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心理学解读

2017-02-13 00:20袁国超
名作欣赏·中旬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陈情表

摘 要:《陈情表》诞生的过程既是作者由“诏书切峻”引起的内心世界紧张、焦虑,乃至惶恐不安的心理过程,也是作者揣摩圣意、迎合圣听以化解危机的心理过程。

关键词:感恩之情 臣服之态 畏惧之心 效忠之言

众所周知,李密是在对朝廷的征召“辞不赴命”“诏书切峻”的情况下写作《陈情表》的。不难想象,“辞不赴命”已经引起了晋武帝的怀疑和震怒:你蜀汉旧臣李密是不是怀念旧主、抗拒新朝?是不是“自矜名节”、故作清高?是不是“有所希冀”、待价而沽……这几条中每一条都能给李密带来杀身之祸。要让晋武帝消除疑虑和震怒,甚至改变初衷,同意自己“愿乞终养”“辞不赴命”的陈请,难度之大,李密心知肚明。于是,李密通过深入研究晋武帝心理、心态,做出了让晋武帝满意的回答,不但避免了一场血光之灾,而且还获得了晋武帝的褒奖。那么,李密是怎样揣摩圣意、迎合圣听,成功说服晋武帝的呢?

一、以凄苦之状动人主之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李密深谙此法。他想首先应该取得晋武帝的同情,而他的身世就是俘获人主同情之心的最好武器。于是,李密开篇就向晋武帝倾倒苦水,落笔便用八个字概括自己幼年时的大不幸:“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然后,声泪俱下地一一陈述,一大不幸是父丧母嫁:“慈父见背”“舅夺母志”;二大不幸是体弱多病:“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三大不幸是孤苦无依:“既无伯叔,终鲜兄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三大不幸,字字血,声声泪,悲情洋溢,如江河之水决堤而出,汹涌而下,冲撞人的心弦。料晋武帝打开奏表,一股悲凉之气定会扑面而来,这位高高在上的帝王,也不能不洒下一把同情的泪水。

二、以窘迫之境博人主之怜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李密深悟此道。一边是曾经“躬亲抚养”自己、现在“常在床蓐”“供养无主”的祖母,一边是“逼臣”“催臣”“急于星火”的各级官员和“责臣逋慢”的“切峻”诏书。李密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窘迫之境。他想,把抉择之难和处境之窘奏报给皇帝或许能博得一些理解和怜悯,从而为自己的陈请增添一份胜算的可能。于是李密一连用了“诏书特下”和“诏书切峻”两组十二个节奏短促的句子,铺陈排比,描写从朝廷到地方催逼自己的紧张情势,突出自己的惶恐心理和巨大压力。接着,很自然地提出“奉诏奔驰”和照顾日益病重祖母的两难抉择。最后用“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形容自己的窘迫处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晋武帝读之,想必会感同身受,顿生恻隐之心。

三、以充分之理封人主之口

然而,悲苦之状和处境之窘最多只能得到一些同情和怜悯,是难以撼动天颜的。李密思量,尽孝应该是他“辞不赴命”的唯一理由,要想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就必须做好“孝情”这篇文章。

李密首先从祖母“躬亲抚养”自己的大恩说起。开篇铺叙自己幼年孤苦无依的悲苦之状,目的并不是写自己的辛酸,而是突出祖母“躬亲抚养”的恩情和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关系,为下文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做铺垫。祖母对自己有养育大恩,自己就该有反哺之心,赡养祖母责无旁贷,否则就是违背人伦天理。其次是陈述与祖母“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特殊关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二人都是对方唯一的依靠,谁也离不开谁。第三是极力渲染祖母的病情:“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母病情日益严重,他更不能弃之不管。

三条理由严丝合缝,无懈可击,可李密并没有如释重负之感,他担心仍然不能感动和说服晋武帝。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忠”是大于“孝”的,皇帝的需要永远是第一的。因此,李密觉得还应该拿出更有说服力的理由才能撼动天颜。他想到了晋武帝提倡的“以孝治天下”的口号,于是把对祖母尽孝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这是在告诉晋武帝,我“愿乞终养”的陈请不但合情合理,而且合法。我积极践行你的治国理念,是你“以孝治天下”的楷模,何罪之有?最后李密水到渠成地指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请到这一步,按说李密该咧嘴而笑、静候佳音了,可李密并没有掉以轻心。如果皇帝觉得我尽孝只是幌子,只是拒绝尽忠的借口怎么办?看来还得阐明自己的尽忠之意,才能让晋武帝放心。于是他向晋武帝提出了解决尽孝和尽忠矛盾的两全其美的办法:自己今年四十四岁,而祖母已经九十六岁,对陛下尽节的日子长着呢,而报养祖母之恩的日子已经不多了。尽孝不妨碍尽忠,尽完孝再尽忠也不迟。最后,李密终于提出了自己的陈请:“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李密陈请的思维过程非常缜密。这是因为他面对的是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皇帝,稍有不慎,就能引来杀身之祸。他必须谋定而后动,做到百密而无一疏才能化险为夷。

四、以感恩之情答人主之意

封建帝王总认为臣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他的恩赐,每一个臣民都应该对他感恩戴德,否则,就是大不敬。在封建帝王看来,前朝臣民能够侥幸活下来就应该对他的不杀之恩感激涕零了。而李密不但没被杀戮,反而被“过蒙拔擢”。一个被“过蒙拔擢”的前朝旧臣居然拒绝新主子的恩宠,晋武帝的震怒可想而知了。所以,李密明白,他必须对新主子的恩遇有所表示才能躲过这一劫。因此,第二段中,他卑躬屈膝地声称自己在新朝“沐浴清化”,就像禾苗得到阳光雨露的滋润一样,受到新主子浩荡皇恩的润泽。他详细列举朝廷给他的一系列“国恩”:“察臣”“举臣”“拜臣”“除臣”,以表达受宠若惊之感。他用“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来表达对晋武帝的极度感激之情。他用“臣欲奉诏奔驰”来形容自己知恩、感恩、报恩的迫不及待的心情。“奔驰”一词把他报“国恩”的急切心理渲染得无以复加。第三段说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再次表达对晋武帝的感恩戴德之情。结尾则干脆向晋武帝立下誓言:“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活着定当尽忠效死,死后亦会感恩图报。这些话如金石掷地有声,听起来何其动人!

五、以臣服之态释人主之疑

从地方到中央,朝廷不断给李密加官晋爵,而他却一再拒绝,晋武帝一定会怀疑他依然心念旧主,不愿臣服于己。对于新朝皇帝来说,最忌讳的就是降臣对前朝念念不忘,对自己并非真心臣服。李密看准了晋武帝的这种心理,觉得只有充分展示自己的臣服姿态,才能彻底消除晋武帝的疑心。于是,李密从两个方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一是匍匐称臣。在这篇四百多字的奏表中,他二十七次向晋武帝俯首称“臣”,以表明他绝对臣服的态度。他称蜀汉为“伪朝”,称晋朝为“圣朝”。这就明确宣布了自己的政治立场:蜀汉已不复存在,晋武帝才是自己的新主子;自己并没有心系前朝。二是自贬自抑。李密自言“猥以微贱”“至微至陋”,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说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矮化前朝的同时抹黑自己、贬低自己。他希望晋武帝“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几乎到了哀求的程度。这样做都是为了向晋武帝展示自己“亡国贱俘”的可怜姿态,都是为了满足晋武帝的征服欲和虚荣心,使晋武帝最终消除对自己的怀疑。

六、以畏惧之心消人主之怒

对封建帝王来说,他希望每一个臣民都对他心怀畏惧,诚惶诚恐,绝对服从。至于刚征服的臣民,那就更需要这种畏惧之心了。前朝旧臣李密的抗命是对新主子权威的极大藐视,难怪晋武帝“诏书切峻”。李密知道,只有充分表达自己的畏惧之心才能消解晋武帝的怒气。在这篇短短的奏表中,李密二十七次对晋武帝称臣,这不仅表明了他的臣服态度,还充分暴露了他的畏惧心理。透过如此多的“臣”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降臣心惊胆战、畏畏缩缩,匍匐在地向新主子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可笑、可怜、可悲的情景。李密用“责”“逼”“催”三个词来描述朝廷的征召,显然含有不满之意,但这也同时表现了他被新主子威严所震慑而心生恐惧,惊惶失措。大概正是因为这一点,晋武帝才没有追究他的不敬之词吧。他用“切峻”二字形容诏书,是他看到诏书背后的寒光和杀气后畏惧心理的自然流露。“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应该是他畏惧之心的真实表达。我们从李密“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的告白中,仿佛听到了他的心脏因恐惧而剧烈跳动的声音。“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恐怕是晋武帝淫威震慑的产物,畏惧之心多于效忠之意。有人说《陈情表》全是真情文字,可是我们不难发现,这“真情”文字背后掩藏着一颗恐惧的心。

七、以效忠之言取人主之信

有感恩之心、臣服之心和畏惧之心还不够,封建帝王最需要的是效忠之心。在前面陈述“孝情”的时候,李密已经明确表达了尽忠之意,可他觉得还需要进一步向晋武帝宣誓效忠,才能让晋武帝满意。所以,在奏表的结尾,他向晋武帝庄严宣誓:“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尽忠效死之情,简直令天地动容。

李密在以凄苦之状动人主之心,以窘迫之境博人主之怜的基础上,又以感恩之心、臣服之心、畏惧之心和效忠之心来满足和取悦晋武帝的感恩于己、臣服于己、畏惧于己、效忠于己的帝王心理,最终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可见,《陈情表》诞生的过程既是作者由“诏书切峻”引起的内心世界紧张、焦虑,乃至惶恐不安的心理过程,也是作者揣摩圣意、迎合圣听、洞察人主心理以化解危机的心理过程。可以说,《陈情表》是作者精心研究晋武帝帝王心理的产物,《陈情表》高超的陈请技巧下隐藏着重重心机。

参考文献:

[1] 钱谷融等.文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张海明.李密《陈情表》别解[J].求是学刊,2009(9).

作 者:袁国超,文学学士,安徽省凤台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和高中语文教学。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陈情表
《陈情表》*《项脊轩志》核心素养导学
双赢的智慧——《陈情表》个性解读
李密《陈情表》的称谓艺术
读李密的《陈情表》想到的“孝”
以《陈情表》为例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陈情表》何以能打动晋武帝
例说生成性文言文教学
《陈情表》新读
《陈情表》教学设计
论《陈情表》的“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