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17-02-09 02:57本刊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舞蹈比赛建设

“细柳发新春,沧波不可望。”似写景,似抒怀,北周王褒之诗句一如当下我们的心境,蒙蒙的尘霾罩不住绿色的憧憬,亦如南朝谢朓所吟“沧波不可望,望极与天平。往往孤山映,处处春云生”,只因为,没有褪色——金色的畅想,多彩的梦乡……

辞去的2016,可谓重要的年份——仅就中国舞蹈而言,迎来了中国现代舞蹈之父吴晓邦诞辰110周年、中国现代舞蹈之母戴爱莲诞辰100周年;“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中国现代民族舞蹈的舞台艺术建设从起点走过了70周年;中国当代舞蹈史学建设从起步来到了60周年的结点……而当今舞蹈世界,又有多少值得钩沉的历史记忆?它们都将激励后人重温前人的奋斗和伟业,继往开来,担起文化创新的重任。

回眸身后的2016,仅从中国大陆舞蹈的发展来看,新的历史条件成为哺育其生长的温床:除了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指引,“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国家艺术基金”“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舞蹈‘荷花奖’”等奖励和资金支持,都极大地刺激了中国舞蹈家创作的热情,催生了诸多中国舞蹈优秀作品问世;而舞蹈活动从重比赛到重交流的转变,尤其是全国舞蹈比赛转化为全国舞蹈优秀作品展演活动,全国少数民族舞蹈比赛转向歌舞展演活动,“桃李杯”舞蹈比赛更名为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都表现出中国舞蹈领域对艺术评价标准及其发展规律认知的思考与进步;“2016·上海·D现代舞展”和由非官方主办的“北京舞蹈双周”和诸多的小剧场展演等活动显现了中国舞蹈建设格局和国际交流的开放性;除此之外,中国的舞蹈教育亦在快速升温,在办学规模和层次上向着新的高度进军。世界舞蹈领域又发生了多少变化?赫尔辛基国际芭蕾舞比赛、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洛桑国际芭蕾舞比赛,以及其他诸多国际赛事,向我们展现了世界舞蹈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实绩。北京“国家大剧院舞蹈节”、上海“中国舞蹈节”以及难以计数的世界舞蹈节和海外优秀舞团的世界巡演,打开了中国舞蹈的视野,亦给予世界舞蹈诸多的启示。

站在2017和未来的起点,我们如何“百尺竿头,更上层楼”,迎接新时代挑战?中国学者冯双白强调创新为要,拿出无愧于时代的文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石裕祖强调集散金碎玉,铸民族舞史;周大明强调实证研究建设地方舞史;郑慧慧强调舞蹈学科理论建设让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再生;吕艺生强调舞蹈作为非语言性、意会性、感应性文化认知的自觉;于平强调在把握历史演变历程的基础上研究历史经典作品,梳理历史脉络并揭示其历史底蕴;陈宝珠解码世界各地的民族舞蹈,强调其经历数千年的沉淀,聚合成核心精华,能够解释不同民族的发展过程;潘少辉再谈格雷姆、坎宁汉和鲍希,揭示现代舞何以“现代”所在;张晓雄强调教育尊重个体生命所有的“不同”,坚持对个性、灵性的追求给予毫不动摇的肯定;王广生强调舞蹈是创作者当下文化处境与思虑的融合,因而不能悖离文化脉络下所拥有的舞蹈人文意涵;美国学者苏珊·利·福斯特将当代舞蹈比赛置于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中,指出作为劳动者的舞者正被驯化为感受商品化自身的人;黄嘉敏强调培养学生的全球视角,积极参与社区的文化建设,具有社会正义感和公民责任等问题,应成为舞蹈教育界关注的重点。这种种见解,都以文化深度和学术创新,或总结过往的经验,或反省目前的问题,为舞蹈的发展克服短板,追求卓越,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理论思考。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语)文化艺术建设的意义如此这般,因之,历史的责任感挥之不去,使命的庄严感油然而生……让我们拂去文化建设中的时尚泡沫和浮躁,赋予正在悄悄失去根性的生活以历史感,连接民族文化的血脉,在丰厚的文化底蕴之上,打造中国和世界舞蹈的未来。

猜你喜欢
舞蹈比赛建设
学舞蹈的男孩子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舞蹈课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选美比赛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