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瑾
(江苏吴江高级中学,江苏苏州 215200)
意动知识
——赋予化学学习新灵魂
张 瑾
(江苏吴江高级中学,江苏苏州 215200)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与建构,强化学习过程中知识活学活用之体验。意动知识,赋予学习过程以灵魂,优化认知体系之结构,提升思想道德水准,树立探究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与表达,在过程的经历中学会学习,提升人格素养,发展思维能力。
高中化学;意动知识;学习过程;体验
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的过程。因此,学科教学努力促使学生活学活用知识,用古文解读的意动手法将知识激活,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协同发展,实现创新。
在教学中,只有使所学的知识活动起来,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相互联系和区别,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找到知识的生长点。
比如最初学习写化学式时就会遇到元素化合价的问题。由于这时学生储备的知识甚少,对元素化合价的本质原因无法理解,但又经常使用,平时学生总会翻书查找,但考试时却不允许查看资料。怎么办呢?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告诉学生背记口诀,收效良好。也有些教师会引导学生分析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特征,一价氢氯钾钠银,二氧钡、钙镁锌,二三铁、二四碳,三铝四硅五磷氮,氯氮还有其他价……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口诀加以记忆。不同生活环境的学生会编出适合自己理解与记忆的口诀,少数需要帮助的学生教师会加以点拨,这样的话,效果会比直接告诉学生口诀更好。因为学生在分析这些知识的过程中经过思考、组织,记忆会更加牢固,想不起时就推一推,基本能回忆起来。
再比如酸碱盐的溶解性也是需要记忆的。教师与学生同样可以一道分析其规律,如酸中只有硅酸不溶;碱中可溶的有钾、钠、钡离子的碱,铵碱氨水易挥发,钙碱微溶;盐最多,易溶的有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典型的有氯化银和硫酸钡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硫酸钙和硫酸银微溶……然后让学生编个歌诀比一比。教师点评后由学生借鉴他人作品完善自己的口诀,在以后的学习中,随着知识面的扩大再把碳酸盐、磷酸盐、硫化物等加进去优化口诀。
我们常听人说,不要搞花架子,形式主义害死人,任何活动都要有富实的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形式是内容的载体,内容通过形式呈现出来,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是否熟练与知识的呈现形式是有密切关系的。
例如:学习“宏观元素化合物”知识时,我们经常把某种物质的有关内容分为物理性质、结构特点、化学性质、主要用途、实验室和工业制法及在自然界的存在等几大板块;也有用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的箭头将相应物质串联成知识网络进行存储和意动。比如氮及其化合物的相互反应性质归纳如图1所示,便使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知识得到系统的整合。
图1
意动知识,就是让知识动起来,设身处地地去体验,感悟参省,努力使认知产生共鸣,产生心灵的震荡,这样有助于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升华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如学习酸雨内容,教师不仅要学生掌握常见的酸雨有硫酸型和硝酸型两类,理解其形成的原因,了解酸雨有哪些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同时,教师还要介绍我国东北地区的粉尘飘向日本、韩国所造成的危害,提及有报道说我国的雾霾已成功抵达美国的西海岸时,学生都很高兴,这时教师就需要加以引导,进行讨论,既要教育学生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认同我国政府是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也要指出我们的环境治理科技还不发达,我们的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就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可以一带而过,也可以展开激辩,如让知识动起来,学生经过思考、感悟、纠偏、理解、共鸣,树立人是属于地球的忧患意识,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探究性学习的社团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是主角,探究性的实验是我们化学学科得天独厚之优势。如认识钢铁腐蚀的原理,铁是怎么生锈的呢?我们设计探究实验:在一支干燥密闭的试管里放置一根光亮的铁钉观察数日不见生锈;在一支盛满水的试管里放置一根光亮的铁钉观察数日也不见生锈;在一支盛有一半水的试管里放置一根光亮的铁钉观察数日生锈了。由此可见,铁的生锈需要氧气和水共同作用。在电化学知识的学习时知道钢铁的腐蚀是有电流产生的,怎样检验电流?学生思考、分析,知识碰撞,抽象思维,形象演绎。有同学提出把铁、碳人为分开置放在U形管两端,中间注入饱和食盐水,然后将铁、碳用导线连接电流计,指针偏转,在铁丝一端滴入少量的铁氰化钾溶液,在石墨一端滴加数滴酚酞指示剂,可见铁端溶液变蓝表示有亚铁离子生成,石墨一端溶液变红,表示溶液显碱性,有氢氧根离子生成。亚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亚铁,进而转化成氢氧化铁,氢氧化铁失去部分水后成为铁锈。通过这样的探究,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创新思维得到有效训练。
再比如:如图2,这是化学上的一个实验装置。化学知识不多的人看到这个图,觉得是物理上的电学问题,甚至有人说这画的是鸭子。要想看懂它,需要整体思考,反复揣摩,要思考合上电键后电流表、电压表指针随电子的定向迁移而转动,但到了A、B两极的液体里又会怎样呢?如果两极中间放的是电解质溶液,将发生什么电解的变化呢?其中的水又扮演什么角色呢?只有这样才能让知识动作起来。当我们说“水”时,思维启动,进行联想,有人想到那自来水、湖水,想到汹涌澎湃的大潮或涓涓绵绵的溪流;有人则会想水的三态转变、能量循环,想到密度、熔沸点,想到水的浮力;还有人会想到水的组成、结构,能跟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想到水与生命的关系;等等。
图2
总之,意动知识,在你的头脑中对知识要有一个动的意识,从迫使它动过渡到自发去动。这样,我们的学习过程就会充满乐趣,富有生命活力,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深,就会更好地驾驭知识,为我所用,产生力量,产生奇迹!
[1]于正英.探索“教学做合一”[J].化学教与学,2003(12).
[2]徐金美,邢龙山.在教学中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3(04).
[3]温晓峰.运用问题驱动式教学 提高高中化学复习课效率.理科考试研究,2015(13).
张瑾,1981年生,女,江苏苏州吴江人,从事中学化学教学研究,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