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国
什么是核心素养?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清晰地指出了核心素养的九大基本元素,即“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什么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专家对此下定义,故本文在这里只能参考教育部对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定义,即:语言文字的应用,学生思维与审美的发展,品味文本文化内涵,强调人文素养。而这些语文核心素养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下去呢?
语言应用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去积累、梳理和整合各种知识,充分注意到语言文字使用的规律以及特点,不断形成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特殊敏感意识,并能在不同的环境中灵活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借助特殊的典型文本,帮助学生感悟语言表达的情感以及相关技巧,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整体结构,不断积累语言运用的范式,在各种学习和实践中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经典文本,积极地引导学生感悟语言运用的相关规律,体悟文章语言表达的各种技巧以及篇章的整体结构和相关特征。
首先,应该对一些常见的语言表达技巧有深入的了解。比如要让学生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这是具备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时候,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选文的多种特点:第一是采取倒叙的方式去阐述内容,由时间的结果去追溯事情的原因;第二是进行段落标明,使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第三就是整篇文章前后呼应,结构较为严谨;第四就是点题,总结全文。
其次,认真领悟文章的运行结构。文章的结构是用来承载内容的,不同的结构对于主题的表达都起着不同的作用。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选文。教学这篇选文,教师不但要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而且要让学生了解其结构运行方式。此外,还有“分总”“开门见山”等文章结构方式。
最后,根据文体特征开展教学。文体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文体都有着自己特殊的结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体特征,这对于促进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学古诗这一文体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鉴赏诗歌的写法,并诵读诗歌。在教学散文这一文体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厘清文路,重视细节,品读语言,联系生活。在教小说这一文体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对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和环境进行鉴赏。总之,教师应该根据文体特征来开展教学,让学生感悟文章文体特征,这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能够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让学生在深切感悟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运用语言,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全面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读出自己对文章的见解,使得文章表达的情感深入学生的内心。
首先,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选文的可利用资源,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孔子这一角色,想象自己就是孔子,该如何回答这两个小孩所面临的困惑。“日出的时候距离太阳近,还是日中的时候距离太阳近呢?”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其次,注重强化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增强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更要强化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模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和途径。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全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基础上,模仿文章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见解或看法。具体来说就是借鉴教材中课文的表达技巧和行文结构,做到学以致用。如在《穷人》一文中,作者就采用了环境烘托的写作手法。教学完这篇课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运用这一写作手法进行仿写,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的特殊任务是进行语言运用,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发展学生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所谓发展思维能力,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表达,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能更深入地感受文学作品中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和对形象的刻画,能够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归纳总结语言表达的技巧以及文学形象,并且依据自己的理解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让他们能运用文学语言去进行相应的沟通和交流,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让他们能学会运用一般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语言的运用规律和鉴赏文学形象,培养出自己的灵活思维,养成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深刻思维的习惯。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运用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师要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选文,激活学生已有的阅读体验,并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写出心中的所想。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扩写。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的第1自然段的时候,可以指引学生根据相关的句子进行联想:当时的战斗是怎样的激烈?战士们处在怎样一个困难的环境当中?而大娘一行人又以怎样坚强的毅力通过硝烟滚滚的战场?
(2)续写。如教学完《穷人》一文后,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这篇课文。
(3)补写。如《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当妹妹得知“我”的听众是一名首席小提琴手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课文用“……”单独成一个自然段,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写这部分的内容。
(4)假想。学习了《假如》这篇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说说:假如你有那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些什么呢?
扩写、续写、补写和假想等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其形象思维,还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还要发展其抽象思维能力。所谓抽象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能够运用综合分析、抽象概括的方法去归纳、总结事物的规律,最终深入问题的本质,完成对问题揭示的能力。抽象思维是由形象思维提炼而来的,是由现象到本质的升华,抽象思维是学习当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去看待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运用对比、归纳、总结、分析的方法去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与表达技巧,进而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如教学《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更羸不用箭也能射下大雁这一过程说清楚,这其实就是让学生站在更羸的立场上,思考、分析、推理与判断。学生说得越清楚,说明他们的抽象思维就越严谨、完善。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倾注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观照,凝聚着作者深沉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创造与审美评价。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让学生感受作家所展示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与艺术美。通过对选文内容与形式的分析鉴赏,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感受能力,并陶冶自己的高尚审美情操,净化自己的审美心理。
在教学中,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天性,创造一些适合学生欣赏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比较真实的情境中感受选文的丰富。创设教学情境的具体方法有很多,比如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音频、视频等,让学生感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进而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桂林山水的优美风景画面,让学生仔细欣赏,感受桂林山水的无穷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感受自然风光之美。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对文学语言进行鉴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有效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如教学朱自清的《匆匆》这一课,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文章中优美语言的魅力和表达技巧,不断提升自己品味语言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知美、欣赏美,更要让学生创造美。教学中应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文、学生与教材编写者开展立体式的对话。教师不要把自己钻研文本的结果直接灌输给学生,要重视学生的体验,重视课堂的生成性。故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交流自己的感悟,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表层对话向纵深方向延伸,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总之,开展多重对话,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美带来的愉悦,还让他们感受生命,体验生命,最终还能提升他们生命的价值,进而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之基,是民族文化创新的不竭之源。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背景下,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也是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途径。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发现当前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存在着普遍的不足,而作文中的传统文化运用更是不足。实际上,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以及表达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元素来加强对学生学习思维模式的训练。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去查阅与端午节有关的信息,在这种查阅信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自由命题习作并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探讨。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看《屈原》、唱《橘颂》、吟诗词等活动来训练学生的习作思维,丰富习作的素材。此外,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桥一亭以及风俗民情等都可以成为训练学生写作思维的材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寻访、了解自己的家乡,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沧桑巨变和时代变迁。如可以了解先哲名人们生活的轨迹,将搜集到的材料变成小故事,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也可以去寻觅家乡的古代建筑,例如一座青山、一座石桥,一座清真寺,一堵残墙,挖掘其中蕴含的无穷韵味。这样的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又可以丰富学生习作的素材,有效训练学生的习作思维。
教育不仅仅是要培养有学识和有能力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思想品德健全的人,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前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懂礼守法、诚信友善以及勇于担当的精神。
要真正落实人文目标,就应该让学生充分感受美好的思想,如教学《白杨》一课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感悟边疆战士守卫疆土时尽职尽责、不畏艰难和勇于风险的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要真正落实人文目标,就应该落实于实践。如在低段,教师可以举办一些环保类等专题的展览活动,在中高段,教师可以开展以诚信为题等辩论比赛以及组织旅游观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美好的思想品质,在实践当中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
当下的语文教学应该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下予以展开。要想真正落实下去,教师应该以关注语用为目标,构建语用视角;以发展思维为目标,构建思维视角;以体验情感为目标,构建美学视角;以品味文化为目标,构建文化视角;以关注人文为目标,构建人文视角。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迈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