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学科理论建设与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再生

2017-02-09 02:57郑慧慧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舞蹈学科理论

郑慧慧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和谐、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全国各项工作都在开创新的局面。近年来,随着“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舞蹈学”的学科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已有30多个年头,现今很需要在国家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下,通过反思,在进行舞蹈学科建设的探索中谋求新的发展。

一、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中国舞蹈高等教育自1978年北京舞蹈学校的中专教育升级为北京舞蹈学院的大学本科教育开始起步,30多年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和其他省市的艺术学院的舞蹈专业相继升级。20世纪90年代,湖南吉首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先后创办了舞蹈专业。2000年后,南京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也创办了舞蹈专业,随后,更多的师范院校及普通高校也纷纷开设了舞蹈专业……研究生的教育也逐渐遍地开花,并已从硕士发展到博士,又衍生出更符合培养艺术实践人才的艺术硕士教育。

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大提升了舞蹈的地位并促进了舞蹈事业的发展,不仅使中国舞蹈艺术的创作和艺术的提升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且使一批舞蹈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为舞蹈理论、舞蹈教育、舞蹈编创、舞蹈表演以及跨学科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适合时代发展的舞蹈人才。

然而,由于中国舞蹈事业起步较晚,本身的学术发展和积累不够,加上改革开放后国家教育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并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等原因,这30多年的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笔者作为一名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受惠者,感恩中国的舞蹈高等教育;作为一名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实践者,在创办上海师范大学舞蹈专业的过程中,有着不少探索的体会;而作为一名反思者,更是察觉到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关系到舞蹈高等教育事业能否名副其实,能否真正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舞蹈人才。笔者认为,中国的舞蹈高等教育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一)量变性

当初北京舞蹈学院办学层次升级时,注意力在于办学规模的扩大和专业的细化,基本按照中专的办学框架(除了增设舞蹈学、舞蹈编导等新专业外),占主要部分的芭蕾、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等表演专业的办学注意力主要在于培养“高、精、尖”的技能型人才,教学内容只是中专的巩固、规整、扩大和深化。当然,与中专的办学框架相比,增加了文化和理论课的设置。但在培养“高、精、尖”的技能型专才的理念指导下以及技术课占主要比重的安排下,教师和学生的主要精力都在技艺提高上,文化课和理论课可以说只是一种辅课。所以,这种“量变性”的升级,带来的后果是虽然产生了一部分尖子人才,而大部分的毕业生就业时知识面狭窄,社会适应性不强。北京舞蹈学院高等教育办学初期的状况在后起的舞蹈高等院系的教育中亦重复出现,以至于有的毕业生苦恼地说:四年中主要的任务是练技术,不知道别的知识,怀疑自己是否是从事舞蹈的“料”,甚至连被教师捧在手心的尖子人才都出现了厌倦舞蹈,产生毕业后不想再从事舞蹈工作的念头。从热爱舞蹈到厌倦舞蹈,这中间自然还有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本身对文化理论知识不重视等原因,但也非常触目惊心地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舞蹈高等教育持续至今所存在的“量变性”升级的弊端。

(二)盲目性

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办学的盲目性之一,表现在学制的设置上。舞蹈大学起步时是大专建制,但在本科办学兴起后,几乎所有的专业都以本科办学为目标。然而,对于舞蹈人才的培养来说,其实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需要和适合本科学制的。比如表演专业,舞蹈的表演人才是否需要本科?舞蹈的人才应该如何按照舞蹈的特点来培养?众所周知,对舞蹈表演人才来说,19~20岁是最好的时光,应该让他们活跃在舞台上,而不是还规整在教室里。本科毕业失去了最宝贵的舞台机遇,这对于舞蹈表演人才来说,不能不被看作是一种延误。

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办学的盲目性之二,是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照搬“北舞院模式”。地方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的迅猛发展既是好事又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不少普通高校往往不考虑社会的需要,不顾是否具有合适的师资,不利用所在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盲目地照搬“北舞院模式”,开办舞蹈表演和舞蹈编导专业,在没有合适的师资和教材的情况下,办学质量堪忧。

(三)脱节性

舞蹈是改革开放后普及得最快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国家重视美育、提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艺术教育的情势下,不少地方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的舞蹈专业都以培养普及型的舞蹈教师为目标。然而,与音乐和美术专业相比,在国家的学科和专业的设置中,没有“舞蹈教育”这一专业,只能是在“舞蹈学”专业的冠名下打“擦边球”。这种与国家的学科和专业设置错位的办学需求,反映的是社会和时代的真正需求,但这种上下脱节带来的后果却是学生的就业难。因为现今最需要舞蹈教育的中小学中没有舞蹈教师的岗位,一些重视舞蹈教育的学校,以“音乐教师”的名义接受舞蹈毕业生,而更多的舞蹈大学生则进不了中小学任教。而且,现在社会上还没有舞蹈教师的考核机制,舞蹈教师要考核晋升,只能走音乐教师考核之路,这无疑给舞蹈教师设置了障碍。

二、舞蹈学科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性

以上问题反映了中国舞蹈高等教育还不尽如人意的现状。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着众多的原因,但明显地说明舞蹈虽然已在中专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高等教育,但办学的理念和方式还没有实现从“术科”到“学科”的转变。究其原因,其中学科建设的不力,应该是个关键。

舞蹈的学科建设是舞蹈这个艺术门类的文化建设。它应该是在相应的技艺技能的基础上,具备完整的舞蹈学术意义和建立起科学的舞蹈学术理论。

舞蹈是一门技艺性很强的艺术,需要中等专科学校来进行专业技艺的开发,所以中专是一种职业性的、以“术科”为主的专业技艺学校无可非议。而舞蹈高等教育是在中等专业技艺教育基础上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表现为一种学术行为,即让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提升到理论层面,从而使他们能从文化和理论的角度认识和把握舞蹈,而不只是通过技艺的精湛和深化,使舞蹈大学生成为技艺高超的舞蹈“匠人”。 由此可见,舞蹈的中专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不能只有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区别。舞蹈高等教育是一种学术行为,学理建设应该是舞蹈高等教育的基本品格和学科追求。而舞蹈高等教育的正规化、系统化、科学化必然对舞蹈学科理论的建设提出要求。

中国的舞蹈事业起步较晚,本身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还较为落后,加上传统艺术技艺第一观念的根深蒂固,所以学科建设的难度可想而知。但历史已经给了我们机遇,时代又把我们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必须认识到舞蹈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它与舞蹈高等教育事业息息相关,尽快实现观念的转变、着手学科理论的建设。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只有实现了“术科”—“学科”的质变,才能有真正的发展。

三、关于中国舞蹈学科理论建设的建议

“舞蹈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概念,最早由吴晓邦老师提出。1984年,吴老师初创了“中国舞蹈学科图表”,设计了“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等四个学术范畴。笔者认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应是舞蹈学科两个主要的理论支点,它们对应着舞蹈高等教育的学科分类,以便按学科建立相应的学术体系。

按现今国家的学科分类,“舞蹈学”是一级学科“音乐舞蹈学”下面的二级学科,而“舞蹈表演”“舞蹈编导”和“舞蹈学(理论)”等则是“舞蹈学”下面的三级学科。从学科理论建设的角度讲,“舞蹈学科的基础理论”主要指针对“舞蹈”这一艺术门类特征的最主要的基础理论。它是为人们获得关于舞蹈现象和可观察的舞蹈事实的基本原理。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舞蹈学科的应用理论”,主要指服务于舞蹈各个专业的应用理论。它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和目标,可供获得这些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目的的知识和理论。

(一)重新建构舞蹈学科的基础理论

吴晓邦舞蹈学科的架构基本上是从“舞蹈历史和理论”研究的概念转换而来的,这也是20世纪90年代前中国各个艺术门类传统研究的通行做法。[1]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笔者认为传统的以“舞蹈历史和理论”为内容的基础理论已经不足以反映“舞蹈”这个艺术门类的面貌,舞蹈学科的基础理论的建构应该根据舞蹈艺术的特征,建立在科学地认识这门学科的基础上。因此,需要从“舞蹈史论”“运动学理论”“动作学理论”三个方面来重新建构舞蹈学科的基础理论。

1. 舞蹈史论

“舞蹈史论”指的是舞蹈概论和舞蹈历史,它是舞蹈的基础理论。其中“舞蹈概论”是阐释舞蹈本质的理论,与艺术哲学有关,涉及舞蹈美学。“舞蹈历史”是阐述舞蹈的来源、舞蹈的发展状况和揭示舞蹈发展规律的学问。这两门既是舞蹈学科的奠基理论,又应是舞蹈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对舞蹈本质的掌握,关系到对舞蹈艺术的理性认识和专门把握。只有了解了古今中外的舞蹈历史,才能知晓舞蹈的来龙去脉、明白舞蹈兴衰的原因并掌握舞蹈发展规律。

现在中国舞蹈高等教育中舞蹈史课的设置,由于缺少教师和教材欠规范,还须完善。大多数院校只开设中国古代舞蹈史课和西方芭蕾史课;有的按专业开设,比如中国古典舞专业只学“中国古代舞蹈史”,芭蕾专业只学“西方芭蕾史”等;有的新建专业没有师资就没有开设。邓肯说,要知道舞蹈的地位就必须学习舞蹈的历史。现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已使本科教育进入了“通识教育”的阶段,而我国的舞蹈本科生如果连舞蹈本身的历史都不能通晓,是否太落后了?笔者认为,古今中西的舞蹈简史是舞蹈本科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否则,舞蹈大学生何以在古今贯通中掌握舞蹈的发展规律?何以在中西的对比中认识我们的传统、学习借鉴先进的外国经验?

2. 运动学理论

“运动学理论”指的是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这是关于舞蹈的工具——“身体”的理论,是与舞蹈有关的自然科学理论。“解剖学”能使舞者了解身体的结构和肢体各部位的功能,了解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作用。“运动生理学”阐释身体运动的生理机能,有关呼吸、能量的运行和消耗。“运动心理学”能使舞者掌握身体运动时心理的承受能力和心理的推动作用。

体育专业早就有了运动学理论的建树和教学。或许是因为舞蹈在人们的心目中更是一门艺术的原因,艺术的主观体验和不确定的感觉性阻碍着舞蹈行业对运动科学的运用。然而,舞蹈人才被动的机械性训练和在训练中屡屡受伤的例子,以及受伤后被动的治疗就说明了这门舞蹈基础科学的重要性,它是舞蹈训练的基础。舞蹈教学若能在这方面加强研究并让舞蹈学子掌握相关的知识,将对开发身体、提高训练效果和舞蹈损伤的预防产生很大的作用。

3. 动作学理论

“动作学理论”是关于舞蹈的手段——“动作”的科学理论,它是舞蹈的本体理论。每门艺术应该有关于它本体艺术手段的理论,诸如音乐有“基本乐理”“和声学”,美术有“透视学”“色彩学”等。由于舞蹈是门四维的时空艺术,所以对它的科学把握难于音乐、美术等姊妹艺术。20世纪20年代开始,被誉为“现代舞理论之父”的鲁道夫·拉班在对人体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创建了“人体动律学”(人体动作理论),揭示了动作的“内容+形式”的构成,动作的“时间、空间、力量”等元素。并在发现体现动作内容的“力效”和反映动作形式的“球体空间”的基础上,形成了类似美术“色彩学”的“舞情”理论和类似音乐“和声学”的“舞律”理论,又在揭示动作规律的基础上发明了舞蹈的文字——“拉班舞谱”。

拉班的人体动作理论具有作为舞蹈工具的意义、作为舞蹈表现力的意义和作为舞蹈教育的意义。作为舞蹈工具的意义在于,为科学地认识动作、分析动作和记录动作提供了方法,可以改善传统“口传身授”和以模仿为主的教舞学舞方法;作为舞蹈表现力上的意义在于,能通过对“力效”元素的了解和“球体空间”结构的运用,掌握动作的质感和增强对动作形式的空间开发;而作为舞蹈教育上的意义,则在对动作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作用于身体教育的“教育舞蹈”思想和方法。拉班的这些创举为舞蹈带来了科学的春天。

科学地认识人体动作和揭示人体动作的原理和规律是西方现代舞的一大贡献,拉班的人体动作理论可以说是西方自德尔萨特、达尔克罗兹以来人体动作研究的集大成者,它是现代舞各种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依据。现今,拉班的人体动作理论已经进入世界上先进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舞蹈高等学府,成为一门认识、理解和分析动作的基础理论课程。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迎头赶上。

上述这三种基础理论应是认识舞蹈这门艺术的科学基础,应得到研究机构的重视并为所有接受舞蹈高等教育的人所掌握。因为它不仅关系到舞蹈高等人才对舞蹈科学而理性的认识,能够有效地指导舞蹈实践,而且还关系到舞蹈人才将来的深入和跨学科的发展。

(二)努力探索舞蹈三级学科的理论建设

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舞蹈学”有与“音乐学”“美术学”不同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那“舞蹈学”下设的“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学(舞蹈史论)”等三级学科又同样应有相对独立的、具体的理论和知识体系。

三级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往往是与某种艺术实践直接而紧密联系的理论,它关系到实践知识的理性提升以及更好地指导艺术实践。改革开放以来,这方面的理论有所建树,如先后有“舞蹈表演心理学”“舞蹈训练学”“舞蹈创编原理和技法”“舞蹈教育心理学”等的研究成果问世,但基本还处于较为分散和大部分欠缺的状况。

舞蹈学科建设的需要,应该把这一层面理论的研究提上日程。北京舞蹈学院近期的改革将以往按专业分类改为按学科分类,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和芭蕾归并为“舞蹈表演学院”,又相继按学科成立“舞蹈创意学院”(舞蹈编导为主)、“舞蹈人文学院”(舞蹈史论)和“舞蹈教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的这一创举值得推举,虽然现在还没完全实现,有些还在摸索之中,但笔者认为它为舞蹈高等教育从“术科”向“学科”转换奠定了组织机制,也为舞蹈学科下属分支学科理论的建设创造了系统的条件。

为此,笔者提出以下舞蹈学分支学科的理论建设的建议,以供参考:

舞蹈表演:舞蹈训练学、舞蹈表演学、舞蹈表演心理学。……

舞蹈编导:舞蹈创编原理和技法、舞蹈创编心理学。……

舞蹈教育:舞蹈教育学、舞蹈教育心理学、舞蹈教材教法。……

舞蹈史论:舞蹈史学、舞蹈批评学、舞蹈研究方法论、舞蹈资料学。

四、必须改革现有的舞蹈教育体制

学科建设是一种文化建设和学术建设,它需要扎实的学术底蕴,而这一切都需由文化基础来奠定。长期以来,舞蹈人才文化素质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方面由既定舞蹈学制造成,另一方面,也因舞蹈技艺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从而使文化学习受到影响所致。要改变这一现象,光靠要求不行,笔者认为必须改革现有的中专和大学的舞蹈教育体制。

(一)中专六年制改为八年制或九年制

中国舞蹈教育仿效苏联体制起步,却是苏联学制的简化。由于当时国家急需人才,所以将苏联的九年制改为六年制,削减的是文化课程。这种由特殊国情带来的文化短板,不但致使中国几代舞蹈人才文化缺失、中国舞蹈大师缺位,而且还形成了舞蹈人才不需文化或文化可以放低要求的错误理念,至今根深蒂固。这给舞蹈人才所造成的损失不可计量,也是舞蹈高等教育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巨大障碍。为了保证舞蹈学生的文化基础与同龄人同步,现在世界上先进国家诸如法国、俄罗斯、英国早期专业型的舞蹈教育体制都是八年制或九年制。中国在经历了60多年遗憾以后,应该猛然反省,迎头赶上。

国家规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内容应是每个青少年必须具备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对于舞蹈这门兼具文理科性质的艺术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化基础。而且,舞蹈是门年轻的艺术,舞蹈人才还有再就业的需要。所以,无论是从舞蹈事业的发展还是从为舞蹈人才的将来考虑,中国舞蹈中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二)部分改革现在的舞蹈大学体制

现在中国的舞蹈教育体制基本已从大专升级为本科,这是我国舞蹈高等教育发展进步的标志。但其中对于“舞蹈表演专业”来说,本科教育体制是否合适还应慎重考虑。

如前所述,“舞蹈表演专业”没有必要实行本科学制。根据舞蹈艺术的特征和舞蹈表演人才的年龄特征,在完成大专两年的规整提高后,应该让他们将最好的时光在舞台上度过,在实际表演中成长。所以,笔者建议“舞蹈表演专业”的学制或者改为大专,或者本科教育分为两步实施,即让他们在完成大专学业后就走上舞台,等到结束十几年的舞台生涯后,再考专升本或继续本科学业。

这种体制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其符合舞蹈表演人才的培养规律。另一方面,舞蹈是一门用身体作为工具的艺术,表演水平的提高需要体力和时间的大量付出,如果既要他们技艺进步,又要他们完成大量的文化理论学习,实践证明效果并不理想。还不如让他们在大专阶段专注于技艺的提高,而在结束舞台生涯后努力学习舞蹈的文化理论知识。还有,舞蹈的文化和理论需要实践经验作为基础。当一名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的舞者再次获得文化和理论方面的学习机会时,一定会带着实践中碰到的问题,以浓厚兴趣投入再学习。这样既有时间和经历的保障,又有实践经验的支撑,学习效果定会更好。再者,舞蹈表演人才都有再就业的问题,退出舞台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可以在 “舞蹈教育”“舞蹈编导”和“舞蹈史论”等专业中选择学习和深造,这就为再就业和深入发展,甚至跨学科的深造和就业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能使社会不浪费舞蹈人才这笔宝贵的财产,改变现今社会上舞蹈教师和舞蹈编导良莠不齐的状况。

中国舞蹈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实属不易。但若不在改革和舞蹈的学科建设中总结反省,提高认识,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中国的舞蹈高等教育将不能实现真正的从“术科”到“学科”的质变。

然而,要实现这个转变并非易事。观念的转变意味着惯性的改变,这是对舞蹈教育界的领导和每位教师能力的极大考验和对勇气的一大挑战。但正如北京舞蹈学院王伟副院长在2016年上海戏剧学院举办的舞蹈学术大会上所言:舞蹈不能落到有门类无学理的境地,成为被贬低的实用学科的层面,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已把我们推进了不得不改革的潮流。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开创者,北京舞蹈学院的老院长吕艺生教授,年近80还在不断学习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并且对办学的历程进行坦诚的反思,给舞蹈教育界树立了令人钦佩的改革榜样。因此,全国各大舞蹈院校的同仁们只要认准方向,改变观念,各自在自己的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下一步步地探索,一点点地改革,相信中国的舞蹈高等教育定会脱胎换骨,在实现从“术科”到“学科”的质变过程中,迎来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再生”。

猜你喜欢
舞蹈学科理论
【学科新书导览】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超学科”来啦