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当代 面向未来
——“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学术大会”的视点

2017-02-09 02:57:51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学术舞蹈学科

霖 雨

2015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中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件在基本指导原则中指出: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年轻的中国舞蹈学科建设的状况如何?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师都关注哪些问题?本文通过回顾上海戏剧学院2015年底召开的“立足当代 面向未来——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学术大会”,梳理来自海内外近40家舞蹈院校的专家学者就未来中国舞蹈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问题展开的讨论,提取专家学者在会议上所阐述的主要观点,管窥目前中国高等舞蹈学科建设关注的主要话题及其现状,并就舞蹈学科建设的根本性问题进行思考。

首先,加强舞蹈学科整体建设,提升学术自觉,是此次大会部分专家所强调的观点。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吕艺生教授在论坛中讲到:“舞蹈艺术迎来了新的时期,中国舞蹈自身需要整合,才能培养全面的舞蹈人才,才能把中国舞蹈艺术推向大众与国际,这种整合一方面是专业的整合,另一方面也是学科体系的整合和优化。”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研究员认为:“由于中国舞蹈史研究缺少本身的方法论和舞蹈研究材料的不完善,使中国舞蹈的理论的发展落后于舞蹈实践的发展,也影响了舞蹈历史研究的真实性。为了还原历史,中国舞蹈应当科学地发展学科建设,只有研究透彻了才能够有理论去阐述。”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王伟教授提出:“我们应当将理论与实践在一个新的层面建立起新的联系。理论来自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又能检验理论。我们应当把握好艺术文化建设和自身个体技艺的关系,培养德才兼备的舞蹈从业者,要形成一个高尚的精神共同体价值追求,做到学科自立、学术自觉。”北京舞蹈学院前民间舞系主任高度教授提出:看清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方向,不能在发现过程中失去民族文化独立性,应树立起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使中国民族民间舞有代表国家的话语体系,从而使其能与世界对话。上述专家的发言集中显现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国舞蹈学科建设与其他学科门类相比,基础薄弱。一方面是基于基础学科研究层面的薄弱,另一方面在于舞蹈艺术表演与创作层面长期拘泥于“实践性”层面,遮蔽了学术研究的重要性。这种重实践轻学术的思想制约了舞蹈表演与创作的发展。因此,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舞蹈表演与创作始终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中,难以找到新的突破。专家们对学术自觉意识的树立和强调,从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专业发展对于学科整体建设的强烈诉求。

其次,对于学科的概念及其内涵,舞蹈教育界虽然有所认识,但仍不清晰,无形中加剧了舞蹈理论研究与舞蹈创作表演实践的各自分立甚至对立。学科是专门化的知识领域。《辞海》(1980)对“学科”的解释为:①学术的分类;②教学的科目;③学术的组织。结合英语discipline的词义来看,学科的划分主要是对知识的一种划分。对舞蹈学科而言,主要涵盖的内容是舞蹈艺术的相关知识体系。由于舞蹈艺术自身的特殊性,这一知识体系是在实践基础之上艺术物质形态和呈现形态之上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它是艺术形态表象的文化内涵所在,也是作为教学体系的知识支撑体系和内涵所在。我们可以做一个类比分析。音乐学科的基础即是建构在以音乐理论之上,无论是声乐、器乐、作曲还是音乐学,音乐本体基础理论是基础中的基础,包含了基础乐理、曲式、和声学等知识体系。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很难完成音乐表演和创作。这些基础理论成为构成音乐表演与创作的内在机制和基本能力要素。音乐理论也包括了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人类学等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拓宽了音乐本体理论的纬度和内涵,让音乐表演和创作不仅仅是作为一门技术而存在,更是作为一种文化而存在。那么对于舞蹈艺术来讲,属于舞蹈自身的“舞理”又是什么呢?同时,舞蹈艺术作为一种身体文化,它除了艺术本身以外还有社会文化属性的活态传承,这也就意味着舞蹈艺术是技术、艺术与文化的合一,那么舞蹈学科作为一个知识体系的划分,自然就应该包含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顺此思路,以舞蹈表演学科为例,这一学科知识体系理应包含舞蹈动作分析理论、舞蹈文化、舞蹈史(美学、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知识作为支撑)、舞蹈表演理论构成。

再次,专业和学科之间的关系虽然受到舞蹈教育领域的关注,但还有待清晰认知。舞蹈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舞蹈艺术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是知识结构的组合分类,其基础构成是学科方向。而舞蹈专业偏指社会职业的领域。一个专业的良性发展要求多种学科的综合知识结构作为支撑,而一个学科可在不同专业领域中应用。例如,舞蹈史学研究既为舞蹈表演专业把握不同时期舞蹈文化和审美风格提供历史依据,也为舞蹈编导专业创作的取材提供灵感和参照。专业和学科是不同的,但也密切相关,相辅相成。舞蹈学科建设主要集中于舞蹈的实践和理论两个科学研究层面。学科为专业建设提供发展的最新成果,对于教学知识的更新、师资水平的提高产生影响等;而专业不仅为学科建设培养人才,亦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从面向社会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学科的作用是间接的。在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与使用、教材、教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学科建设是无法替代的。因此,将专业与学科混淆,或主张学科建设代替专业建设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以学科建设代替专业建设的结果必然是削弱专业特有内容的建设,不利于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学科方向有时与专业方向重叠,有时也可以进行组合凝练。这与每个专业方向自身的发展规模、历程、积累有着密切的关系。

最后, 舞蹈艺术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多样性受到较多的重视。英国圣三一音乐与舞蹈艺术学院舞蹈负责人米瑞拉教授介绍到:“多维且科学的课程设置,不仅要促进学生理论的进步,还要有技术能力的发展。确保课程能让学生更全面,并成为有创造性和有反思能力的舞蹈从业者。” 伦敦现代舞蹈学校校长维若尼卡指出:“无论是教或跳都要从生活中出发。我们要确保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家,所以舞蹈不应该局限于舞蹈史和舞蹈训练,还需要了解政治、经济、哲学等。舞蹈艺术家需要对艺术保持敏感性和热情,能够不断地学习,使技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不被淘汰。”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唐燕妮指出:“香港演艺学院在教学和课程设置中高度关注创意与即兴,还有中西思想、语言和文化的融合,鼓励学生积极创造、跨界、拓展经验和视野,培养有亚洲的文化背景、有世界视角的艺术从业者。”台湾台北艺术大学舞蹈学院张晓雄教授介绍:为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创立多元化教学和学术风貌,所以开展了(中专与本科)七年一贯制教学体系,将西方与东方融合,传统与当代并行。寻找适合自身舞蹈发展的方向和特色,真正做到根植传统,立于当代,放眼于世界。上述国内外知名舞蹈院校的专家们的发言体现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调“舞蹈人才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和多样性”。这一观点恰与目前国内舞蹈院校人才培养中过分突出高、精、尖培养的思路相左。而达成这一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师资队伍自身的素质、课程门类的重新整合等都与学科建设密不可分,因而,学科建设的优秀成果则是专业发展、人才的学养和教育内涵质量的根本保障。

猜你喜欢
学术舞蹈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学舞蹈的男孩子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34
冰上舞蹈搭档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舞蹈课
孩子(2019年10期)2019-11-22 08:06:01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超学科”来啦
我和舞蹈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