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训课透视舞蹈专业教学的文化自觉

2017-02-09 02:57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基训民间舞现代舞

毛 毳

在舞蹈艺术领域,文化自觉的现象多年前已出现,众多舞蹈作品体现出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在文化转型时期体现出了舞蹈创作领域的自主能力。同样,在舞蹈专业教学领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明显带有文化自觉意识的现象。这些现象表面看似没有创作的影响力大,却在更深的层面默默地对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慢性作用。比如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设立的“民族传统乐舞传承与发展行动研究”项目,主要目的是进行舞蹈文化传承,师生们把自己当作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者,这是一个主位色彩非常浓厚的身份,显然其中既有身份认同的意义,也有文化自觉的意义。这些人才培养的现象,发生在日复一日的教学过程中,发生在看似单调重复的课堂上,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思考。只有教育领域中的文化自觉意识凸显了,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能力的舞蹈人才,才能在文化转型时期增强整个舞蹈界的文化自主能力,服务于国家的文化战略,同时也在服务社会、普及教育、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各个方面,产生更为强有力的社会影响。

2016年上半年,笔者观看了北京舞蹈学院的两堂基本功训练汇报课。一堂是教师帅晓军负责的科研课题成果汇报“‘气’之运动——现代舞技术训练”,其主要内容是在现代舞技术训练中以传统哲学观来观照身体,强调气息与身体动作之间本为一体的关系,以解决舞者气形分离的问题。另一堂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基训课,名为“《易经》阴阳观下的舞蹈基本功训练”,由田晶和安团结两位教师分别担任女班和男班的任课教师,同样是依托中国传统哲学经典《易经》,以阴阳观来观照身体,借鉴太极的运动理念,对民间舞基训课进行的新尝试,在职业化民间舞人才培养中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不同专业的两堂课却不约而同地都以传统哲学为理论基础和操作起点来进行教材建设,这个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一、身体训练中的艺术价值观

我们知道,基训课的核心任务是完成身体能力和素质的训练,但是这门课在芭蕾舞系的教学里还承担着审美观的渗透和培养,与其他训练共同形成了芭蕾舞专业完善统一的教学体系。在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的基训课堂里,目前对芭蕾的借助逐渐减少,教材向着更加纯粹的民族化审美发展,使中国古典舞的教学体系在美学原则上趋于统一。但中国民族民间舞、现代舞这两个专业的基训课与芭蕾舞、中国古典舞专业有很大的不同,民间舞和现代舞本身的形态就存在着风格多样的情况,何况现代舞还必须面对本土化的问题。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的基训课,出现了中国古典舞基训、芭蕾舞基训,还有以现代舞方法建构民间舞基训教材的情况,经过长期探索,“源于古典、探求民间、逐步完善”成为民族民间舞专业基训课教材建设的原则和目标。[1]而现代舞专业的基训课则体现出现代舞对个性的追求——每位任课教师自成一“派”。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现代舞专业的教学中,对基训课要不要同时承担审美观等艺术价值观的培养这一问题尚认识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基训课只要达到身体训练的目的就可以了,审美观的培养可以通过其他教学实践环节来解决。另一种观点认为,基训课要在训练身体的同时,兼顾舞种自身的审美观等艺术价值观的培养,这样才能使课程体系在美学价值上更加完整统一。这两种观点的出发点不同,前者从基训教材的功能性出发,不注重基训教材中动作系统的审美性,而偏重动作系统对身体训练的功能价值;而后者则试图将功能性和审美性做到二者兼顾。笔者认同后者,因为我们必须在文化高度上认识基训课,而不仅仅是把基训课作为开发与训练身体运动功能的工具。芭蕾的基训课也正是因为在美学上与芭蕾文化完美统一,才成为芭蕾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也是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和中国的现代舞基训教材建设可以采用的一种思路,云门舞集的“太极导引”就是这种思路在现代舞训练中的践行者。作为艺术院校中舞蹈专业的基训课,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接触到统一的审美标准,这种渗透必将影响学生艺术价值观的建立以及他们今后的表演和教学。

田晶、安团结教授的基训汇报课把《易经》和阴阳观作为教材的基本理念,结合教师自己对太极等传统身体文化的理解,展开训练。“中正安舒”等各训练环节的命名,在细节上体现出对传统身体文化的尊重和借鉴,而起式、伸展、脚法、手法、腿法、旋转跳跃、收式等环节中的30多个组合的具体编排和组合之间的接续,体现出教师对基训教材的再思考。帅晓军教授的课程,虽然在组合的命名、动作的命名等方面没有突出传统文化中的特有词汇,但是在整个行课过程中,始终强调气息的重要性,强调以气息引导力量收放、动势开合。他借助传统文化对气息的认识来指导学生运用气息,这是超越了口鼻呼吸的贯通全身心的气息运作,在中国文化中,“气”这一概念本身就包含着哲理、物理、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的内容。根据笔者的理解,帅晓军之所以将自己的汇报课命名为“‘气’之运动”,是因为借助了中国人特有的气息观念。这种借助使现代舞所强调的动作意识与中国文化所重视的内在气息紧密结合起来,以气息的运用达到对动作的精准控制,与用意识达到对动作的精准控制极为类似,是可以互融的。在这样的课堂里经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学生必然对传统身体文化中相关的动作观念有深刻的身体感受和情感亲近,对其艺术价值观的培养也必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身体形态上的文化统一性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职业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田晶和安团结两位教师,以及为了“《易经》阴阳观下的舞蹈基本功训练”基训教材而进行思索的学科专家们,试图在基训课中体现民间舞职业化人才在身体形态上的文化统一性。民族民间舞风格是如此多样,寻找身体形态的文化统一性是否可能?早年,北京舞蹈学院有“中国舞”专业,学习内容包括中国古典舞和民间舞,笔者认为这个定位有其价值,即中国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虽被称为两个不同的舞种,却有着共同的大文化背景,有统一的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同理,在民间舞职业化人才的培养上,立足文化的民族性基础,寻找身体形态上的文化统一性,是值得探讨的。田晶和安团结的教材简介中有这样一条线索“民间舞——民族性——传统文化——《易经》”。这条线索从民间舞上升到文化的民族性,这必然与传统文化产生紧密联系,然后又在丰厚的传统文化中聚焦到了《易经》这部哲学经典,依托其中的阴阳观理论来建设教材。以文化的民族性来看待职业化民间舞基训课堂上的身体形态,两位老师在这方面的探索可作为基训课建设的一种参考方法。

现代舞基训课,本身就是开放的、多样化的。然而作为中国的现代舞者,应当确立自己独特的身体形态,表现自己的文化特征。借助西方的方法训练身体,只是过程,而非结果。如何“西体中用”——借鉴西方舞蹈文化形式来表现中国身份、中国文化,才是中国现代舞必须自己解决的问题。帅晓军选择了“阴阳太极”的哲学观为基础,教材中体现出的线索是“现代舞技术训练——传统文化——‘气’论——气形统一”。西方现代舞从发轫之初就特别强调身心一元,因此在训练上就必然注重气息、意识与动作的内外统一。帅晓军在这一点上,将自己理解的传统身体文化中关于气息的观点运用到教材实验之中,在各个组合的开展过程中,始终渗透“气”的概念和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气息认知,达到内在的“气”与外在的“形”虚实互通、协调统一,同时也使学生接触到传统文化中的身体观,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起中国现代舞者应有的身体形态,明确中国现代舞者的文化身份。这种尝试,对中国现代舞教学来说,是基训课堂多样化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种类。

三、专业教学中的文化自觉意识

从上述的两堂汇报课可以看出,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探索和实践中,将传统身体文化和哲学理念引入课堂,在传统文化中寻求支撑性的理论或动作方法,以自己对传统身体文化的理解来定位教材的核心理念,进而在统一的文化理念中去组织课堂、架构组合(包括组合的命名)、编排动作,进行教学初步成果汇报的完整设计。

两堂不同专业的基训课,产生了殊途同归的效果,这种偶然中包含着必然。在自身传统中寻求发展方向,是当代文化发展的必然。通过教师们在教材建设上具有相同的探索方向这一点,可以看到在舞蹈专业教育领域出现的这个现象,已经凸显了文化自觉的意识,虽然他们取得的初步成果还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但是珍贵的探索已经在课堂上起步。

舞蹈艺术领域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与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直接关系,比如民间舞作品出现的趋同现象。虽然从理论上讲,民间舞的舞台作品应该在语汇风格上是非常多样的,但是对技法的过度依赖导致了一种趋同,创作出一批具有当代舞风格的作品。当有着趋同的艺术教育背景、编导手法、创新观念的创作者把民间舞进行了元素化的拆解,又以元素的发展、变异方式把原有的语汇进行了一番外科手术般的重组之后,无论是以哪个民族、哪个地区的民间舞为动作素材的作品,必然呈现出动作“语法”“句法”上的雷同感,即虽然动作风格有差异,但是动作逻辑却是类似的,这极易导致接受上的审美疲劳,甚至连碎片化的记忆都难以让观众留下,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中国的舞蹈创作领域。从这个问题上展开思考,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方法、有步骤地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觉的意识,使学生主动学会探究某一种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来龙去脉,学会探究外来的编舞技术、创作理念等文化,学会在不同的文化之间进行理性、理智的选择,避免拿来就用、不问本末,那么学生今后在创作的时候自然会在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编创技术之间寻求平衡,而不致产生盲目的“技术依赖症”。

结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带来的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剧,舞蹈教育工作者能否清楚地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并对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充满自信,承担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任务,主动适应文化转型时期的新环境、新要求,自主进行正确的、合理的文化选择,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深入思考。学术大师梁簌溟、陈寅恪、钱穆都为传统文化如何走向现代的问题而思索一生,此问题之艰深,思考之艰难,探索之艰苦,关注舞蹈艺术当代发展的我们也同样深知。中国民族民间舞和现代舞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基训课中渗透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观念,立足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实践,使学生对传统身体文化产生应有的文化自信和身体自信,将成为他们今后从业的重要财富。这种学习过程,对职业化民间舞人和中国现代舞者的培养来说,关乎其职业思想、艺术观念和文化品格。

猜你喜欢
基训民间舞现代舞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浅谈现代舞在综合性大学舞蹈教学中的开展与普及
传统文化影响下民族民间舞表演新模式研究
浅析中国现代舞的发展前景
古典舞基训教学中伴奏音乐风格的有效把握
浅谈舞蹈基训课的钢琴伴奏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关于现代舞融入民族民间舞创作的思考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风格与规格分析
论现代舞气息在现代舞课堂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