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趣 情趣 理趣
——《鹬蚌相争》教学谈

2017-02-15 04:07谭兰霞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7期
关键词:理趣大道理文言文

谭兰霞

寓言是较难理解的文体,究其“难”的原因,在于学生不知如何才能真正提取其中蕴含的道理。但是,寓言又是一种十分生动、有意思的文本,而其中的“有意思”就藏在小故事里。

寓言故事教什么?该怎么教?如何把深刻的道理说给学生听呢?很多时候,教师也理不出头绪来。其实并不是教师不会教,更不是教师不知道教什么,而是因为没有明白课堂到底是“为谁而教”。

为谁教?当然是为学生而教,教师应“有意思地教”,把“有意思”教给学生。

一、意趣——以学生的视角去发现

读文本,学生总能看到教师看不见的“趣”,发现字里行间教师并不认为的“趣”。教师如何才能关注到学生看见的“趣”呢?应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只有换个视角,教师才能寻找到解读文本的最佳路径,也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亲密接触。

例如,教学《鹬蚌相争》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从第1自然段中寻找与“相争”相关的词语。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一般最先发现的词语应是“猛地”“急忙”“牢牢地”等,但是有位学生从“晒太阳”中读出了相争的意味。单从字面来看,这一发现似乎与“相争”关联不大,但他却以独特的视角发现了:这里是个小小的写作铺垫,写蚌晒太阳时的悠闲舒适是为后文写蚌“猛地一啄”埋下伏笔,更为“相争”奠定了一个写作基础。此时教师应给予肯定的表扬和适当的鼓励,让学生在被肯定、被欣赏的愉悦心情中获得新的感悟和体验,同时也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视角。

通过学生的发言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已经进入到了作者创设的文本情境中,表达自然,表现童真,彰显了学生视角下特有的理解和趣味,同时也更高效地突破了课前教师设计的教学难点。

二、情趣——以学生的声音来诵读

这里的声音其实是让学生自己去揣摩诵读小古文的方法。教材中的寓言故事都是由文言文改编过来的,文言文的语言凝练,却极具表现力,读来画面感极强,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难度不大。相反,学生也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来。

在《鹬蚌相争》教学中,我引入了“相争”片段文言文的诵读环节,通过推荐“四字快快连读”法,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节奏和韵律可以表现出“相争”的激烈场面;再引导他们思考还可以怎么诵读,引导他们尝试用推荐的“两字一顿连读”法,感受缓慢语调所传递出的不急不躁,这也是一种“相争”的策略。

不一样的停顿,借助声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小古文节奏的韵律美,更体会出了小古文文字的味道。借着一停一顿,学生自然就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内涵,也就明白了鹬和蚌内心真实的想法,教师又何苦去逐字逐句地讲授和分析呢?

三、理趣——以学生的语言悟哲理

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面对学生的作品,教学时应尽量避免直白、生硬的说教,而应让故事与人物形象开口说话。作者是隐在故事背后的。小故事里藏着大道理,但这样的大道理是明确告知,还是让学生自己悟出来,我思考再三,最终设计了一个鹬和蚌在篓中对话的环节,将理趣藏于学生的对话中,从而不知不觉地将故事的寓意呈现出来,使学生感悟到一啄一夹、两败俱伤,到头来却让渔翁得了利的深刻哲理。

随后,我在学生的对话中听到了“哎呀,都怪我贪嘴,更不该威胁你,要不然也不会落到如今这般田地”“其实,我也有错,把你的嘴夹得那么紧,弄疼了你,也弄疼了自己”等这样的课堂对话。结合自己的处境,身临其境的角色扮演,发自内心的真实表达不就是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吗?不就是寓言故事里包含着的大道理吗?

“意趣—情趣—理趣”是寓言故事的一条写作线索,背后所表现出的“学生视角”“学生声音”“学生语言”其实就是一种鲜明的学生立场,更是一种教学思想的变革。

猜你喜欢
理趣大道理文言文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理趣课堂”实践研究初探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争吵时,收起你的大道理
会背与会默写
言近旨远,发人深思——小议诗的“理趣美”
浅析近年《中华诗词》的理趣诗及其启示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诗有别趣』联亦然——闻楚卿先生对联的『理趣』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