire burnt Lin Tao’s arms, neck and face.认识Lin Tao的勇敢,这是单模态的教学。
这一次,笔者追加了一些设计:第一,尝试文图转换,除了课本上的插图之外,让学生根据文中的重点环节去描述或实际画出相应的图片,以向他人呈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哪些是重点,由学生自己确定。第二,设计一个情境,去展现Lin Tao的活动。
第一个设计促进了学生的精加工,他们自己到文中选择自己认为的重点,并在画图时通过图片、颜色、人物的表情、动作等,来展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这显然让课文理解进入了多模态的意境;而第二个设计则是将多模态拓展到具体的情境当中,扮演Lin Tao的学生要通过实实在在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展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而其他学生则通过视觉、听觉、感觉通道来加工该角色的扮演效果,尤其是在其他学生提出建议或者自己到前面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地将课文中陈述的语言转换成了自己(Lin Tao)的语言,如Lin Tao quickly ran to Mrs Sun’s bathroom变成了Bad, fire,Mrs Sun may still be at home, I have to hurry to see.还有学生增加了先拨打火警电话,然后再去救人的情节,客观上也是对文本的拓展与对brave深层理解。
多年的教学经验,让笔者产生一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初中英语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学科的教学,作为对他国语言的学习,目前很多教师其实都自觉不自觉地处于应试这个极其狭隘的范围里。这使得教师自己对于英语教学的理解,已经高度窄化了,认为英语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试能力,而且有一个典型的悖论就是,当英语教师在批评应试教育,批评“哑巴英语”的时候,自身的英语交流能力其实都是不太理想的。
这是笔者反思的结果,而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笔者反思的重点之一,就是在教学中如何基于该理念,去更多地寻找或开发学生建构英语知识的学习通道。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笔者已经意识到这个思路的实现,肯定也离不开系统论,也就是多模态应当同时发挥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例如: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中曾经提到“社会符号学”,意图通过语调、音乐、视觉图像、雕塑、绘画、建筑等的研究,来促进语言的学习。从初中英语教学来看,这些模态的开发与利用并非完全不可能,因为语调、音乐、视觉图像、绘画等原本就是英语学习中高度相关的模态,而雕塑、建筑这种可以给学生造成立体视觉冲击的素材,在英语教学中也可能以教学手段的方式出现。譬如在What a brave young man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后来反思,其实还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再升华一下的。比如说让学生通过以英语语言运用为核心的叙事方式,让学生动脑思考如何有效地刺激同学的注意力,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其一定可以想到在听觉、视觉上做文章,而具体的措施则有可能就是抑扬的语调、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动作,而对于喜欢绘画的学生,想到绘画、雕塑的可能也不是没有。
有了这样的反思,实际上就是为后面的教学拓宽了多模态的思路。
在学习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过程中,尽管遇到了一些一下子难以理解的论述,但笔者另一个收获却是有益的,那就是结合该理论的阐述与自身的教学实践,可以形成许多属于自己的认识。这些认识可能不登大雅之堂,可能不是真正的教学理论,但确实能够让自己深化对英语教学的理解。
如该理论的基础之一就是“语言即社会符号”,那笔者拓展之后就认识到“社会符号不只有语言,还有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如果更多地用到这些符号,那他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可能就会更立体,就不需要通过死记硬背去完成对英语语言的记忆与理解了”。这样的认识还有很多,虽然朴素了些,但确实让笔者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形成了可靠的联系,因此总认为教师个体的朴素理论,其实常常是专业成长的重要台阶,实际教学中不能忽视,而应当多做总结。
当然,多模态更多的是从“外围”来刺激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实践中要防止喧宾夺主的情形发生,要防止肤浅的热闹。这一点实际上在课程改革中已有前车之鉴,相信同行们不至于有后车之覆。
[1]张兆利.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2]蔡珊珊.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J].校园英语旬刊,2016(11):172.
张芝兰,1973年8月生,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主要从事初中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