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旭连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正如古人所言:“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切实遵循“讲”为“读”服务的宗旨,教师讲是为了帮助学生疏通思想,指点迷津,拨正方向。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多朗读,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感悟。课文中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的部分,无须做详尽的讲解,以读代讲就好。有些容易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句段,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中的感叹句——“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很难讲得传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蕴含的思想情感,把不可言传的情感朗读出来,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三读”要贯穿始终。
(1)初读。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厘清课文脉络。
(2)细读。即边读边议,边读边思,抓关键语段,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如《斑羚飞渡》中结尾的句子:“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这里的“灿烂”是指彩虹吗?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理解了这里的“彩虹”不只是那道彩虹,还象征着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闪光。
(3)精读。即评品课文语言的优美,欣赏课文的精华。学生在评品欣赏中感情得到了升华。
(1)古诗文让学生多读。文言文、古诗词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但课堂时间有限,要求教师抓住能突出重点、表现中心思想的重点句段,指导学生多读。特别是课文中一些揭示内蕴、议论、抒情的中心句以及文辞优美的片段,要让学生反复吟诵。如《陋室铭》《爱莲说》等名篇,让学生入情地多读,体会感情,明白中心意思,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2)难以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多读。课文中有许多精彩的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点睛之笔,往往都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此刻就需要教师的精心点拨引导,让学生通过多读体会其中的妙处。如《我的母亲》结尾部分:“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句子的真实含义。
(3)有欣赏价值的片段让学生多读。课文中的一些片段语言优美、内容生动、引人入胜,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者所描写的生活图景,并能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如《春》一文中描写春花图的句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对于这些精彩的句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图并结合文字进行描述,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大自然的美和文章的节奏美。
课堂教学中不可以讲为主、大量灌输知识,也不可多采用默读形式,要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读书。
朗读是一种技巧,它需要经过有意识的训练,才能传情达意,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向学生讲解朗读的一般要求,如重音、速度、停顿和语调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可适当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倾听录音后进行模仿朗读。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具体地从朗读速度、停顿、语调方面一一给予指导,使学生把握朗读要领。
教师要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