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疏导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2017-02-13 10:50:30李正祥王海梁李秀彬王立新徐灵聪李思斌张阳春袁绘陈筱
浙江中医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经穴椎动脉痉挛

李正祥 王海梁李秀彬 王立新 徐灵聪 李思斌 张阳春 袁绘 陈筱

浙江省温岭市中医院浙江温岭317500

经穴疏导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李正祥 王海梁#李秀彬 王立新 徐灵聪 李思斌 张阳春 袁绘 陈筱

浙江省温岭市中医院浙江温岭317500

目的:观察经穴疏导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3例,采用经穴疏导手法治疗;对照组33例,采用口服西比灵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记录治疗前后功能积分、临床症状积分及颈椎动脉痉挛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94%)、治愈率(24.24%),均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76%)、治愈率(9.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功能积分、临床症状积分及颈椎动脉痉挛指数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穴疏导手法及口服西比灵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均有一定疗效,经穴疏导手法针对性强,疗效更显著。

经穴疏导手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性眩晕 临床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以椎动脉受累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一型颈椎病。临床常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头痛、耳鸣、视物模糊,甚至猝倒等症状,危害人类健康[1]。该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类型,其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约占所有颈椎病的20%,多好发于中老年人,以40~60岁的人群为多见[2]。近年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该病趋于年轻化,发病率逐年升高。笔者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对66例CSA患者运用经穴疏导手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门诊及住院确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6例,男性26例,女性40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7.32± 6.85岁。随机分为两组各33例,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参照《第二届颈椎病专题会议纪要》制定的CSA诊断标准[3]。

1.3 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者;年龄在30岁以上;治疗前1周内停用一切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

1.4 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条件者;符合纳入标准并伴其它型颈椎病;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一周内接受任何药物内服或外用者;年龄<30岁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有心脑血管、胃肠道、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无法判断疗效者。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采用经穴疏导手法治疗。操作方法:①颈肩部经穴疏导手法:患者取端坐位,术者于其后方,嘱患者放松,分别依序施以掌揉、指拨、拿捏、滚按手法放松肩部肌肉,手法轻柔,方向以脊柱为中心,向两侧移动,反复依序施法2~3min;术者一手扶患者前额使其固定,一手运用拇指弹拨法、点按法,依序从风池、天柱、风府穴开始沿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经脉循行线施法,手法轻柔稳重,逐步施力,由上而下,直至肩背处,单侧操作,双侧交替施法5~8min;拿捏颈项部,左右交替2~3次;②经穴点揉手法:患者坐位,术者用双手拇指指腹或中指指腹点按、按揉其双侧(或单侧)风池、风府、大椎、肩井、天宗、玉枕、脑空、脑户、百会、太阳、听宫、听会、督脉、背部膀胱经穴等穴位,其中风池、大椎、百会点按30次,余穴5次,力量深透,约耗时5~8min;③头部经穴疏导手法:患者坐位,术者位于其前方,抹印堂,推坎宫,揉太阳,弹玉枕,提双耳,行至后方,扫胆经,夹提两鬓,拿五经,推桥弓。操作如下:两手拇指从印堂穴交替由下而上至前额发髻抹数次,再由印堂穴左右眉弓抹至太阳穴,并指揉太阳穴数次;双手环抱患者头部,以双手食指背扣中指,弹击玉枕穴数次;双手中指点揉完骨,耳后诸穴,并向上夹提双耳数次;右手拇指端桡侧和其余四指指端从前方向后下方扫散两侧胆经,左右各5次;将两掌心着力于两侧颞部,节律性对按,向百会穴夹提数次;五指在前发际处顺时针点揉,中指点在督脉线上,其余四指分别点在膀胱、胆经线上,从前发际向后拿五经,操作6次;用大拇指的指腹、指尖或拇指外侧,自上而下地用推法推按位于耳后翳风到缺盆成一条线的桥弓穴,先左后右,两侧交替进行,然后分别揉、拿左右桥弓穴。④结束手法:患者坐位,采用拿法、按揉法、拍法等手法施术于患者颈肩部,共1~2min。疗程:每日治疗1次,6次休息1日,治疗12次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每晚口服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西安扬森,5mg)10mg。2周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对治疗前后患者的功能状态、临床症状、颈椎动脉痉挛指数进行评估。痊愈:眩晕、颈痛及其相关症状全部消失,不影响活动及工作,随访3个月无复发;显效:眩晕、颈痛及其相关症状基本消失,仅在劳累或天气变化时有轻度症状,功能恢复,不影响日常生活或工作;有效:眩晕、颈痛及其相关症状有所改善,但病情不稳定,停药后有复发,对重劳动有影响;无效:临床症状或体征无变化,或反加重。

3.2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均数用±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分述如下。

3.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3.2 两组治疗前后功能、临床症状积分及痉挛指数比较:见表2。

表2 功能评价量表评分比较(±s)

表2 功能评价量表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例数观察组对照组33 33功能积分治疗前27.12±4.45 27.06±4.42治疗后20.52±2.42*#24.35±3.24*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29.56±5.12 29.86±5.23治疗后48.32±7.45*#34.44±5.68*痉挛指数治疗前0.72±0.19 0.73±0.20治疗后0.53±0.08*#0.61±0.15*

4 体会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各种因素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现代医学认为,机械压迫学说和交感神经刺激学说是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发病机理。机械压迫可分为骨性压迫和软组织牵系损伤压迫,骨性压迫包括横突孔狭窄、钩椎关节增生、颈椎旋转等骨性异常导致的椎动脉受压。颈部存在称为“钩突-椎动脉-脊神经复合体”[4]及横突间肌等结构对椎动脉可起到限制、固定作用,使椎动脉与骨性结构之间的关系相对固定,这种对椎动脉的限制及固定作用称为椎动脉的牵系机制,软组织牵系压迫可由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钩椎间关节相对移位等牵拉纤维束带,出现软组织损伤,引起椎动脉受压痉挛。颈交感神经与椎动脉关系密切,交感神经纤维分布在椎动脉周围,是伴随椎动脉的神经组成中的重要部分,当受到刺激时,可引起椎动脉痉挛,使脑部供血量急剧减少而发病。椎动脉痉挛亦可刺激附着的交感神经,故椎动脉型颈椎病常伴交感神经刺激症状,如头晕、睡眠欠佳、眼胀、耳鸣、恶心、呕吐、胸闷、心悸等。

经穴疏导手法通过集中运用推拿手法中的滚法、揉法、点按法、弹拨法、理法、扫散法、抓法等松解疏导类手法,局部通过松解颈部肌肉痉挛,恢复颈椎生理平衡,减少软组织牵系损伤压迫,整体上通过点揉头部经穴、督脉及膀胱经诸穴,并配合理法、扫散法等疏导类手法,达到疏风解痉,醒脑开窍,调和气血,升阳止眩的目的。有研究[5]表明,手法对人体的刺激作用能够被多种不同皮肤感受器接收,产生的神经冲动反射性地兴奋大脑皮层及延髓的血管运动中枢使推拿局部的血管舒张,皮肤温度升高,血流加快,血流量增加。经穴疏导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手法对项背及头面部的刺激作用,反射性地兴奋大脑皮层及延髓的血管运动中枢,减轻椎动脉痉挛,降低交感神经刺激,达到改善脑供血,减轻和纠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目的。经穴疏导手法为松解类手法,对患者的刺激性小,操作简便,安全性高,而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借鉴。

[1]贾红玲,单秋华,张永臣.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和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5):594-595.

[2]王君鳌,陈文治.传统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与治疗[J].中医正骨,2004,16(10):49-51.

[3]孙宇.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记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4]Ebraheim NA,Luj,nanlan SP et al,Anatomic basis of the anterior surgery on the cervieal spine:relationships between uncus-artery-root complex and vertebral mety injury[J].Surg Radiol Anats,1998,20(6):389-392.

[5]赵国新,长谷川豪志.推拿作用机的探讨[J].按摩与导引,1995(5):6.

2016-07-21

温岭市科技计划项目经穴疏导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规范化研究,编号:2013C31069

#通讯作者:王海梁,E-mail:362348221@qq.com

猜你喜欢
经穴椎动脉痉挛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青藤外敷散模型家兔膝关节经穴、非经穴部位皮肤渗透性比较
中成药(2017年6期)2017-06-13 07:30:35
阴道痉挛应用手法按摩联合仿生物电刺激
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的机体反映和效应差异
针刺任脉经穴疗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效果探讨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41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
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