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妍冰
(江苏省无锡市张泾中学音乐组,江苏无锡 214194)
我的课堂我做主
——在音乐中体验与成长
陈妍冰
(江苏省无锡市张泾中学音乐组,江苏无锡 214194)
在音乐学习中,我们不学习抽象的概念,而是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进行参与者能够参与的小游戏或小活动,提供一种信任、温暖、支持的团体气氛,唤醒学生的内心认知和内心深处的心理体验,然后带领学生共同交流、分享,探索属于学生自我的健康心理模式,从而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
音乐教学;内心体验;团体成长
体验到的东西会使我们感到真实,通过不同的体验,每个人会产生不同的体会。音乐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审美特点,培养学生情趣的优势,也最容易带领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体验内心。每一堂音乐课、每一首好的歌(乐)曲作品,在不同的时间段和不同的情境设置下,都会给学生来带不同的体验。
七、八年级的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身心的发展处于矛盾期,学习兴趣广泛,喜欢思考,求知欲、好奇心、自尊心、自主性都有所增强。所以,笔者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音乐来创设特定的心理情境,通过小游戏和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心灵的健康发展。
音乐心理体验课一般是在音乐教室内进行,伴随着不同类型的音乐流动,笔者常常会设计一些彼此独立又相关的便于操作的小游戏、小活动让学生体验和参与。因为简便的团体活动设计更能节省活动时间,从而给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彼此的交流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聆听歌曲时,让学生体验歌曲的情绪、速度、节奏、节拍等音乐要素,并让学生把自己的第一感受用语言描述出来,鼓励他们把自我体验和小组体验相结合。
如:在《你的选择》这一情感迁移体验课中,笔者就运用视频音乐欣赏来导入和创设特定的心理准备情境,再加上语言的引导,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内心的通感体验。(所用部分幻灯如下图)
学生掌握了歌曲节奏后,选择合适的小型打击乐器,或用击掌、拍肩、腿、跺脚等方式击打固定节奏型为歌曲伴奏,抑或是让学生尝试用律动把歌曲表现出来。以上的小活动不管学生的动作是否规范、标准,都要尽量营造轻松的氛围,鼓励所有的学生都尝试击打节奏和律动。这时笔者会多用一些欢乐的词语,在言行上表现得更加轻松,设计的节奏和律动动作简单易学,以此带动整个课堂向和谐欢乐的方向发展。
例如:在《乐在中国韵》这一情绪调节体验课中,笔者带领学生从欣赏周杰伦的流行歌曲入手,带领学生在歌曲的伴奏下,轻松地律动,在熟悉律动的基础上,又以部分学生演唱、部分学生用小乐器伴奏的形式,来尝试表现喜、怒、哀、乐四种常见的个人情绪。通过体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情绪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顺势引导让学生知道了如何选择不同风格的乐曲来调节情绪。
音乐心理体验的过程中,在学生掌握歌曲旋律的前提下,尝试让学生分组模拟表演,选择不同速度的歌曲让学生划旋律线,感受旋律的起伏,并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分组评价。一般来说,在表演和活动中,大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会存在好面子的现象。为了让这部分学生放下思想包袱,笔者会带头在课堂教学中做一些“丢面子”的事情,如边唱边演时故意走音跑调等,以此让学生放下心中的思想负担和教师深层次互动。
又如:在《如画人生》这一人生规划体验课中,笔者就在学生熟悉的《无锡景》的旋律之后,带领学生体会不同速度下旋律线条的起伏,故意划旋律线,引起学生注意,然后引导学生将旋律线的起伏与人生的起伏发展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人生就像歌曲的旋律一样有着起起伏伏,再引入到面对不同人生起伏下以什么状态来应对这一话题,带领学生就目前所处的个人学习、生活进行规划,最后带领学生自我体会、评价,与小组交流评价。经反馈,这样的体验活动是有实效的。
心理学和暗示学研究共同证明:人受环境的教学和教育,原因就在于人有可暗示性。音乐心理体验课在音乐的引导和伴随下,可以为学生创造出特定的心理情境,可以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再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学生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 从而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实现属于学生的当下所需的“自我教育”。
记得有位心理学家说:“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这也可以理解为:看似平常却带有启示性的想法和行为,能够获得比惯常反应更恰当的表达方式。因为只有适合学生个体的心理体验活动,才能快速有效地引起学生共鸣,所以富有启发性和哲理性,能发人深思的体验活动,才能引导学生对照自己的言行和观念。
所以笔者在设计音乐心理体验活动时,一般会在将活动设计为“引导—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这几个系列环节。有很多时候,这些基本环节不一定会在一堂音乐心理体验课中全部出现,因为这些基本环节既是相互联系又是独立的,是可以根据体验课的需要来选择和合理安排的。
笔者在音乐心理体验课上课前,一般会给学生提出少量的学习建议,并要求学生先做一些适量的话题或体验的准备。如《学会分享》这一分享交流体验课,在课前笔者就安排学生提前阅读跟分享和交流技巧有关的小文章,分享交流体验课的过程中,笔者做好充分启发和引导的前提下,抛出体验的话题后,就迅速变身为学生中的一员,以最快速最有效的文字记录每组中每位同学的表现,在保护学生内心隐私的前提下,适时加入互动、提问、游戏、总结,本组人力资源不够的话邀请别组同学友情参与,与其他组合作,等等。等学生有选择地体验与分享后,笔者除了建议和提出不足之外,最多的还是给予表扬与鼓励。课后反馈,学生非常喜欢这种自主参与体验式教学的方式。笔者也非常享受这样的课堂,因为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提高的快乐、向上的快乐、独立创造的快乐、参与合作的快乐……使教学任务在学生主动、积极的体验中完成,教学目标也就顺理成章地实现了。
“人在少年,精神未定,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拟之。”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通常都会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重新体验,只有在体验的过程中,挖掘学生个体隐藏在背后难以觉察的动因,才能促使学生取长补短、修正思维。因此,笔者在音乐教学中进行体验游戏或者活动时,大多喜欢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或者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来设置特定的情境。
如:在《社会角色》这一角色扮演体验活动课中,在设置特定的情境之前,笔者按照惯例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先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分工、自主尝试,比如查找资料、练习、制作PPT……上课时,因为有了前期的准备和体验,组内成员都积极认真地按照分工努力地参与角色扮演,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在课堂上进行体验和展示,之后又自动地关注和修正自己和他人的表现。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引导学生对自身的表现进行自我总结。一堂课下来,学生觉得自己或多或少有了些收获。甚至有的学生告诉笔者,他内心体会到了收获的喜悦和小小的成就感。这时,陶冶净化心灵的作用就落到了实处。其实,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它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定向性、调节性、动力性和感染性。
笔者认为:音乐心理体验课就是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与音乐相随,创设所需的特定心理情境,运用精心设计、合理安排的不留有刻意做作的痕迹体验活动环节,营造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手段,在实现了每一个阶段小目标的基础上,尽量使每个体验活动都能被充分体验和反思,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和成长,体会到水到渠成的感觉,从而起到对学生团体心理的浸润无声、潜移默化。这正是——“我的课堂我做主”。
[1]韦志中.学校心理学——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5
[2]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12).
[3]在团体心理咨询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模式初探[J].校园心理,2010(12):8.
[4]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的思考[J].互联网,2014(10).
[5]团体心理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体验式教学的探索[J].互联网,2012(1).
陈妍冰,1974年1月生,女,江苏无锡人,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中学学科教学与研究,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