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锋
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怎样才能把握这个重点,突破这个难点,真正完成课标对习作教学的要求呢?可以从“读”“思”“写”三方面来实施。
常看到一些学生习作用词单调、句子缺乏生机与活力,从而影响习作的整体效果。谈到写文章时,鲁迅先生曾说过:“文章的生动活泼,同语汇的丰富是分不开的……语汇越丰富,文章就越生动、出色,读者就会喜笑颜开、百读不厌。语汇贫乏,也就谈不上表达力,谈不上生动活泼了。”那为什么会出现此现象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读”的量不够——书读得不多、不精、不透彻,从而在习作的时候就头脑空白,无话可写。“正如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致颜黎明》)
多读,要以选得精、读得彻底为前提,侧重点是反复读一本书,也就是我们选好一本书以后,就必须深入、细致、反复地阅读,真正做到深入、透彻地阅读,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样的“读”才会对习作有作用。
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的训练。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即“分析”;另一方面就是在习作之前,要引导学生根据习作要求来“构思”。
在阅读教学中,对文章的整体、段落层次、句子结构,以至于每一个字眼,都要有清晰的理解,并要考虑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这样,能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吸取课文中的精华,深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义。
“构思”的严密与否关系到学生的习作是否精彩。这样对事物有了一个明晰的印象,到写习作时,再根据自己的写作目的“想一想”,哪些不写,哪些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从哪里起笔,到哪里结束。心里清楚了,一步步写下去,写完后再反复“想一想”哪里还不适合,不顺畅,用词不当,然后再加以修改。
如果只注意对学生“读”“思”能力的培养,这便会把学生引导成为一个“眼高手低”的“低能儿”。因此,在读与思之后,一定要让学生常常动笔练习写。
在练习“写”的过程中,首先是基本功的训练。一些文人作家把这项工作比作“写生”,达芬奇画蛋就是“写生”。日记就是习作“写生训练”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我们把每天的所见所闻加以细致的描写,日久天长了,基本功自然就练到家了,完成习作时,构思一成熟,就可以挥笔泼墨,肆意驰骋。同时,我们也要进行成文训练。如果说基本功的练习是片段性习作训练,那么成文训练就是全篇性的习作练习。按照教学进度安排,每星期两节的习作课是远远不能达到成文训练的要求,所以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设定一个周期性的习作时间。如每隔三天或四天,自己就有目的地找一个题目,写一篇习作,过些时日,再把这个题目重新写一次,然后拿出上次写的习作进行对比,想一想这两篇文章构思以及布局、语言等的差异。还要注意习作要写出真情实感,特别是不可偏离关于“我”这个中心议题,要知道“我”是作文的灵魂,人文合一是作文的规律(张文德《找回学生作文的灵魂》)。即便以后写任何文体的文章也是这个道理。同时,我们的学生写作也可以避免走入编造作文的歧途。
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理解了“读”“思”“写”以及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循序渐进、一丝不苟地做下去,学生习作将不会成为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